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整個明王朝的「罪人」,卻是明王朝百姓眼中的好官

向來都說伴君如伴虎,一個不慎就是株連九族。上有秦朝商鞅身受車裂之行,下便有張居正的清算流放。明明是千古一相,卻下場如此,着實讓人扼腕嘆息。

張居正,是明朝內閣首輔、明朝政治家……一生所做出的貢獻足以載入功臣的史冊。在那一個人人為己的封建王朝,只有張居正是一股清流。他是一個執意冒死進諫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人,殊不知那個時候萬曆帝已經對他有所忌憚了。

張居正為人嚴苛、清正廉明從小便是萬曆皇帝的夫子,以一心輔佐將來明君為目的。

然而在萬曆皇帝小時候就對其十分嚴苛、甚至絲毫沒有任何君臣之間的距離,動輒呵斥,也至此為其以後的仕途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張居正的出現為明朝延續十年、二十年不等的壽命,甚至連改革都予天下福澤。

那就會出現了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張居正如此地位顯赫,死後還要被萬曆皇帝拉出來鞭屍呢?那此人肯定有做錯的地方。

對此說法,予以表示半對半錯。張居正做出的改革肯定是要犧牲別人的利益來達到惠民天下的目的,那天下何其之大,權貴又有多少佔比其中?

可想而知,朝堂權貴的脈絡盤根錯節,牽動一根而引動全發,當初張居正改革系列出來的時候勢必會與整個朝堂的人背道而馳,甚至站在了萬曆皇帝和萬眾朝臣的背立面。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平民如此皇帝亦是如此,試問自古以來哪有一個皇帝會忍受屈居與臣之下?

在大堂上直言不諱、冒死諫言等一系列事情罔顧了萬曆帝的顏面,因此遭到了萬曆帝的清算和報復乃至死後也要開棺鞭屍,權貴也在張居正落難之際秋後算賬。

在明王朝權貴中張居正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罪人,但在明王朝的百姓眼中他是一個救世主,是一個連死亡都不會顧及,只會往明王朝今後走向和百姓吃穿冷暖都要考慮的人。

可是如此這樣謀略極富一身的人下場卻無比凄慘開棺鞭屍且不說,就連子嗣都是禍及魚池,全族上下只有一個人活下來了,而這個人還是歸隱了山林,不問塵世。

可惜世上再無張居正,他無法在看到民間疾苦,再無法作出為民為君這些報效祖國的這些事情。不知道他在天上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一生所做的事情究竟是非對錯?

願以深信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這是張居正寫給自己政治名言,由此可以看出來他對於自身也是極為苛刻且規範自我。

當然,張居正能做出如此功績,也不少於他極善於謀身的,從一介平民一下子躍於集所有權利的一身的內閣文臣。但是改革家往往都沒有好的結局。

就像上舉的例子,在明代張居正有「霍光」之稱,可見其權勢之大,這種帶來的權利完全可以是全身而退的,但是他雖一人,但心中裝有一整個天下。

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謀其事。」死後,他都在被民間的人歌頌其深明大義、為國為民之舉,只是可悲可嘆啊!真也是應了那句話——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與此同時明王朝算是整體走向了衰敗,雖說沒有了張居正也有千萬身負雄心壯志的青年才俊前赴後繼,可是縱然有,也沒有識得璞玉之人,而且那些改革本就剋制那些權貴的慾望現在萬曆帝否決了改革,導致一下子成了一座坐吃山空的王朝。

在那個時候還有一個與張居正並駕齊驅的清官那就是海瑞,也是當時一股清流,可是下場也是讓人聞之嘆息。

只是可惜兩個一身清白之人深陷於淤泥當真不能出淤泥而不染,反而還會被淤泥所壓死在襁褓之中。

總結:張居正是整個明王朝的罪人,但堅決不是明王朝百姓的罪人。一個為國、為民的人要做出功績勢必要與牽扯其中與利益掛鈎的權貴進行鬥爭。

可是權貴如此,君亦如此,在他死後沒有萬分悼念張居正生前的功績而是全盤否決,卻還想讓張居正死後不得安寧!千古一相的隕落也勢必會拉着整個王朝滑入無盡黑暗的深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