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4日,中共九大第二次全體會議緊鑼密鼓地完成了審議政治報告、新章程等相關工作後,進入到最後發言階段。
在周恩來、陳永貴等中央領導先後做出發言後,則輪到一位「新人」上台。當時在毛主席、周恩來的催促下,這位「新人」立即從代表席站了起來,之後走向發言席。
此時,毛主席的目光始終停留在此人身上,他微笑着向全體代表介紹說:「下面即將發言的這位同志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家是山西的,長期在河南工作......」聽完毛主席的公開介紹後,整個人民大會堂會場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新中國的主要奠基人,毛主席早已被視為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精神領袖。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毛主席的任何錶態都是舉足輕重的。
此人當時只有46歲,但毛主席在這次大型會議、公開場合,竟然用「老朋友」來介紹這樣一位「後生」,足以看出此人絕對不簡單。那麼他到底是何身份呢?其實這人正是原國務院副總理紀登奎。
1951年,毛主席乘坐專列從北京沿着京廣鐵路南下視察,在經過武昌時認識了擔任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的紀登奎。
當時這位年僅28歲的年輕人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毛主席當著他的面問:你挨過整嗎?他的回答更是讓人佩服,也讓毛主席下定決心一定要用他。
紀登奎原名籍登奎,1923年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一個小村落。
在毛主席時期,其實山西籍的副總理並不在少數,像徐向前、薄一波、華國鋒這些山西人都擔任過副總理一職,足以見得當時的山西可謂人才輩出。
1937年,日寇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正式進入全面抗戰時期,而年僅14歲的紀登奎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參加「犧盟會」,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次年4月,紀登奎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主動投身到抗日救亡行動中。期間,他先後擔任過晉東青年救國總會委員、魯西區青年救國總會組織部部長等要職,對發動群眾運動、宣傳動員等工作頗有心得。
解放戰爭時期,隨着工作重心遷移,紀登奎的職務也迎來了新調整。鑒於他有組織青年進行敵後抗日游擊的豐富經驗,中央任命其為中共冀魯豫區黨委黨校組教科科長,為推動土改、剿匪等工作做出過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紀登奎正式當選河南許昌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而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幹部,紀登奎很難與毛主席有太多交集。兩人的相識,某種程度上來講,還得多虧許昌這座城市所具備的文化底蘊,以及其承載的歷史記憶。
作為河南中部的一個小城,許昌曾是東漢末年的京城,曹操正是在這成就一番霸業。毛主席熟讀歷史,向來喜看《三國演義》,對曹操這個奸雄式人物的文治武功,更是欽佩,因此對許昌也自然多了幾番關注。
當時因為工作需要,毛主席曾多次來南方視察工作,但只要路過許昌時,他總是會停一停,聽聽許昌的地方工作彙報,做一些批示。
——1951年春,毛主席在途徑許昌這座歷史名城時,再次特意停留,聽取許昌關於黨建、宣傳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毋庸置疑,主抓宣傳工作的紀登奎登上了主席專列。
由於是初次見面,難免會有一些緊張,當時紀登奎十分拘謹地說到:「主席好,我叫紀登奎。」毛主席看見是個年輕小伙,在看出他有些緊張後,連忙示意他坐下,兩人先嘮嘮家常。
當時毛主席笑着問道:「你年紀不大嘛,有30歲嗎?」紀登奎不假思索地回復:「快了,今年28歲啦!」接着,毛主席繼續順着話說:「我58歲,過兩年就是耳順之年,你還不到而立之年。」
不難看出,這番對話不僅有緩和氣氛的意味,同時也有毛主席對這位年輕人內心的讚賞與驚訝。隨後,毛主席點了一支煙,然後直奔主題問:「我來這裡,主要是想聽聽你們的工作情況。」
按照毛主席的要求,紀登奎先是談了許昌的地理、文化等基本情況,而後又針對土改、農業生產等工作做了進一步介紹。期間,紀登奎還特別講述了如何開展宣傳工作,以及密切聯繫群眾的經驗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他雖然提前準備了講解稿,但由於在平時工作中接觸得多,在具體彙報時講得入神後,卻完全忘了稿子的存在,滔滔不絕,既有數字又有事例,條理十分清晰、頭頭是道。
聽完紀登奎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彙報後,毛主席對這位看似年輕,實則經驗老道的青年很滿意,還時不時點頭,或是做一些重要記錄......
而在紀登奎彙報完畢後,毛主席卻突然發問:「你挨過整嗎?」
紀登奎感到非常突兀,對這個問題此前絲毫沒有準備,更搞不清楚毛主席如此問話的意圖,但他並不敢有所隱瞞,而是直截了當地的表示:「挨過,挨過兩次。」
很顯然,毛主席對他的坦誠很是滿意,隨後也笑着回復道:「我挨過三次,比你還多一次。挨點整,也是有好處的。」
隨後毛主席問他:「那麼你被整,是對了還是錯了呢?」紀登奎不慌不忙表示:「兩次都是錯的。」對此,毛主席看着他,並未說什麼。
紀登奎從這個細節中,也讀懂了毛主席的意思,之後便簡要說了一下挨整的事。聽完後,毛主席繼續發問:「你參與過整人嗎?」紀登奎也不假思索地回答:「整過。」
「有沒有整錯的情況?」紀登奎也絲毫不說假話:「當然有。」
這時毛主席話鋒急轉,盯着他問:「你可曾殺過人?」紀登奎怔愣良久,不知為何毛主席會這樣問,但他依舊毫不猶豫地回答:「殺過,比如在鎮壓反革命時。」
「那麼,其中有沒有錯殺的?」紀登奎繼續回答:「當然有!」之後他解釋:當時情況緊急,被逼無奈,並表示這是自己工作中的嚴重失誤。對此,毛主席語重心長表示:「還是要調查清楚,最好是刀下留人,盡量不殺或少殺。」
以上這番工作之外的對話,其實也是毛主席對紀登奎的一個考驗。
對於紀登奎的答覆,毛主席顯然是很滿意的,對他也有了一個好印象,因為建設國家就是需要這種有能力,並且敢說真話、坦誠的年輕人。
在離開武昌後,毛主席還指示中南局負責人王任重去學習許昌地區宣傳經驗,受王任重派遣,時任該局宣傳部宣傳處長的郭小川迅速前往許昌,在經過詳盡調查後還寫下專題報告。
報告在《人民日報》上登載後,紀登奎在河南一帶名聲大噪,不僅被邀請參加全國第一次宣傳工作會議,而且還得到升遷,正式成為中共許昌地委書記,當時管轄區域長達17個縣市。
要清楚,他當時僅有28歲,毋庸置疑是全國最年輕的地委書記。
1953年初,毛主席再次來到河南考察,由於對紀登奎記憶猶新,於是還專門讓河南省委書記潘復生將紀登奎找來,說想聽取他的彙報。
由於事發突然,紀登奎並沒有絲毫準備,也不知道此次毛主席想聽哪方面的內容,便開始彙報全面工作。
後來毛主席打斷他的講話,明確要他談談農民合作化運動的具體進展,紀登奎才結合實際,講解了互助組、合作社等具體內容。
其實很碰巧,紀登奎剛從魯山縣一個合作社調查歸來,對詳細情況極為了解,因此他向毛主席進行了一番獨到、全面的講解,期間毛主席還不斷插問提「刁難」,整個問詢過程足足超過兩小時。
如果說上次談話,讓毛主席覺得此人踏實可靠的話;那麼如今這次經歷,毛主席對他的才幹也有了充分的認知,自此紀登奎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愈發顯著。
在會談後,毛主席特意讓公安部長羅瑞卿為其買回程車票,此時毛主席心中已經下定決心對他委以重任。
自1953年起,國民經濟在經過三年恢復期後,便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建設。而當時為推動工業化,國家開始選派大批幹部進駐工廠企業。
1954年,受毛主席指示,紀登奎被組織正式調任「洛陽礦山機器廠」廠長,該廠是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歸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統一領導,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毛主席對該廠也是時有關注。
後來毛主席在河南鄭州視察時,還因這事專門找到紀登奎談話。
當時毛主席關心地問道:「建設工廠都遇到了哪些問題?」紀登奎便將遇到的困難和盤托出,即在辦廠方面沒有經驗,又沒有技術知識。
毛主席則鼓勵:「世上無難事,沒有經驗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缺乏技術、管理知識,也可以不斷進修,一切都不是問題。」之後還與他一起重溫了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典論述。
在毛主席的鼓勵、教導下,紀登奎利用業餘時間認真學習了企業管理、自然科學方面的文化,還自學達到了中專技校學歷水平,甚至能夠熟練地操作車床。
1958年11月,在紀登奎的帶領下,洛陽礦山機器廠提前一年建成投產。
正是這時,毛主席也主持召開了「第一次鄭州會議」。在會議期間,他特別接見了紀登奎,還詢問其學習情況,紀登奎向毛主席彙報了成果,同時還保證完全可以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獨立自主管好工廠。
聽完彙報工作後,毛主席對紀登奎還是如往常一樣滿意,在離開前,還對他說道:「你應該回農村看看了。」之後在1959年初,他開始擔任洛陽地委第一書記。
1963年3月,紀登奎升任河南省委常務委員、候補書記兼秘書長。
當時河南省境內可謂是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產量大打折扣,身居要職的紀登奎內心極為愧疚,連續幾天背着背包,深入一線基層,去向老百姓道歉。
同時,在解決安徽、河南邊界水患糾紛時,紀登奎同樣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政績,毛主席全都看在眼裡。
1967年,毛主席在從南方返回北京的途中,經過鄭州時稍作停留,身為河南省委領導的紀登奎也應召上了專列。
兩人碰面後,毛主席十分親切地與他握手,之後笑着說道:「紀登奎,老朋友啦!」用「老朋友」來稱呼自己,讓紀登奎頗有些受寵若驚......
在閑聊期間,紀登奎談起了自己之前遇到的一些經歷,毛主席聽完後讚揚了他在群眾運動中的表現,以及遇到挫折時樂觀、豁達的處事態度,還號召大家將他視為「榜樣」,都向他學習。
後來,毛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講紀登奎如何工作,如何對待群眾運動,其中還多次以「老朋友」來稱呼,因此他很快就大紅大紫。當時,在河南每到一地,都能聽到「向紀登奎同志學習」的歡呼聲。
1968年1月,紀登奎被任命為河南省革命委員會第二副主任,算是河南政壇的「第三號人物」。1969年4月,中共九大會議在北京正式召開,紀登奎身為河南代表,以革命領導幹部的身份出席。
在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先後有九個人發言,分別是周恩來、陳伯達、康生、黃永勝、王洪文、陳永貴、孫玉國、尉鳳英,最後一個便是紀登奎。
當輪到他發言時,毛主席曾扭頭往主席團成員坐席上尋找,並詢問周恩來:「紀登奎同志在哪裡?」周恩來指了指前面的代表席說道:「紀登奎同志在下面。」
之後便催促他趕緊上台,於是便出現了開頭毛主席隆重介紹紀登奎的那一幕......
在毛主席的鼓舞下,紀登奎情緒高漲,在只有10分鐘的發言中,他竟然有37處提及毛主席,足以見得他當時有多激動。
而得益於毛主席,紀登奎也一時間成為全國的明星人物,在會議中順利當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
1969年5月,毛主席在京西賓館接見了河南領導人,在談話結束後,特意拉着紀登奎說:「你來北京工作吧,不當長工,當個短工,回頭讓總理打電話給你,由總理通知你去的時間。」
紀登奎大吃一驚,連忙擺手說:「我水平不行!」毛主席則鼓勵道:「試試看嘛!」
僅過了一個月後,毛主席由北京南下,途徑鄭州時,在專列上又見到了紀登奎,聽完九大精神彙報後,他再次聲明:「你要調到北京去,最近就要去!」
紀登奎仍然心裏沒底,還是拒絕說:「我能力不行,水平低,到中央工作不行。」毛主席則回復:「兩頭跑,一半北京,一半地方,北京事情難做,在北京機關工作,不可過長,不可過短,就去打個短工吧!」
就這樣,紀登奎正式成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從地方基層幹部到中央高級幹部,不難看出毛主席對紀登奎的器重、信任。
在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後,毛主席還在一次與林彪的對話中提出:我們都是60歲以上的人了,要培養60歲以下,30歲以上的,像李德生、紀登奎這樣的人,就挺合適的。」
因此,他後來才能當選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又身兼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北京軍區政委這樣的要職。
在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紀登奎正式提出辭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之後根據中央安排,在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做農村政策調研工作,職務是部級研究員,而他也很愉快地接受了這一調令。
雖說沒了政治職務,但他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停止,當時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調查研究上,在數年時間內,走遍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在當地進行調查研究,計算數據。
有人問他:「你晚年還想干點什麼?」他則笑着應答道:「我想到大學去教書,講點政治經濟學,在理論聯繫實際這一方面,我還是有發言權的,趁着這幾年能跑得動,我還想出去走走。」
但誰能料想,在1988年7月13日,紀登奎在北京因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65歲,他這個願望最終還是沒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