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里的女人們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我想,蘇東坡是很多人想寫,而且樂於寫的一個人,畢竟他的才華和經歷不僅不可複製,而且他在文學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內在的精神與他的價值體系。蘇東坡的這些特質,前人都曾寫過很多,更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因其優秀和視角獨到,被廣為傳播。我今天要寫的只是基於傳記本身的內容,淺略地表達一下我個人的感悟,僅此而已!


讀完這本傳記,我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身邊的三位女性:

第一位夫人:王弗,十五歲時嫁給當時十八歲的蘇東坡,並在以後的十一年時間裏,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處處提醒蘇東坡。她對自己的丈夫非常佩服,知道自己嫁的是一個年輕英俊的詩人,當她知道丈夫那坦白直爽甚至有時急躁火爆的性格之後,她覺得倒不需急於向他表示什麼佩服崇拜,還是要多悉心照顧他,才是盡自己身為賢妻的本分。而蘇東坡大事聰明,小事糊塗,所以生活中,事事多聽從妻子;蘇夫人還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過於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認為「天下無壞人」的大前提之下所照顧的那些朋友,速成的交情靠不住。而蘇東坡的麻煩就在看不出別人的短處,所以,他承認妻子的忠言很對。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蘇夫人因病去世,葬於蘇母墳旁。在蘇夫人死後的第十周年,蘇東坡寫了兩首詞以寄情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第二位夫人:王閏之,是第一位夫人的堂妹,比蘇軾小十一歲,對蘇軾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不如第一任夫人能幹,秉性柔和,遇事順隨,容易滿足。在蘇軾最活躍的那些年,一直和蘇軾同甘共苦,撫養堂姐的遺孤和自己的兒子。那個時代,蘇東坡的酒筵公務總與歌妓相往來,和蘇格拉底時代名女人參加阿西巴西亞參加男人的宴會相比有異曲同工之處。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一個人人喜愛的詩人,也是一個天才,她當然不會和丈夫比文才和文學榮譽,她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摸清丈夫樂天達觀隨遇而安,有時又激烈而固執的個性,她聰明解事,辦事圓潤,她知道這個男人妻子是管不住的,連皇帝也沒有用,索性信任他,為丈夫做眉州家鄉菜,做丈夫愛喝的薑茶,生病時照顧他,晚上不睡,聽着他打鼾,入睡前不厭其煩地幫他把被褥塞好。把家裡的事情管好,撫養好孩子。蘇夫人頭腦清爽而穩定,蘇東坡急躁,灰心喪氣,喜怒無常,他說他的妻子比詩人劉伶的妻子賢德,因為劉伶的妻子不許劉伶喝酒。而蘇夫人也清楚地知道蘇東坡在靖江有一位表妹。元祐九年(1094年)秋逝世,靈柩停放於京西一座寺院,直到十年後,由子由將其與東坡合葬。

第三位女性:朝雲第二位夫人在杭州時買的丫鬟,那時12歲。於蘇軾謫黃州(公元1080年)後第二年,被納為妾。元豐六年(1083年)生下蘇遁,蘇東坡寫詩自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朝雲愛慕這個詩人,自己也嚮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蘇東坡的幾個女人中,朝雲最稱知己。朝雲在他老年隨他流離顛沛,始終隨侍左右。朝雲聰明愉快,活潑有生氣。在蘇東坡被貶惠州後,儘管兩人年齡相差甚大,而情愛無殊。朝雲對道家長生術也感興趣,同時也樂於行善。在尼姑義沖的教導之下,皈依佛教。同蘇東坡一起創建放生池。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七月,朝雲得瘟疫身亡。按她的心愿,蘇東坡把她安葬在城西豐湖邊的小山邸上。自此之後,蘇東坡一直鰥居未娶。

林語堂在書中說了這樣一段話:要做一個好妻子,主要是如何物色一個好丈夫;從反面說,要做一個好丈夫,主要就是如何物色一個好妻子。有一個好妻子,則男兒不違法犯紀,不遭橫禍。蘇東坡和他的歷任妻、妾無疑是幸運的。從這三個女人的身上,很容易就能看到中古代女性的智慧與溫婉含蓄之美,她們不僅懂事故,辦事圓滑,寧靜而穩定,而且對於自己的丈夫無不盡心盡責照顧、服侍,更加懂得如何做好丈夫的賢內助,榮辱不驚,始終追隨自己的丈夫。不僅從生活上對丈夫體恤有加,對於丈夫的小毛病也是用心提點。所謂夫唱婦隨大概也不過如此!

所以,以現代女性為標榜的女人們,千萬不要再現實到只以物質條件來物色自己的丈夫,已婚的女性也不要再以所謂的「女權主義」來限制自己的丈夫,處處加以管束。如果你覺得你曾經「瞎」了眼,不要忘記是你的丈夫用實際行動治好了你的「眼瞎」,他都不曾嫌棄你,所以,大方點,也嘗試接受並包容他的缺點吧!



後記:除了這三位特別的女性之外,傳記里還提到了王安石變法和蘇東坡對鍊金術的研究,對於王安石的描述與評價與梁啟超的《王安石傳》略有不同,傳記里對於王安石變法的始末的描述很詳細,其中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很耐人尋味,直得仔細閱讀和回味。結合歷史會發現,蘇軾所處的那個時代,北宋基本已經處於國力開始衰減的歷史節點,不僅僅皇帝有勵精圖治,希望鞏固其統治的意圖,臣子亦有雄心壯志想要為國效力的強烈願望,王安石變法由此而生。而鍊金術,應該是很多世界級的名人都花過時間和經歷鑽研過的,比如艾薩克·牛頓(參看邁克爾·懷特著的《牛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