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不亞於抗美援朝的又一次重大戰略決策


我們都知道,抗美援朝的決策過程異常艱難。從客觀條件來看,這仗不能打。可從主觀上來看,又不得不打。客觀條件講的是經濟,主觀上講的是政治,當然政治最終也是為了經濟。

正因為這樣,毛主席最終決定「打」,不打不足以保衛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不打不足以展現中國人的志氣和骨氣。

但毛主席深知這個決定所帶來的巨大風險,他說:打敗了,我們可能會上山打游擊。

同抗美援朝一樣,改革開放也是一步險棋。

不改革開放行不行?應該也行,就按照原來那種狀態繼續下去,反正也餓不死。但問題是,我們與外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那麼憑什麼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照此下去,社會主義又憑什麼戰勝資本主義

如果要想改變這一切,就必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可能會容易一些,畢竟是自己的事情。可對外開放,又是對西方發達國家開放,這是過去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毫無經驗。而且,西方國家敵視我們幾十年。一旦對他們開放,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誰也無法預料。

另外,我們以前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沒有誰搞過市場經濟,一旦開放,我們能搞得過人家嗎?

應該說,持這種想法的人是大有人在,也是人們對待開放的顧慮所在。

正因如此,鄧小平才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要殺出一條血路來!可見其決心之大,氣魄之大,膽略之大!

正像非毛澤東不能作出抗美援朝決策一樣,除了鄧小平,沒有第二個人敢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

偉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經過四十多年的奮鬥,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殺出了一條血路,大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且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心,基本上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既定目標。

回顧這幾十年的歷程,無論是建立特區,還是價格改革;也無論是加入WTO,還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等等,其艱難程度可能並不亞於堅守上甘嶺。

當然,有收穫就會有付出,甚至是巨大的犧牲。這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煩惱。今天,我們需要好好總結一下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新的偉大決策,把中國帶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