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1958年為何被批判?楊尚昆說:就是得罪了兩個半元帥

1958年5月26日,時值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總參謀長的粟裕像往常一樣,趕到中南海居仁堂參加元帥會議。然而,就是這場會議上,粟裕萬萬沒想到,自己居然成為了會議的中心。

粟裕

因為,在接下來的兩次元帥會議中,會議集中對粟裕進行了批判。這場毫無徵兆的批判令粟裕極為委屈,也十分莫名其妙:好端端的,為什麼就在會議上批判自己,並被責成檢討呢?

這場批判就連有的元帥都十分感到十分突然,葉劍英元帥就在詢問總參的一名同志時說:我看粟裕最多是個驕傲的問題吧?

然而,接下來對粟裕的批判卻火力全開,對於粟裕的批判也一再擴大。從軍以上擴大到師以上,參加的人數也從4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

最終,這場批判以粟裕違心寫下檢討書,被解除總參謀長一職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為結局。

而且自此之後,粟裕徹底離開一線部隊,一直帶着這個沉重的包袱,甚至,就連去世時都沒有解開。

粟裕

當時,粟裕被批判並解除總參謀長職務後,關於粟裕的錯誤還被口頭傳達至軍隊團一級、地方地委一級。軍事才華橫溢、戰功赫赫的我軍第一大將,為什麼會突然遭到批判呢?

對此,楊尚昆後來曾這樣說過: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當時我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的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得罪了兩個半元帥。

楊尚昆

那麼,這「兩個半元帥」究竟是誰呢?

第1個元帥是當時粟裕的直接上級彭德懷元帥。

從1951年被毛主席調到北京擔任副總參謀長一職之後,粟裕就直接在主持軍委的彭德懷元帥的領導之下。

然而,對於總參謀長一職,由於對粟裕並不了解,彭德懷其實更青睞於自己更熟悉的老部下黃克誠大將,為此,還專門為黃克誠大將設置了軍委秘書長一職。

因此,就任總參謀長之後,粟裕的工作便受到了很大的掣肘,與此同時,對於許多工作上的看法,兩位軍功赫赫的統帥也出現了不同意見。

例如,粟裕當時認為,為了應付突發事件,建議抽調幾個軍作為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這幾個軍不列入各軍區戰鬥序列,而是由統帥部統一機動指揮。

這一建議其實是極富遠見的,能夠很好地應對突發事件。然而對此,彭德懷元帥卻不以為然,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並否掉了粟裕的建議。

不過幾年之後,已經沒有彭德懷的軍委還是從戰略角度出發,建立了這樣的部隊,這顯然是與粟裕當年的建議不謀而合。

彭德懷

與此同時,由於性格上的截然不同,再加上彭德懷元帥性烈如火,兩個人多次因為工作出現了矛盾。

例如,毛主席要求粟裕有事向他報告,粟裕為了讓毛主席及時了解軍中情況,按照要求每周直接向毛主席報告一次。對此,彭德懷元帥卻十分不滿。

彭帥認為,越過自己直接向上級的上級彙報是不合適的。聽到此信之後,粟裕十分為難,向毛主席彙報是毛主席的要求,他當然不能不報告,但是,彭德懷元帥又有意見。

所以,粟裕在給毛主席的報告上寫到「彭副主席轉報毛主席」,然而,這卻再次讓彭德懷元帥十分生氣,他說:我不是你的通訊員!然而,不寫這句話直接上報,彭德懷元帥又會說:怎麼,又想越級告狀?

在這種情況之下,並不善於調節內部關係和為人處事的粟裕左右為難。

另一個不滿的元帥則是聶榮臻元帥。1951年到1952年間,聶榮臻擔任副總參謀長,實際主持總參謀部的工作,而粟裕則是第2副總參謀長。

聶榮臻元帥

工作期間,聶榮臻由於擔心毛主席事情太多太忙,所以對於呈送給毛主席的文件有所控制。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粟裕交給毛主席的報告。

當時,根據聶帥的要求,粟裕改成每半個月報告給毛主席一次,頻率降低,內容自然不得不減少。毛主席對此十分生氣,張震上將在回憶錄中就提到過這一幕:

毛主席嚴肅地說:最近一個時期,我感覺工農青婦的菜擺了一大桌,吃也吃不了。可是,軍隊系統的菜太少,我餓得慌,你們為什麼對我封鎖呢?

毛主席的批評讓聶榮臻不得不想做了書面檢討。而作為第二副職的粟裕認為,聶帥都檢討了,自己也應該承擔責任,所以,他也向毛主席做了書面檢討。

收到檢討書後,毛主席對於粟裕的檢討專門做了批示:檢討很好,而且,毛主席還對比聶榮臻的工作,肯定了粟裕的工作,並藉機批評了聶榮臻。

聶榮臻

雖然粟裕的檢討完全是出於工作負責的角度,然而,毛主席的批示和傳閱還是讓聶粟之間產生了誤會。

剩下的「半個元帥」,則是長期與粟裕搭班的陳毅元帥。當時,有人批判粟裕是「隨饒反陳」,「饒」指的是饒漱石,「陳」則是陳毅元帥。

從抗戰時期開始,粟裕就長期與陳毅搭檔,陳毅負總責,而粟裕則實際負責軍事指揮,兩個人配合親密無間,打了無數輝煌的勝仗。

當然,在工作期間,兩個人因公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意見上的不同。然而對此,卻有人捏造事實,甚至將粟裕打成「饒漱石的幫凶」。

然而,這三個元帥所謂的「得罪」,其實是完全是工作上的分歧。眾所周知,粟裕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且戰功赫赫,但是,他的性格卻極為低調,不爭不搶,不善言談。

而且,由於低調內斂,十分謙虛,再加上粟裕長期戰鬥在遠離中央的敵人腹心之地,他更擅長面對錯綜複雜的環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對於黨內鬥爭卻完全不了解。

陳毅元帥

正是因為這種不善鬥爭,不了解鬥爭,太過低調的性格,讓大多數元帥對於這個軍中第一大將並不足夠了解。再加上粟裕太過低調,工作崗位又是十分關鍵又容易得罪人的總參謀長,不可避免的,與他人容易在工作中產生衝突。

例如,對於彭德懷元帥,兩個人因為性格的和工作上的原因,確實有過矛盾,甚至在1958年批判會議上,彭德懷元帥對粟裕還有過明確的批判。

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因為性格和工作上的衝突,兩人並沒有私人方面的恩怨。其實,同樣被批之後,彭德懷對於這段歷史也有過反思和悔過,他就曾對侄兒侄子彭啟超說:

我這個人一生犯過不少錯誤,1958年春夏的全軍反教條主義,就是一個錯誤。現在回想起來,對劉伯承同志、粟裕同志、蕭克等一批同志的批判和處理太過火,言過其實,使他們受了委屈。雖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我是會議主持人,我有錯誤啊。

至於與陳毅元帥之間的矛盾,更是更多的卻是因為別有用心之人的煽風點火。其實對於粟裕,陳毅始終持肯定意見的。

陳毅

例如,會議上粟裕檢討之後,陳毅就走上前,握着粟裕的手說:講得很好,並帶頭鼓掌。而且,在粟裕檢討之後的第2天會議上,陳毅再次在大會上發言:

昨天他的檢討我覺得很好,我個人表示歡迎。過去他在三野軍事上貢獻是很大的,這是不能抹殺的,戰場指揮搞得好,主要是打勝仗的。

至於與聶帥,更是缺乏交流和工作上的誤會。

所以,粟裕在1958年被錯誤批判,更多的是因為國際、國內局勢的劇烈變化,包括粟裕本身性格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謙虛低調的粟裕由於不善處理內部關係,在面對複雜的場內鬥爭時,他過於耿直的性格和做法,總是有意無意地得罪了其他人。

再加上當時左傾錯誤影響以及國際社會上蘇聯爆發的朱可夫事件,使得粟裕錯誤地成為了軍委擴大會議上被批判的對象。當然,到1994年,在粟裕逝世10周年之後,持續了38年的冤案終於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