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卻挖出秦俑,三號坑突現詭異「白花」,鑒定結果令專家悔恨

秦陵兵馬俑的發現無疑是震撼了全世界,因為世人確實無法想到秦陵兵馬俑的規模居然如此之巨大,氣勢更是無比的宏偉,令無數遊客為之驚嘆!

而當年在挖掘出秦陵兵馬俑之後,那自然也是對它進行了緊羅密布且細緻的考古發掘工作,期間發現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而其中有一點卻至今都讓當時參與考古發掘秦陵兵馬俑的專家們感到無比悔恨,要不是過於疏忽,確實也不會導致秦俑出現掉色、腐化等現象。

當然了這不能全部歸咎於專家,畢竟我們都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不可能一開始就能預料得到結果,所幸的是之後我們為了參破和研究其秘密,也是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村民打井卻挖出「世界第八大奇蹟」

時間來到了1974年的陝西西安臨潼區,當時住在臨潼區這邊的村民們正在進行打井,可是沒想到的是意外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有幾個村民在打井中卻挖出了一些很是特殊的陶片。

起初的時候大家其實並沒有多麼的在意,畢竟地底下挖到東西也很正常的,可是沒想到在繼續挖掘的時候,卻發現有大量的陶片出現,並且還挖到了一些青銅器物,像弓箭和箭頭,這自然是徹底引起了村民們的警覺。

就這樣村民商量之後覺得要停下手中的工作了,然後立即將這件可疑的事情報告給了有關部門。

之後離這處地方不遠處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並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而其中三號兵馬俑坑無疑是這三個坑當中最小的,出土的兵馬俑數量也是最少的;一號坑就是屬於面積最大的,出土的兵馬俑數量達到了6000餘件。

這些兵馬俑本身確實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或者說是嘆為觀止吧!

因為這件兵馬俑明顯是根據真人的大小去製作的,而且平均重量大概在150公斤左右,並且每一件兵馬俑的神態都是不一樣,也說明絕非單純的複製,而是每一件都賦予了他們各自的生命。

只可惜的是這些兵馬俑身上本來該有的神采,如今的我們早已經看不到了。

畢竟時間過去了數千年,這些陶俑自然也是會慢慢地進行蛻變,再者在被發掘之後,無疑也是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比如說空氣,當時大部分的兵馬俑遭遇了空氣入侵之後,那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掉色,當然了也有極少數部分的陶俑並沒立馬掉色,而是慢慢的進行脫落。

其實到了那個時候,仍然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需要保護文物,卻要求繼續對兵馬俑進行發掘清理,而當時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採取的保護措施也是極為的簡單,就是簡簡單單的草席來遮擋,下雨天的時候就用塑料薄膜來覆蓋。

直到1976年這樣的錯誤行為才被叫停,將許多的兵馬俑開始回填,且在原地方進行建館保護。

顯微鏡下發現兵馬俑身上突現詭異「白花」

隨着文物的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們對文物保護工作也是愈加地進行重視,後來為了仔細研究兵馬俑,咱們工作人員還特地對其進行了高科技的鑒定,還真的發現了端倪,當時工作人員在顯微鏡下發現了每一件兵馬俑身上都出現一種很是特殊的「白色花朵」。

這到底是個什麼東東?難道是一種微生物?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些詭異的「白花」就是一種能夠對文物造成傷害的黴菌。

這些詭異的「白花」對於文物來說那就相當於毒藥,而且它們的出現也是十分簡單的,只要遇到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白花」就會自動的生長起來,並且直接讓兵馬俑的身上出現白灰黑等顏色的污漬。

再者文物中一旦出現「白花」,就算是去清洗,也很難被去掉。

到了這裡,原先參與發掘清理兵馬俑的考古專家那是無比的悔恨,懊悔他們當年做的錯事。

之後的他們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功夫花費在文物上面,絕對不可以讓歷史重演了。

1988年,當時針對三號兵馬俑坑的發掘開始了,可是這次同樣也是沒有避免悲劇的上演,可是隨着氣溫的上漲,三號坑內的黴菌就開始迫不及待的生長了起來。

當時整個坑道內地面、牆面等地方都出現了白灰色為主的黴菌,看到這裡考古人員的心裏那是無比得着急,但是卻又無可奈何,縱使也是不斷的進行清理,但是卻依然無法阻止黴菌的瘋狂的生長。

至於那些出土的兵馬俑自然是在沒多久之後就開始快速的褪色。

接下來為了對兵馬俑三號坑進行搶救,我們的專家還進行了開會討論,希望可以探索出有效抑制黴菌生長的辦法。

而三號坑兵馬俑出現黴菌原因有以下幾種:

第一、和空氣溫度和濕度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三號坑中發現大量的有機質沉積;

第三、三號坑壁的酸鹼度呈弱酸性;

第四、大量遊客的參觀增加了周圍空氣的流動性;

既然原因悉數被找到,那麼接下來自然是要對症下藥了。

先是採取黴菌,然後進行化驗檢測,從而得出裏面的物質成分,並根據檢測出來的結果而製作出能夠抑制它們的防霉劑。

結果如何呢?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沒多久之後一種防霉效果非常不錯的葯就被製作出來了。

而且當這些防霉劑投入使用之後,確實也是見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對文物的保護作用無疑是肉眼看得見的。

雖然說「白花」的問題被解決了,但是接下來其實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的專家們去一一破解。

比如說兵馬俑原來到底是個什麼顏色?如今我們能否成功解決兵馬俑保留住原本顏色呢?

兵馬俑顏色修復工作開始

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開始起,我們的專家就聯合國外的權威文保機構展開對兵馬俑進行合作研究,而得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兵馬俑的顏色裡頭的主要成分就是中國生漆,而粘合劑則是動物膠。

這樣的話就能知道為何兵馬俑顏色脫離的原因了。

其實就是顏色粘合劑因為環境等問題的變化,導致生漆遇到乾燥問題,就會讓整個底層原料開始收縮,結果是造成了彩繪的集體脫落。

再者歷史學家也解釋過,其實兵馬俑建造完成之後,歷史上也是多次經歷了災難,比如山洪這自然是導致了兵馬俑一度被浸泡在水裡;還有據傳當年項羽下令放火焚燒過。

這也是後來我們考古隊並沒有擴大戰果的原因,因為不想再讓兵馬俑出現這些慘劇了。

好在1999年,我們的文物機構還是研究出了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護兵馬俑彩繪的辦法。

別說確實收穫了奇效,當時二號坑出土了一些陶俑,隨後專家在這些陶俑身上使用了剛研究出的保護方法,結果是這幾件陶俑的顏色果然被大面積的保留了下來。

其實這個保留顏色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保護方法和單體滲透、電子束幅照固化加固保護。

許多參觀過兵馬俑的網友,肯定看過那件著名的「綠臉俑」吧?

這件「綠臉俑」如今可是兵馬俑的網紅級文物呢,許多人參觀兵馬俑都是為了它而去的,這件「綠臉俑」很是奇怪,除了臉部是綠色的,其他部位都是黑色的,包括頭髮、鬍鬚和眼瞳。

因為「綠臉俑」過於的特殊,它是獨一無二的,至於為何會形成「綠臉」?

其實我們的專家仍然無法揭開謎團,或許是當年秦朝工匠對其進行了某種特殊的加工吧,後來有一些奇思妙想的網友還猜測這個「綠臉俑」應該就是古代的特種兵,而臉上的綠色就是現代的迷彩。

或許許多人感到不解的是,為何我們發現了有效的保護兵馬俑顏色不脫落的辦法之後,卻不開始大面積的使用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一兵馬俑彩繪保護技術的成本非常的高,為此這自然是有心無力了。

舉個例子,就單單一件兵馬俑的保護,就需要耗費我們專家1年的時間。

因為我們先要將出土的兵馬俑給進行加固處理(連同表面的泥層和污垢),然後快速轉移到恆溫恆濕環境中修復;再者對錶面泥土和污垢剝離的時候,更是需要耗費精力,全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失誤。

不過我們也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咱們的文物保護技術會不斷地進行改善和提高,到時候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的麻煩,然後我們大家就可以重新領略到數千年前兵馬俑的神采了。

參考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俑學研究[M].1996

殷建強.知識就是力量.秦兵馬俑「失色」之謎.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