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夫人馬佩璋:丈夫婚內與人產子,她「去母留子」保全婚姻

1930年10月,白崇禧率軍解南寧之危。為了家人的安全,他把妻子馬佩璋及一雙女兒送去了香港。

在這期間,副官許輝生為了升職,竟然將自己的未婚妻王氏介紹給白崇禧做了情人。1931年,王氏還為白崇禧生下了兒子。

要知道,那時候白崇禧已經38歲,這是他的第一個兒子,在那個傳宗接代觀念很強的時代,王氏對於原配馬佩璋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白崇禧見王氏生下了兒子,也想把她納進門。可馬佩璋僅僅憑一句話就讓白崇禧回心轉意,還讓王氏自動離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01 由軍變衍生的愛情:愛他,卻不依賴他

馬佩璋,1903年出生於桂林的書香世家,父親馬健卿是清末貢生,曾任廣西新安縣縣長,在當地很有名望。

馬健卿有2兒2女,馬佩璋是家中長女,年邁的祖父卻獨寵她一人,還未出閣,就讓她掌管全家。

祖父寵她,是因為她雖是大家閨秀,卻獨立自主,有見識、有決斷,這樣的胸襟氣度,可謂萬里挑一。

祖父對馬佩璋寄予厚望,這一點,從他給馬佩璋尋夫可見一斑。

18歲那年,馬佩璋到了婚嫁的年齡。馬家的門檻都被媒婆踏破了,原因很簡單,馬佩璋是桂林出了名的美人,不少豪門闊少都希望得到老太爺的青睞,將她娶回家。

可面對絡繹不絕的上門求娶者,祖父是一個人也沒看上。

為了給孫女尋得一個得意郎君,祖父最後乾脆提出嚴苛要求:必須是非教門不通婚的回教才有資格。

消息一出,一片嘩然,因為符合這種要求的人極少。就這樣,馬佩璋等到了22歲。這在當時真可謂大齡剩女了,但祖父這樣做,是實打實地為馬佩璋好。

因為回教教規中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一生只娶一妻」。

在當時,三妻四妾仍是豪門標配,祖父能以此為標準,可見其良苦用心。

好在,這個人她等到了。

1924年,31歲的白崇禧於亂世中東征西戰,終於展露頭角。祖父聽說白崇禧的大名後,發現他也是回教,便主動託人給白崇禧傳消息,說願意將孫女嫁他為妻。

聽到這個消息,白崇禧自然喜不自勝。因為對他而言,這可是實打實的高攀。

白崇禧的祖父,原本也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可父親在他幾歲時,突患重病離世。母親哪懂經商,被掌柜算計,捲走全部財產,導致家中負債纍纍。

年幼的白崇禧經歷家中巨變,靠着嫁為人婦的大姐的幫助,才上了軍校。隨後又在不斷的戰爭中,嶄露頭角。

為謹慎起見,祖父與白崇禧見了一面,這位會「相法」的老人,在見完白崇禧後,高興地拍手叫好,他說「此人有宰相命」。由此,白馬兩家的親事就這麼定下了。

事實證明,馬家祖父的眼光確實獨到,此後多年,白崇禧果真一路升遷,甚至一度做到了國防部長。

多年後,回望老人這份選擇,才發現其背後的真意:他選白崇禧,是因為堅信孫女「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這種選擇,與其說是一樁婚姻,不如說是給馬佩璋開疆擴土的「戰場」,因為她的智慧與擔當,足夠托起一個龐大的家族。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白崇禧的成就,與馬佩璋息息相關!

當然,這條路也註定是荊棘叢生的。

新婚第8天,馬佩璋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生死劫!

當時,白崇禧接到柳州被圍攻的消息,只能丟下妻子前去營救,可他前腳剛走,後腳廣西軍閥沈鴻英就率大軍攻佔桂林,因為這其實一場調虎離山之計,他們真正的目標是馬佩璋!他的算盤打得很明白,想用馬佩璋要挾白崇禧。

他們直接衝進馬家大宅,馬佩璋父親等人成為人質。

當時,馬佩璋剛從婆家離開,一進城,她就發現不對勁。她敏銳地發現,這些人是沖自己來的,一旦自己落網,白崇禧被要挾就在所難免。

就在下人亂作一團的時候,馬佩璋鎮定地想到了主意。她換上貧民的衣服,喬裝打扮後,混進了中山中路119號的道生醫院。

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馬佩璋知道,這家醫院是一位來自德國聖公會的女傳教士柏德貞所辦,雖然它地處市中心,很是顯眼,但她猜測,沈鴻英就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衝進德國人開辦的醫院搜查。

而另一邊的白崇禧解了柳州危機後,聽說妻子有難,他顧不上休息,快馬加鞭往回趕。一路上,他心驚膽戰,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沈鴻英抓馬佩璋的主意落空,如今白崇禧又率大軍趕到,只能灰溜溜地放了馬佩璋的家人,並連夜撤軍。

在道生醫院見到馬佩璋的那一刻,白崇禧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唯一能做的,就是衝上去,緊緊抱住馬佩璋。

那一刻,兩人春心萌動。

要知道,兩人第一次相見,是在結婚那天,雖結為夫妻,相處也只有短短几天。所以無論是對馬佩璋,還是對白崇禧,另一半都是陌生的。

可以說,正是這場突發的軍變,讓兩人「共歷生死」,白崇禧如天神一般救馬佩璋於水火,而馬佩璋臨危不亂,將軍夫人風範猶在眼前。

他們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滋味。

從那以後,白崇禧對馬佩璋,除了憐愛外,更多了一份欣賞。

那時的馬佩璋,也不過22歲,雖為初婚,但她已經明白婚姻大忌:依賴。

婚姻中,最怕的就是無限依賴。人都有追求安定的本能,有人習慣將一切丟給別人去處理,可他早晚都有厭煩的一天。

所以,即便在人生很困難的時候,也要有自己扛過去的覺悟。

可以想像,如果馬佩璋在面對亂軍時,一味依賴丈夫馳援,等待她的將是慘無人道的折磨。正因她沒將希望壓到丈夫身上,她才會毫不猶豫選擇自救。

正如《簡愛》中說的那樣: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手不分伯仲,才能長此以往地保持相依相惜。」太強的對手容易使人疲憊,太弱的對手又太容易讓人疲倦。

這也是馬佩璋一生都在貫徹的觀點。


02 、亂世攜兩家80多人千里逃難:家庭地位決定婚姻的牢固程度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為了避禍,白崇禧隻身逃往天津。得知消息的馬佩璋連夜雇車,在大雪紛飛中,抱着剛出生的女兒白先智趕到塘沽,再乘船前往香港。

由於國內形勢越發嚴峻,馬佩璋先後陪着白崇禧到越南避禍,一路艱難險阻,馬佩璋卻從未有一句抱怨。

她的堅韌和樂觀,讓多次陷入絕境的白崇禧,始終保持着重振旗鼓的決心。

馬佩璋一生,為白崇禧生育了6子3女,她的一切生活都圍繞着子女和家庭,憑一己之力,扛起來白、馬兩家的生計與希望,是兩個家族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而這一切,還要從一場跨越千里的生死奔襲說起。

1944年,日軍開始攻佔桂林。衝天的炮火把秀麗的桂林城,炸成一片廢墟。

白崇禧在前方率大軍與敵軍血戰,明知自己的妻子、孩子、母親正在經歷生死,他也無能為力。

白、馬兩家80多口人,在敵人的炮火下絕望等死。馬佩璋卻知道,必須立刻離開桂林,她強迫自己冷靜,安排人打聽到有一輛即將離開的火車。

她二話不說,帶着80多口人,穿過混亂的街道,冒着炮火,趕上了最後一班離開的火車。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湘桂大撤退」中的一支隊伍。

這80多口人中,上有白崇禧90歲的老娘,下有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先敬。很難想像,她是如何扶老攜幼,擠上這趟火車的。

多年後回憶起來,當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火車擠滿了人,車廂里裝不下,大家就往車頂上爬。嚴重超載的火車,行動變得遲緩。而後面,瘋狂的日軍正拿着槍掃射,不斷有人中槍身亡。

有些人好不容易躲過敵人的子彈,可火車在過山洞時,竟被山洞的岩石刮下車,身首異處。

火車走走停停,每到一處都會停車,可餓着肚子不敢下車買吃的,因為一旦下車,很可能就再也擠不上來了。

就這樣,火車開了一個多月,才到達貴陽。當她們衣衫襤褸出現在重慶時,所有人身上都臭烘烘的,頭上也爬滿了虱子。

這場二十世紀的異族入侵的大劫難,對於整個國家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都是無法估量的。

但是,馬佩璋卻在戰火紛飛中,保全了2個家族。

那天,白崇禧看到蓬頭垢面的妻子和顫顫巍巍的老母親時,又驚又喜,一時竟呆在原地,滿眼除了震驚,別無其它。

白崇禧對妻子,打心眼了欽佩!

更重要的是,從那以後,白家對這個媳婦的依仗,可謂是達到了頂峰。在整個家族中,馬佩璋的地位,就此超越白崇禧。

更有趣的是,這種家庭氛圍,很快也影響了白崇禧。

白家從上至下,所有人都有一種默契,白崇禧的話可以反駁,但馬佩璋的決定是必須尊崇的。

在那個男人還是三妻四妾的年代,馬佩璋非常明白,想要守護婚姻,不僅要緊緊抓住丈夫的心,更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家庭地位。只要白家人依賴且信任自己,即便白崇禧有異心,她還是能穩穩地守護婚姻。

這也是後來白崇禧在外面有人後,馬佩璋之所以能從容淡定地去守護婚姻的最根本原因。

女人的家庭地位決定了婚姻的牢固程度。因為婚姻就是力量的博弈,一旦女人在家庭中成為力量的核心,就無所畏懼了。


03、白崇禧移情別戀,馬佩璋一句話挽回婚姻

1930年10月,白崇禧率軍解南寧之危。當時為保妻女平安,馬佩璋和兩個女兒被安排到香港居住。

滇軍被趕走後,白崇禧大軍原地駐紮。

時值秋高氣爽,本來是最適宜休息的季節,可白崇禧卻夜夜輾轉難眠,於是經常深夜叫醒副官陪他下棋。

其中一名叫許輝生的副官,心眼兒多,一直想找機會往上爬。於是,他便心領神會地開始四處張羅。

一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帶來了4位女子,可白崇禧只看了一眼,就讓她們都離開了。許輝生很是納悶,但很快他就想通了。

白崇禧生性謹慎,加之國內局勢動蕩,他是斷然不會跟來路不明的女子發生關係的。可是,誰既長得漂亮,又知根知底呢?

想來想去,許輝生想到了一個人選,那就是自己的未婚妻王氏。王氏跟他青梅竹馬,家庭背景乾淨,最重要的是,她足夠漂亮。

雖然傳出去有些丟人,可為了自己的前程,他決定豁出去了。

第二天深夜,白崇禧再叫許輝生時,許輝生沒出現,出現的是一位婀娜動人的年輕女子,也就是王氏。

當天晚上,白崇禧就和王氏住在了一起。

為了讓白崇禧沒有後顧之憂,許輝生特地另找了一處風景優美,又僻靜無人打擾的院子,方便兩人廝混。

就這樣,白崇禧每天精神百倍。許輝生也如願以償,被白崇禧調任邊城警衛司令。

而這邊的王氏卻一直被蒙在鼓裡,她甚至一度認為自己伺候的只是一名副官。

直到城南的體育館中舉辦盛宴時,王氏看到被請來致辭的正是她一直服侍的白崇禧,她這才明白過來,白崇禧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官。

由此,王氏下定了留在白崇禧身邊的決心。

同居幾月,王氏就懷了身孕。此時的白崇禧內心是複雜了,一方面,他對馬佩璋深感愧疚,不敢言明;另一方面,這王氏的新鮮勁頭也還沒過。

就這樣拖拖拉拉,直到王氏順利生下一個兒子後,白崇禧內心的愧疚,全都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兒子的喜悅。

原來,當時的白崇禧已經38歲了,卻只有2個女兒。在那個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下,這個兒子的到來,自然讓他欣喜若狂。

直到這時,納王氏的決心已定,任何人都無法更改。

當這個消息傳到馬佩璋的耳朵里時,所有人都楞了。她什麼也沒說,在房間里靜靜地坐了一整夜。

第二天天一亮,馬佩璋就帶着大女兒直奔白崇禧臨時住宅。

面對一聲不吭就出現在眼前的妻子,白崇禧之前的底氣,瞬間就滅了一半。

看着妻子和女兒,愧疚在白崇禧心底盤桓,一時間竟不知如何開口。

最後,他決定,乾脆等馬佩璋先發脾氣,脾氣發完了,在順水推舟,把納王氏的事情說定。

可馬佩璋多聰明呀,她坐在白崇禧面前,眉毛都不皺一下,她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反倒把白崇禧鬧得有些不明白了。

就在白崇禧一頭霧水的時候,馬佩璋發話了:「這個女人必須送走,她會毀了你的名聲!」

僅這一句話,白崇禧吐到嘴邊的話,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他突然意識到,這件事,他還真做不了主。

只得頹喪地癱坐在座位上,馬佩璋看了一眼,知道他是關心孩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放心,我會處理好的。」

然後轉身就去了王氏的房中,王氏仗着生了兒子,準備耍賴到底,定要拼進將軍府,從此榮華富貴。

可馬佩璋進來後,正眼上下將她打量一番,那氣勢讓王氏心裏發虛。馬佩璋說話溫聲細語,卻句句讓人難受地透不過氣兒:

「妹妹,你看你這花容月貌,真是讓人心疼。姐姐還得感謝你這些天對將軍的照顧。」

「我知道,你想謀個好去處,但將軍這裡不適合你。如今我給你指條明路,把孩子留下來,我一定當親兒子養着,必不虧他一絲一毫。你也可以得一大筆錢,此後生活無憂,去找你想要的幸福。」

「我和將軍會當這件事沒發生過,以後也不會再找你麻煩。」

聽完這席話,王氏就明白了,白崇禧已經拋棄她了。如果自己執意鬧下去,也必然討不了好。

當天趁着夜色,王氏就帶着錢財離開了。

馬佩璋的婚姻危機,就這樣被她巧妙化解了。

一邊是年輕貌美又剛生下兒子的情人,一邊是年老色衰且只生了兩個女兒的妻子。白崇禧究竟為何會選擇後者而棄了前者呢?其實這都和馬佩璋說的那句話有關。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王氏滿足了白崇禧第三層次愛和歸屬的需求,即王氏給白崇禧提供了愛情和性親密。

而人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在第三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後,白崇禧開始追求第四個層次的需求——自我尊重且被他人尊重。

這時候,正好是白崇禧事業上升的最關鍵時期,他不能被任何事情影響,因此馬佩璋一句「這個女人會毀了你」就讓白崇禧「浪子回頭」。

此外,馬佩璋也非常明白王氏的需求,她一開始並不愛白崇禧,而是在知道白崇禧的地位後,才決定留下來,她圖的不過是名和利。既然如此,馬佩璋就給王氏一大筆錢,滿足她的需求,王氏自然會心滿意足地離開。

經營婚姻,守護婚姻,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洞悉對方的需求,且提供相應的價值。不得不說,馬佩璋真的深諳這一點。


04、晚年成白崇禧的精神支柱:堅定的女人,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福報

1949年,白崇禧在蔣介石的誘惑下,逃去了台灣,很快他被蔣介石孤立,全家人被安排到台北的邊陲地帶,住在松江路一處臨時修建的127號公務宿舍里。

那時候,白崇禧被排擠得很厲害,他一度鬱鬱寡歡。

尤其是有一次刮颱風,房子四處漏雨,看到全家人急沖沖地拿着盆子接水時,更是難過地不能自己。

可是,馬佩璋卻不以為意,她狡黠地大笑,跟孩子們一起追逐打鬧。聽到妻子爽朗的笑聲,白崇禧內心才稍有安定。

後來馬佩璋勸他,「禍福相依」,如今你雖然事業遇阻,可這卻是我們這一生難得的團聚安定時光。何不珍惜呢?

白崇禧由此豁然開朗。此後,就和妻子在院子里,一起種花,閑聊,日子過得別提多舒心了。

後來,白崇禧老搭檔李宗仁在國外發表言論,惹怒蔣介石。蔣介石便將氣都撒到了白崇禧身上,每天派人暗中監視全家人一舉一動。

有一次,馬佩璋和白崇禧帶着孩子們一起去看張正芬的《紅娘》,下車後,馬佩璋敏銳地發現寒風中一個熟悉的車牌,這就是一直以來負責跟蹤她家的車子。

於是讓兒子白先勇多買了3張票,讓他送給車上的三個人,說:「你們也挺辛苦的,進去看戲吧!」

一時間竟讓3人不知所措了!

馬佩璋看待萬事萬物的豁達樂觀,使整個家庭,在絕境中總有苦中作樂的勇氣,她不僅是妻子和母親,更是延續家庭的精神領袖。

1963年,馬佩璋在台北一家醫院醫治時,因失血過多,在手術台上離開人世。

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白崇禧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是出了名的。可是,當他聽到這個噩耗時,全身顫抖,血壓直接飆到200多。

自從妻子離世起,白崇禧的眼淚就沒斷過。他排除萬難,按照回族禮儀給妻子下葬,此後49天里,他風雨無阻,每天天一亮就帶着孩子們到她的墳前去誦經弔唁。

每每見到妻子嶄新的墓碑,白崇禧總會悲從中來,啼哭不斷,那聲音,讓聽者心碎。

後來,兒子白先勇在他的書中寫了一句話,足以說明馬佩璋的離世,對所有人的巨大影響:

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

馬佩璋,其實只是芸芸眾生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但她的人生,卻活得跌宕起伏、精彩非凡。這不在於她出生高貴,而在於她內心堅定。她的一生,只踏踏實實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相夫教子」,但她卻在家長里短中,鐫刻出了「女性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