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問題,為何在近代成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從微觀角度來看,一般認為是薩拉熱窩事件:即奧匈帝國的皇太子在薩拉熱窩遇刺,導致事件升級,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如果站在稍微高的角度來看,巴爾幹半島的歸屬問題,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巴爾幹半島問題

大約14世紀前後,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崛起,並且,依靠武力為後盾,奧斯曼帝國在之後的幾個世紀時間裏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甚至中世紀千年古國拜占庭帝國也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巴爾幹半島,也被奧斯曼帝國納入版圖。

到了近代,隨着英法俄等帝國的實力超越奧斯曼帝國,這導致奧斯曼帝國也成了列強所瓜分的對象。而巴爾幹半島也引起了列強的爭奪。

巴爾幹半島生活着大量的斯拉夫人。俄羅斯人屬於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所以,沙皇俄國為了將勢力滲透到巴爾幹半島,於是不斷鼓噪泛斯拉夫主義,幻想吞併巴爾幹半島。事實上,俄國為了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帝國爆發了若干次的俄土戰爭,這些俄土戰爭,前後時間跨度長達二百年左右。

到了19世紀中後期,隨着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巴爾幹半島問題,也不再是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爭奪的地區。

比如奧匈帝國也盯上了巴爾幹半島。雖然沙俄能夠戰勝奧斯曼帝國,但對於奧匈帝國,沙俄還真不具備優勢。而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由於在德國統一戰爭中被普魯士踢出德意志範疇,於是奧匈帝國開始考慮鯨吞巴爾幹半島,來擴大奧匈帝國的影響力。

本來從地理角度來看,巴爾幹半島是俄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三方角力之地,但是,大英帝國在這個節骨眼上,也攪合進來:英國和俄國不同。俄國人對土地有一定的執念,而英國人更側重海洋布局。巴爾幹半島作為一處海上交通要道,如果英國不能掌握巴爾幹半島,則意味着對地中海東部失去了話語權。所以,英國說什麼也得插一杠子。

就這樣,巴爾幹半島成為了俄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三大帝國角逐之地。

在如此環境下,巴爾幹半島能太平,才是很稀奇的事情。

並且,除了俄國、奧匈帝國和英國之外,奧斯曼帝國也對這一地區賊心不死,而法國、德國,也有意介入巴爾幹半島的事務。所以,巴爾幹半島問題是一戰的導火索,這種說法是沒錯的。

2、戰雲密布

19世紀後期,各大列強之間為了殖民地問題勾心鬥角,而巴爾幹半島的瓜分問題,也成為各大列強十分關心的問題。奧匈帝國十分渴望吞併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人好不容易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又怎麼可能被奧匈帝國統治?於是有了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太子出訪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

本來奧匈帝國想吞併塞爾維亞和德意志帝國無關。但是德國皇帝考慮奧匈帝國和德意志畢竟淵源頗深。所以不斷鼓噪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並表示德國會支持奧匈帝國的吞併行動。

法國和德國因為普法戰爭的緣故,就存在了「梁子」,此外,俄國在東南歐擴張,也讓法國人覺得對法國有利。於是法國希望俄國能夠在巴爾幹半島挫敗對手。

於是,薩拉熱窩事件沒多久,奧匈帝國就武裝進攻塞爾維亞。緊接着,英、法、俄、奧斯曼等國家也紛紛捲入戰局,就這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