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世界將近一半白銀,它們的來源與外流,是這些緣由造成的

說到古代貨幣,除了平民百姓常用的銅板和銅錢,便是黃金和白銀,因為兩者都是貴金屬,而且中國自古以來便產量不高,出產的黃金白銀稀少,因此不用擔心貶值。

但最開始,古人們用的都是以黃金和銅板為主,這是因為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礦量是黃金的十餘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雖然後來開採出銀礦,卻因為產量稀少,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白銀都比黃金價格高昂。

明朝前中期,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當時中國已經聚集了大量財富,之所以如此便是因為,一個名為馬克·波羅的外國人。

這外國人是個旅行家,生前留下的一本《馬克·波羅遊記》中,將中國評為最富有的國家:「天朝物產豐富,到處都是真金白銀。」

正因為他對中國的財富着重描述,導致歐美地域眾多國家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熱情,恰巧一些強大的歐洲、美洲國家遠洋貿易發達,並在一些弱小國家手中掠奪了大量白銀。

此時的它們屬於是有錢沒地方花,於是都跑到中國來進行貿易,而此時的中國在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一定規模,雖然航海貿易較為封閉,但產業健全對外國商品沒有依賴,反而是外國非常稀罕中國的商品。

同樣是因為它們手中擁有大量白銀,因此非常廉價,於是許多歐洲國家用白銀在中國,購買大量商品,然後返航回去賺取差價,多種特殊原因下,從明朝初中期——清朝初期,中國曾有過足足兩個世紀有餘的貿易順差。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你也許很賺,但我永遠不虧。

其實,除了歐洲國家,中國當時在中亞地區貿易中,也賺取了不少白銀,例如日本等國家。之後又因為貿易量的增大,中國以黃金,跨海套匯了大量白銀。這也導致當時的中國,在白銀儲量上,達到了世界第一,佔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左右。

但也正因為這巨量的財富,讓外國人對中原大地起了覬覦之心。

那些能夠跨洋過來中國貿易的國家,都是歐美地域上的強國,它們並不傻,它們也不是單純的商人,面對弱者也做過土匪,對中國有多少白銀黃金,或者說財富,它們並不能統計,但絕對是富到「漏油」,於是在清朝時期,販賣大量鴉片進中國。

根據記載,清朝時期,鴉片戰爭還未爆發前30年,清朝外流白銀3億兩左右,從最開始數百箱,到後來數萬箱,導致清朝每年都要外流白銀上千萬兩,並且逐漸抵消朝廷出口貨物的利潤,甚至入不敷出,最後把清朝的財政拖垮。

在戰爭爆發後,清朝屢戰屢敗,又得賠償列強大量白銀,加上戰敗後,列強在當地劫掠,例如圓明園等,這些便是國家白銀外流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