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胡璉半夜猝死,兒子披露:晚年不敢提粟裕,死前長嘆了一句話

在國民黨將領中,胡璉也算一個戰場好手,曾在石碑保衛戰立下大功,成就「東方的斯大林格勒」,被評為「狡如狐,狠如虎」。

毛主席也曾在解放戰爭中多次叮囑劉伯承與粟裕要對胡璉多加提防,連粟裕大將也在回憶中稱這個老對手是「悍將謀才」。

可哪怕這般人物,在面對我軍戰神粟裕時也是頻頻吃癟,以至於晚年想回大陸也只能隔岸相望,將回鄉希望寄給後人。

宿北大敗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後,解放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時,我軍因裝備等問題處於全面守勢, 國民黨反動派以重兵攻我華東解放區。

靠着裝備優勢,國軍在11月以損失十萬人為代價,佔領我方蘇中、淮南等地。

此時若想改變局勢,打一場好仗勢在必行。

華東因其地理位置與國統區緊密相連,在那時是全國戰場的核心,而華東戰場的關鍵則在宿北。

為了完成戰略目標,蔣介石喊出了「兩個月內結束蘇北戰事」的大話,並調集25個半旅兵力,四路並進進攻華東剩餘地區。

其中則有胡璉一路。

那時他帶領整編第11師和戴之奇整編第69師一同屯兵宿遷

頂頭上司則是徐州晉綏公署副主任吳奇偉。

國民黨內部向來黨派林立,驕傲自滿的吳奇偉以為我軍軟弱可欺,為了搶奪頭功,好成就日後升遷之機,於是下令胡璉等人帶兵進攻。

宿北大戰一觸即發。


吳奇偉的自滿也有緣由,麾下兩師皆是國軍精銳,胡璉的整編11師全員裝配美式裝備,光炮就有440門,十分稀罕的衝鋒槍也有2370支,戴之奇的69師也是不逞多讓,全員配備美日精良裝備。

而我軍當時裝備最好的一縱也只有46門炮46和可憐的92支衝鋒槍。

除了裝備優勢外,還有張靈甫等國軍主力在外圍虎視眈眈。

敵我紙面實力差距不可謂不懸殊。

為了打好這場硬仗,我軍調集華野、山野主力共計11萬人作為準備,由陳毅和粟裕共同指揮。

面臨嚴峻的形式,粟裕大將再度彰顯了自己驚人的戰場判斷能力。

在軍事會議上,粟裕大將對敵我形勢做了深入分析,隨後做出了戰略判斷:國民黨雖有四路大軍,可正面戰線卻有300多千米,應援不便,我軍當集中兵力圍殲突進的胡璉等人。

隨後,宿北大戰在當年12月13日拉開帷幕。

一心搶攻的戴之奇帶着部隊突入腹地,自以為我軍畏懼他的實力,卻壓根沒想到他的行動早被粟裕大將算到。

「整編第六十九師新任師長戴之奇是三青團中央委員,反共的死硬分子,該師曾受我殲滅性打擊(曾殲其兩個旅),這次必圖邀功請賞,冒險的勁頭可能比整編十一師還大。」

而戴之奇也果如粟裕大將所料輕兵冒進,與胡璉部分割開來。

在嘗了兩天我軍設下的甜頭後,戴之奇的69師便遭到了滅頂之災。

15日晚,戴之奇部到來嶂山鎮一帶,此地地勢狹長,旁有大湖,再因陰雨連綿而道路積水,汽車、坦克等重型裝備成了擺設,整整2萬多人分散綿延數十公里。

戴之奇的部下蔡智仁曾獻言讓他警惕些,但早被驕傲迷眼的戴之奇卻毫不在意,說有張靈甫等人牽制,粟裕得靠飛才能過來。

然而通過我軍諜報人員提供的信息,我軍早已調撥部隊藉著地形做好了埋伏。

隨着一聲炮響,戴之奇被包了餃子。

在粟裕大將的帶領下,山東野戰軍2個縱隊由東北向南進行奇襲。

突遭打擊,依靠的裝備又在地形、天氣的影響下沒了效用,被嚇破膽的戴之奇立馬致電胡璉。

然而胡璉這個狡如狐的人物是從來不打劣勢仗的,聽見友軍求援,不但沒有率部增援,反而開始後退,但嘴上卻讓戴之奇堅持,好拖延我軍戰士。

戴之奇也是國軍老油條,自然知道友軍成色,於是又聯繫了總指揮吳奇偉,求他下令讓胡璉增援。

雖得了上級指令,可胡璉卻依舊不肯損耗兵力,只是派出2個旅作個形式,大部隊卻是在遠離戰場。

胡璉的做法,也在粟裕大將的計劃之中。

「整編第六十九師是由三個不同建制單位的旅重新組成的,內部矛盾較多,戰鬥力弱;整編第十一師是剛由他區調來,對蘇北地形民情不熟,不會快速來援。」

隨後3天,我軍連續在曹家集、峰山、曉店子對戴之奇發起70餘場戰鬥,並在18日夜對69師師部駐地發起總攻。

在19日凌晨2時許,在各部隊配合下,整編第69師師部和3個半旅遭到全殲,幾天前還自以為是的戴之奇飲彈自盡。

此時被上級命令逼來的胡璉則在一公里外。

見着大勝的我軍,胡璉自然不敢試其鋒芒,還好此時薛岳下令撤退,胡璉這才僥倖逃回宿遷。

至此,宿北大戰全面結束。

宿北大戰此役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打出的第一次大殲滅戰,殲滅國軍有生力量2.1萬餘人,繳獲物資槍炮無數。

連毛主席也多次發電錶達興奮「祝宿沭前線大勝利,望對一切有功將士傳令嘉獎。」「殲敵二萬以上,於大局有利,甚好甚慰。」

粟裕大將也稱這是此戰是「指揮過最緊張的戰役之一」「華東戰區的第一個轉折」。

在建國後,此戰遺址上建起了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郭士洲說「這場戰役堪稱是一場人民戰爭!」

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戰役支前民工高達43萬餘人,光是百姓推動的四轂車、獨輪車等載具就有4.2萬輛。

在當地村莊,至今仍廣為流傳着許多生動感人的支前故事:蔡佩蘭夫婦智送彈藥,孤膽英雄李永勝勇擒逃兵,徐翠蓮最後一條棉被也要送前線等。

而我軍這場軍民合心的大勝,則成了胡璉的終身陰影。

重重陰影

隨後胡璉也與粟裕大將多次碰上,他雖然狡詐如狐,可還是在粟裕大將手裡栽了不少跟頭。

在南麻之戰,第11師被殲滅9000多人,在重重包圍下,胡璉還舉行祭天儀式以求生機,恰巧遇見暴雨僥倖逃脫。

事後他不以為恥,只因未被全殲便誇耀道:「我的十一師可不是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想吃掉我,得有一副鐵嘴鋼牙好胃口!」

可恩怨總有要了結的時候。

時間來到1948年,此時戰略形式早已顛倒,國軍在我軍戰士英勇衝鋒下節節敗退,只能由全面防禦轉為重點防禦。

1948年8月,為了應對局勢變幻,國民黨國防部任命白崇禧出任華中「剿匪」總司令,並用胡璉麾下第十八軍作為骨幹,額外添入第十軍、第十四軍等部隊編為第十二兵團。

但在人事安排上,蔣介石卻為了派系平衡,讓拿出主力軍的胡璉站在一邊,讓黃維出任第十二兵團司令。

局勢大劣卻還玩弄權術,這自然引發了胡璉這個老狐狸的不滿,於是他直接借故脫離部隊,等着看黃維的笑話。

11月,黃維這個被推上檯面的人物果然沒抗住我軍的攻勢。

在蔣介石的胡亂指揮下,黃維兵團挺兵冒進,掉入了我軍早就設下的口袋陣里。

他剛率兵渡過渦河便在我軍困在了雙堆集地區。

為了挽救局勢,蔣介石只好死馬當活馬醫,喚來胡璉讓他出山。

胡璉也是個向來狂慣了的,面臨蔣介石的詢問,直接拍胸口做保證,說自己單騎足以,無需帶一兵一卒。

12月1日,胡璉胸有成竹的從南京出發,乘坐小飛機降落在雙堆集的臨時機場上,國軍陣地滿是歡呼。

一周後,胡璉乘坐飛機返回南京求援,無果。

再一周,胡璉與黃維於下午5點召開軍事會議,決議各軍各師分頭突圍,第十二兵團立時作鳥獸散。

胡璉被稱為狡詐如狐是有道理的,在一生中多次敗仗里,諸多同夥死的死,傷的傷,可胡璉就是屹立不倒,總有機會逃掉。

同是乘坐坦克逃跑,黃維剛開出沒多久就陷入坑洞遭到俘虜,而胡璉則被我軍戰士誤以為是繳獲坦克放了過去,直到燃油耗盡,方才下車步行。

可這一遭,胡璉卻沒往常那般有足夠的好運了。

步行逃離的胡璉很快被我軍發現,雖然再度靠着運氣逃離,可背上卻挨了槍子。

返回南京後又被送往上海,最後靠着錢堆出來的醫療條件才保住了性命。

其背上取出的子彈碎片便有32塊,有一些只差一張薄紙的厚度便會穿過他的心肺要害。

此劫過後,粟裕與雙堆集就成了胡璉的心理陰影。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哪怕逃到台灣,只要他敢再生異心,等待他的也只會是再添一道陰影的懲罰。

生前身後

1953年7月16日,蔣介石不甘失敗,於是又集結上萬部隊交予胡璉,讓他對福建南部東山島發起進攻。

此時的胡璉傷口已好了幾年。

當日3點30分,趁着夜色,國民黨軍隊派出18架運輸機載着500人試圖偷襲。

戰鬥機掩護下,國軍空降兵在4時47分抵達東山島北部的後林、張家地區上空後開始跳傘。

那時我軍防備正處薄弱時刻,水兵連正在計劃轉移,島上僅有7名戰士與少數民兵。

在國軍第一批空降兵露出馬腳後,我軍戰士只好一邊利用地形優勢阻擊,一邊發出警報。

靠着回援部隊,我軍打亂了敵軍的空降計劃,迫使國軍將運輸機從200米拉升到1000米。

結果便是,其餘後跳傘的空降兵散落在2.5公里長的範圍內成了一盤散沙,甚至不少人直接摔死或者落入海中。

雖然我軍戰士及時發現了敵軍夜襲計劃,可殘存敵軍仍有300多人,皆是配備先進武器的國軍精銳。

為了拖住敵軍先頭部隊的攻勢,我軍戰士分成三個作戰小組,分別扼守渡口碼頭與後林村,為援軍趕來爭取時間。

血戰到天明,敵軍後續部隊開始登錄搶灘,我軍戰士雖然人數稀少,但也英勇無畏。

七班班長戚舉芳將4挺機槍架在陣地上,輪流控制機槍掃射,機槍手閻秋雖被打斷了右腿,可依舊堅持開槍皆是戰士們英勇作戰的縮影。

在27小時里,我軍戰士靠着機槍與集束手榴彈擊退敵人18次進攻。

而接到警報的解放軍九十一師二七二團也扛着國軍炮擊,克服重重困難登島支援。

新援趕到後,傘兵殘存部隊徹底覆滅,胡璉的偷襲計劃也徹底落空,於是只能強行搶灘,但隨着其他增援部隊的趕來,見勢不妙的他只好在17日9點下令撤退。

東山島一戰,胡璉這個狡如狐的人物再度栽了個大跟頭,被我軍殲滅部下3379人、其中包含精銳空降兵400餘人,兩架飛機遭到擊落,一艘軍艦也中彈敗逃。

再遭大敗後,胡璉便開始逐漸淡離國民黨軍界,隨着1958年金門炮擊,已經毫無作用的他直接被蔣介石丟在一旁,被打發去了防務研究院。

離開權力核心後,胡璉也算過上了安生日子,可期間依舊聲稱要「反攻大陸」,甚至去當了「台灣駐越南大使」,表明了自己的分裂之心。

可這些行為並未為他換來絲毫權力,被免去大使一職後,胡璉只剩下了名義上的顧問名頭,徹底沒了往日蔣介石心腹的神氣。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里,他醉心研究,也發表了諸多軍事著作,有趣的是,在這些著作里,他一句也沒提到過粟裕。

據他的兒子胡之光回憶說:家父在台灣著書立說,史料存世不少,其間就是不敢提粟裕。去世前,胡璉長嘆說:『土木不及一粟(裕)。』」

人到了老了總容易思念故土的,胡璉也曾想回到大陸,他曾為孫兒繪製了一張老家赤水鎮匯頭房村的地圖,讓他們第三代回去看看。

可在炮擊金門時,胡璉還是沒有搭理自己親哥哥的喊話:「我們在家鄉過得很好,全家人都得到了照顧,希望你們能回來!」

1977年6月22日,胡璉在夜裡猝死,就此走完了一生。

2009年2月12日,隨着兩岸聯繫的加強,胡璉的女兒胡之潔去往廈門,並與當年指揮金門炮擊的指揮官葉飛之女葉小楠見了面。

兩岸終是一家,台灣也終會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

信息來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粟裕與胡璉的戰場爭鋒》

人民政協網《解放軍大破胡璉「海陸空聯合突襲」》

鳳凰網《黃埔四期名將胡璉去世37年 兩岸後人在金門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