一首唐詩告訴你,有一種人禍,比戰爭更可怕

近段時間以來,隨着「俄烏衝突」的加劇,「戰爭」這個詞,成了很多人茶餘飯後,最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

也正是因此,我們才發現,原來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翻開歷史書,你就會發現,從秦始皇建立秦朝算起,持續30年沒發生戰爭的時間段,基本上等於零。至於秦朝以前,就更不用說了。武王滅紂時,分封了八百諸侯,戰國時還剩下幾個!

戰爭就代表着殺戮,就代表着死亡。

這是人禍。

原本可以避免的,本來就不應該發生。

實際上,比起戰爭來,還有一種人禍,破壞程度往往更甚,也更讓人寒心。只不過,由於既得利益者的刻意隱瞞,大多消散在歷史的長河裡。

亂後逢村叟

(上闋)

經亂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著鄉兵絕子孫。

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詩人杜荀鶴。詩中描寫的,是黃巢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農村凋敝而破敗的場景。

一個破爛的村莊,一個衰朽的老翁。

沒有一點生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農民起義軍劫掠的嗎?

確實跟農民起義軍有關。

但這事,卻不是農民起義軍乾的,而是地方上乾的。因為農民起義軍到處打游擊,地方上總是要做一些準備的。

準備就得有營寨吧?

於是好好一個村莊,被拆了個七零八落,什麼桑木、柘木,統統都拿去建了軍營。

有了營寨,總得有兵吧?

於是老翁的子孫,都被抓去當兵了。後來,更是死在了戰場上,獨獨剩下了這麼一個糟老頭子。

不管怎麼說,戰爭總算結束了,好日子總該來了吧?

然而並沒有。

亂後逢村叟

(下闋)

還似平寧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今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為了打仗,老翁家被拆了個稀爛,子孫死了個凈光!按道理來說,老翁怎麼也算軍烈屬,應該受到優待才對。

可世界上的道理,何曾按道理說過!

實際上,老翁不但沒受到優待,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過不下去了。

為什麼?

還似平寧征賦稅。

該交的賦,該納的稅,還跟沒打仗時一樣,一分一厘都不能少!

畢竟這場仗打下來,上面的既得利益者們,也是受了不少損失的。現在不打仗了,人家也要過生活吧,而且還是過好的生活。

做人總要學會換位思考吧?

可是一場戰爭禍禍下來,青壯年勞力十不存一。沒有青壯年勞力,誰來從事農業生產?沒有農業生產,哪兒來的錢物交賦納稅?

然而人家卻不管這些,反正賦稅一分一厘不能少。

這樣一來,但凡還能走的人,在飽受戰亂之苦後,又不得不拋棄家園,外出逃荒了。只剩下像詩中老翁這樣的,在一片落日的餘暉里,孤零零地靠着柴門。

他的結局會怎樣?

連腳指頭都不用,就可以想像得到。

明朝馬致遠有一首詞,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按理說一個朝代是興是亡,跟老百姓有什麼關係?一樣不都得繳賦納稅!

可現實卻是,最受苦的,只有老百姓。

而且這種苦,只有經受,沒有聲息。以致於過個一兩代,就被忘了個精光,似乎從沒發生過一樣!

你說奇怪不奇怪!


本文為「索彥讀詩書」原創,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