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點評王安石:為什麼才華不等於能力

歷史上不缺的是功臣名將,最缺的是成功的改革家。

因為在戰場上建功雖然危險係數高,但是目標相對固定,實現路徑也比較簡單。但是要想搞改革,就必須顧及內政、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甚至權力層人際關係方方面面。

因此縱覽國史也沒有幾個能夠改革成功還能得善終的改革家。有名的從商鞅,到桑弘羊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雍正。能夠善終已經不錯,能夠把政策推行下去,至於死後背罵名,甚至被抄家都已經算成功的了。

其中王安石曾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歷史上稱為「熙寧新政」。但是,他的變法最終失敗了。毛主席曾總結王安石變法的教訓,認為他「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

毛主席從思想上是贊同王安石變法的,但同時又指出了王安石才華橫溢卻不能變法成功的原因。1915年9 月6 日,教員寫給友人蕭子升的一封書信,就提到了王安石。毛主席在信中評價:「錯此則必敗。其例若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於古,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

信中,毛主席分別從經學 、文學 、變法三個角度對王安石進行了評價。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在經學、文學上有 「專門之學」,成就斐然。同時也指出了王安石的缺點 :「無通識,並不知社會」,因而 「行不適之策」,導致變法失敗。

青年毛澤東就意識到才華並不等於能力,只有將才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刻理解社會不同階層的需求和想法,做順應時代的事情,才能將才華轉變成能力,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