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偉人視察佛山,事後召開會議評價:有個叫杜瑞芝的膽子很大

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文工團突然收到了一個任務,此時正值春節前夕,本就有着多個節目要準備的文工團,在得知任務又多添了一項,人人都皺起了眉頭,連連叫苦。

直到上級領導表明,此次任務非同一般,要求他們抓緊時間,趕在除夕夜之前,排練出一個無可挑剔的節目,還表示他們此次的表演對象身份非同一般。

此話一出,文工團眾人,紛紛猜測,究竟是怎樣的人物,能引起領導們如此重視。

直到除夕夜當晚,文工團眾人來到中南海時眾人才明白過來,原來是要給毛主席、劉少奇等中央首長們表演,在等待上場期間,眾人是既緊張又興奮,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立足展現出鐵道兵文工團的風采。

很快,演出就結束了,在節目末尾,一位事先安排好的小女兵,負責給坐在中間位置的毛主席獻花。在熱烈的掌聲中,毛主席接過了鮮花,在眾人注視之下,毛主席微笑着摸了摸小女兵的腦袋,慈祥地詢問小女兵的名字,多大年紀,是哪裡人。

小女兵羞澀地回應道,她是廣東佛山人,叫做李玲詩,今年13歲。

在得知小女兵來自廣東佛山,毛主席快人快語地說道,他之前去過廣東佛山視察,和小女兵稱得上半個老鄉!

小女兵正值好奇心重、思鄉心切的年紀,當時她就興奮地說:「佛山地委是我姐夫,毛主席肯定見過我姐夫咯?」

一聽佛山地委,毛主席就來了興趣,他再次摸了摸小女孩的腦袋,幽默地說了句:「你這個姐夫不一般,很敢說話吶!」

事實上,就在前一年,毛主席視察佛山時,在省領導面前,毛主席就說過同樣意味的話。

一、毛主席來到廣州視察

1961年2月27日,在汪東興等人的陪同之下,毛主席來到廣東佛山進行一系列的視察。

當日中午十二點半,時任佛山地委書記的杜瑞芝才接到了通知,說毛主席馬上就要到佛山,讓其做好一切接待準備。

那天的天氣很是極端,本就濕冷的佛山,又下起了許久未有的暴雨,身體不好的人,很難在如此潮濕陰冷的環境下呆上幾天的,更何況身體情況不太樂觀的毛主席。

為了以防萬一,杜瑞芝吩咐助理,無論如何都要找齊所有取暖設施,保證毛主席下榻之處的溫度。

下午三點左右,三輛車低調地來到了佛山,毛主席便坐在中間的那輛車上。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三輛車來到了佛山地委招待所,此時的杜瑞芝已經在招待所門口等待多時。

在眾人擁簇下,毛主席一行人進入了溫暖的1201號房間,直至今日,作為毛主席曾居住過的地方,這間屋子依舊保存良好。

當時,為了儘可能保證毛主席不受寒,在毛主席一行人還未到達前,杜瑞芝早早地就打開了電暖爐,在毛主席進入房間後,杜瑞芝還親自將電暖爐調整了一下位置,確保電磁爐對着座椅上的毛主席。

做事穩妥、細緻,是杜瑞芝留給毛主席的初步印象。

在所有人落座後,毛主席開門見山,沒有多餘的話,直接讓杜瑞芝對本地情況進行彙報。

當時,在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所有人吃飯都要去公共食堂,在實際實施起來時,弊端慢慢就顯露了出來。

既然毛主席來到佛山,身為佛山地委書記的杜瑞芝很想要抓住這個機會,生性耿直的杜瑞芝,當即就將群眾反映的情況和意見,轉述給了毛主席。

能夠當著毛主席的面,反應群眾意見的領導,屬實不多見,毛主席當即就調整了坐姿,儼然一副聽君敘說的樣子。

緊接着,杜瑞芝也不含糊,直接就提起了生產小隊一事,直戳平均主義帶來的各種弊端,表示將生產隊化小,把每個社員的勞動量和生產小隊的收入弄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不僅能很大程度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還能避免以往社員生產不積極、過度平均主義的情況出現。

在杜瑞芝大刀闊斧地敘說時,坐在房間里的其他人,卻紛紛為他捏了一把冷汗,畢竟在毛主席面前,如此直接地將人民公社的弊端擺上表面,杜瑞芝還是第一人。

與眾人面面相覷不同的是,座椅上的毛主席,卻很是感興趣,原本設定半個小時彙報時間,毛主席愣是親自開口,延伸了一個小時。

儘管在杜瑞芝彙報結束後,毛主席並未直接下達指示,可毛主席顯而易見的態度,給在廣州佛山實地調查多年的杜瑞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而說起杜瑞芝這個佛山地委書記,佛山本地的農民,絕對是讚不絕口。

在佛山人民心中,杜瑞芝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公僕。

二、快言快語,是個直性子

若是說在毛主席面前沒有一絲膽怯,那是不可能的,可那時的杜瑞芝,只想賭一把,他滿心滿眼地想着幫助農民,不想再看着那些農民們繼續挨餓。

杜瑞芝就是這樣的人,心直口快,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向來不玩那些彎彎繞繞的,他口中所出,從來都是大實話。

出生於1920年的杜瑞芝,在17歲那年就參加了八路軍,18歲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年少時就出生入死,在戰場上廝殺,為國抗爭的他,養就了一身正氣,在軍隊中的他,就是個敢做敢說、從不屑於說假話的。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響應軍隊號召,杜瑞芝自請調任。就這樣,1950年的一天,杜瑞芝來到了廣東,支持佛山地區進行土地改革,這一來就是六十年之久,而廣東佛山也成為了他第二個家鄉。

來到廣東之後,杜瑞芝很快就調整好了狀態,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農民和土地改革上面,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各個村莊之間來回奔波的杜瑞芝,都抽不出時間回家看一眼。

在村莊和農民之間來往的時間越久,杜瑞芝想要改變農民生活的心就越盛。這也是為何,在得知毛主席來到佛山時,他沒有任何遮掩,直截了當地將佛山農村存在的問題,全盤彙報給毛主席。

不隱瞞,如實彙報,這就是杜瑞芝。

這樣的杜瑞芝,正是毛主席想要的地方領導,在61年1月份的會議上,毛主席就曾說過,所有幹部要講究實事求是,要敢於說真話。因此,對於杜瑞芝的直言不諱,毛主席卻很是欣賞、滿意。

儘管那次毛主席僅在佛山呆了短短几個小時,便先行離開了,可杜瑞芝的彙報,卻深深地刻在了毛主席的腦海中。

在毛主席回到廣州後,與省委幹部召開集會時,毛主席一開口就提到了他的佛山之行,對於杜瑞芝毛主席是這樣說的:「你們有個叫杜瑞芝的地委書記很是大膽,什麼都敢說。」

會議上,針對杜瑞芝提出的包產到生產小隊的提議,毛主席進行批准,並督促省委幹部將會議內容轉告給杜瑞芝,讓其儘快交出一份有關包產到生產小隊的資料。

等來如此驚天好消息,杜瑞芝高興得簡直變了個人,周圍眾人從未見過他如此激動過。

三、萬事都為百姓考慮

實際上,省委領導們在聽到毛主席說出那句話時心裏也是鬆了一口氣,畢竟毛主席到佛山視察一事,他們這些省委領導並不知情,他們只知道毛主席會下到地方,具體是何處,沒有人知道。而如今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眾人再想到杜瑞芝的性格,心裏犯嘀咕的同時,也隨之釋懷了,隨即把注意力都轉到了接下來的包產到生產小隊的具體實施上。

除卻直腸子性格外,能讓杜瑞芝說出那些實情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實踐調查帶給他的底氣。

很快,杜瑞芝提出的包產到生產小隊,在省內就開始大面積實施,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0年5月份,政績突出的杜瑞芝,被任命為廣東省委常委兼農委主任。就在下面的人以為杜瑞芝在陞官後,就不需要親自到農村各處考察時,已滿60歲的他,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他依舊堅持到實地勘察。

杜瑞芝常常這樣說道:「我們做幹部的,首先就要尊重群眾的實踐經驗,做工作時,要有地氣,這樣才能有底氣!」

這一年的7月份,為了檢驗包產到戶具體可行性究竟如何,杜瑞芝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決定親自到惠陽地區一趟。

來到惠陽地區紫金縣,杜瑞芝一呆就是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裏,為了能夠真正地了解到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杜瑞芝堅持與群眾們同吃同住,抓住一切機會,詢問群眾們的需求,並在第一時間就能夠了解到包產到戶出現的問題。

最終,經過實地考察後,杜瑞芝作出了初步判斷,實行包產到戶政策是正確的,數據和現實情況紛紛證明,那些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糧食都實現了增產。

不過,想要作出最後判斷,杜瑞芝覺得這些數據遠遠不夠,他選擇了換一個地區,增長考察時間,來進一步驗證。

堅持實地考察,在杜瑞芝改善農民生活之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全國推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杜瑞芝再次投入到了實地考察當中,長時間的考察,他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實極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不過,各地承包土地後,一些零星分散的剩餘土地,造成了資源浪費的情況出現,以及承包期過於短仍是一個重要問題。

針對考察得出的結論,杜瑞芝經過多方探討和實地考察後,制定了這樣一項措施,「一戶包一片,一包十五年」,這樣就能多方面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的弊端。

不過,很快杜瑞芝在走訪中,就發現了這一項措施不能廣泛適用。在那些貧困山區,將土地視為生存的根本的農民,在進城打工時,仍舊不願失去土地承包權,反而選擇荒廢土地。

本身就是農民孩子的杜瑞芝,怎會不理解他們的想法,最後,在結合多處實地情況走訪調查情況下,杜瑞芝轉換了思路,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耕地轉讓機制。即:村民在沒有能力或不想要繼續耕種的情況下,可以有償轉讓土地的使用權,而土地承包權依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村民既保留了地,也多了條收入。

時至今日,杜瑞芝提出的這樣互利機制,依舊在全國得到施行。

為新中國農民事業謀福利的他,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公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