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諾獎
最近開獎,大家天天在討論諾貝爾獎,文明學對此應該有話說。
在新近已翻譯完畢的拙著《大文明》一書中,我對於智商多說了幾句,大致意思就是,智商就是文明的體現,從群體性角度智商就是文明。這與個體智商有一點點差異,但他們密切相關。舉例說,4千年前最高的人類智商在尼羅河流域,2500年前最高的群體智商在古希臘。今天最高的智商在美國等獲獎國家。
我從鳳凰衛視網站發佈的一個歷年來全面諾獎動圖統計看,諾獎的獲得與文明發展密切關聯。其中的規律非常明顯!
首先是諾獎多散布在與印歐人有關的地區、現代化水平高的國家,以及具有巨大土地資源與巨大人口資源地區。但貧窮落後國家幾乎是空白區。所以,今天的世界大致是由印歐人引導的,甚至諾獎就是個風向標。
諾獎的設置始於19世紀末。諾獎不是從1萬年前開始的,也不是200年前開始的,而是從1895年開始的遺囑執行,1902年開始第一屆?所以,諾獎統計反映的是最近120年的世界科學與文明的變換。
進入20世紀,英國的風頭已過,但歐洲板塊正在崛起,東亞板塊正在沉入深淵,這就是諾獎的起點。同時,我們也認為,諾獎就是一種「西方價值觀」,並且也是今天世界的價值觀。誰智商高誰引導世界價值觀,從來如此,天經地義。
第一屆的諾獎獲得者最多是法、德兩國,英、荷、俄、瑞是第二梯隊,統計動圖太快我似乎沒有看到一個歐洲之外的國家?有一個印度!並且印度一再代表亞洲上榜!印度當時是英國殖民地。但美國還沒有露頭。這是截止1906年的情況。但1907年美國就出現了!
到1910年頭部國家也沒有發生很大變化,只是德國超越了法國,英國繼續第三,美國已位居第十。印度依然是歐美之外的唯一國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英殖民國家)。這是1915年的結果。似乎在哪裡看到以色列有一次上榜前15,但當時以色列國還不存在?
到1925年,德國開始遙遙領先,如日中天,看來經過一戰德國沒有被打殘,這讓我聯想到蘇聯到俄羅斯的變化,西方接受教訓決心要徹底打殘戰略。美國上升到7名。加拿大出現於第15名,說明一戰後北美開始崛起,歐洲移民大量進入北美,如文明洪流的注入。俄羅斯依然在榜(沾着歐洲,國土面積第一)。
十年後美國繼續追趕到第四名,但德國恐怕依然是第一,蘇聯位置沒有變化,印度再次上榜。
二戰結束,依然沒有大的變化,德國依然第一,美國卻追至第二,印度依然在榜。前15名國家都是歐洲富裕發達國家,因為科研需要資金支援。
1955年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位居第一超越德國。英國第三,法國開始急劇衰退。印度不見了,其他全是歐洲富裕國家。此時蘇美成為世界兩霸。
到60年代美國開始遙遙領先,美國頂峰期到來。加拿大再次在榜。第二梯隊的國家是德國、英國、法國。
到20世紀末,美國已經把整個世界拋棄,獨步世界,一騎絕塵。
進入21世紀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加拿大名次開始靠前,日本也出現於前列。俄羅斯依然保持名次不變。2015年日本已經進入第九名,二年後第七名。(統計截止2018年)
諾貝爾獎與我掌握的文明水準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就是滯後性,這個時間差大約在10年左右。
中國一直沒有上榜到前15名!所以,中國不可能是美國人所惡意倡議的「發達國家」。哪天大家看到中國上榜了,尤其是進入前十了,中國就是有希望成為發達國家了,現在還早得很。其中讓我意外的是蘇聯或俄羅斯,總是維持在一定的位置區間。 有人說,諾獎不重要。當然,沒有諾獎太陽每天照樣升起,但是諾獎從某種意義上標準着一個地區的群體智商、地區富裕程度以及現代文明的水平。
下圖是全球巧克力人均消費與諾獎的關聯圖,實際上它解釋的是富裕發達國家與諾獎之間的關聯,因為巧克力實際上是奢侈品,同時它也是印歐人的消費品。中國今天的人口全球第一,卻位居最低消費,所以,這才是真實的現實。
(hahahahahahaha......)
二,天才與智商
諾獎更多體現的是群體智商,也就是文明水平。個體的天才出現其實也不是沒有條件的。假如一個生物性遺傳的智商極高的孩子從小與狼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個體的成才必須到頂尖文明高地,假如你挑選不了國家你可以挑選地區啊。比如中國地區自明、清以來的狀元集中地就在南方或沿海一帶了,如江蘇浙江等長三角比較集中。因為這裡富裕,接着就是馬太效應。自宋朝以來北方文明漸次衰落,這其實是一種文明大勢,中國文明的南北博弈從數據上看轉折期發生在唐宋之際。很可能與東亞的船舶技術發展有關,當然與都城的轉移也有關,人才的核心從西北轉移到沿海了。
很多人問,為何一些中國人到美國就容易獲得諾獎了呢?原因如上。「天才」並不全是自己的努力結果,天才需要地緣支持,實際上就是文明水準的培育水平。低文明區域大概率是培養不出來「天才」的,這個講起來是非常複雜的。
在上個世紀人們總結天才的產生必須是超大城市或信息交流充分的港口城市。我家在上世紀最終定居點有幾個城市可以挑選,比如深圳香港與武漢,我斷然拒絕了回到武漢的退路,給任何條件打死都不回去,北京這座大都市吸引了我居留此地。我不能說文明學是不是北京培育的,但是缺乏北京這個城市,很可能文明學就不是由我創造了。一個武漢人可能創造文明學的幾率很小,只有皇城根下的學者,才有最大的概率。蘇三不聰明,但勢聰明,愚笨的人可以借勢,御風而行。豬在風口也會飛。
假如你是個目標明確的虎媽,假如你想使你的孩子成才,以及成多大的才,成什麼樣的才,你首先要注意挑選給他們成長與生活的城市有多大,在全球那些地方具有何等的重要地位,是一流的還是二流的,這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他們的未來。當然,幸福的生活不一定要在超大城市,但成什麼樣的才絕對有一種定數。當然,還要看什麼學科,需要信息或協作的學科就是如此,但需要獨創的文學似乎不必如此。另外,一個大學挑起一座城市的也是例外,如牛津、耶魯,還有以色列人。尤其是今天互聯網時代,或許這個成才規則即將打破?天天在網絡上掛着並且懂多門外語的人,可能已經等同生活在一個「超大城市」了。
我的研究是「大文明」,但實際上這些話題都屬於微觀文明,但微觀與宏觀之間是相通的。從研究的角度,微觀與宏觀不需要區分。比如最近我關注到影視創作這個領域,實際上也與宏觀的文明程度相關。我發現如中國這樣相對落後國家,其影視作品僅就技巧角度也是欠缺的。比如他們的影視作品一般缺乏「思想」,結果不僅使一般的文學作品只能描述狀態,而沒有傳達明晰的思想價值。就很多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的結尾都是敞口的,猶如傷口沒給縫合一樣的不專業狀態。電影的封口縫合是需要思想功力的。但是即便看看韓國電影,他們的「封口」也極其漂亮,因為韓國是發達國家啊!儘管我非常不喜歡韓國這個國家,但客觀現實就是如此。
日本的電影結尾「封口」也很漂亮,但近年來封口技巧沒有韓國好了,反映了日本的國力開始下降。這些現象都是可以從微觀看到宏觀。這就是群體智商,或曰文明水準的體現。這就是文明的共振效應。
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高低,與其知識分子的水平直接關聯,這不僅牽涉到理工科的知識分子,也牽涉到人文知識分子;換言之,文明層次直接牽涉到一個國家知識分子思維方式的複雜程度與深刻與否。中國影視不僅缺乏漂亮的「封口」「結紮」手術,而且極其膚淺而幼稚,實際上就是中國人文知識分子普遍思想膚淺幼稚的一種表現,從而也體現到影視節目中去。就這種影視結尾的「縫合」技術,最漂亮的當屬歐洲國家,美國人不是不會「縫合」而是不願意花力氣「縫合」漂亮,因為影視在人家國家是一項娛樂,只要符合普通人娛樂水平即可,一點都不浪費。美國是個庸俗的實用主義國家。但中國這邊明顯可以觀察到是編劇與導演無力「縫合」——此事與創作自由無關,就是思想技巧本身,它本身是個純技術活兒,這個技術就來自於文明層次與群體智商,來自文明,具體講就是現代文明。
中國的現代文明水準,簡單地可以看諾獎指標,通過上面的六個層次看,中國現在屬於第四梯隊,與美國差兩個等級。但是我對中國充滿希望。中國的第一目標是追趕上俄羅斯或東歐。我認為時間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