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特殊葬禮:周公帶頭執紼,5位元帥一同送別老戰友

作者:東旭

1954年11月11日,從新街口外總政文工團排演場到西郊的八寶山,路上出現一支特殊的送葬隊伍。

之所以特殊,是因為抬棺的人很不一般。

棺木左側抬棺的,依次是彭、賀、陳、聶、葉5位元帥及其他叱吒風雲的將領;左側有兩位副委員長彭真和陳叔通,還有」延安五老」的」兩老」吳玉章、徐特立。

右側牽頭的則是周公

這種送葬儀式,古代叫」執紼」,《禮記.曲禮上》:」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意思是說,執紼是對逝者最崇高的敬意;一般來說,只有晚輩和下屬才會為他執紼。

那麼,逝者究竟是誰?

逝者到底做出了什麼功績,讓這麼多大人物為其執紼送葬?

(一)設計一面軍旗

1927年8月7日,是個非常的時刻,南昌起義剛過去一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八七會議」在漢口舉行。會上,主席提出了「槍杆子」思想,並且決定舉行秋收起義

起義前,主席發現,我軍還缺少一面旗幟。

他說,秋收起義應「高高打出我們的旗子」。

設計軍旗的任務,落在了陳樹華、何長工、楊立三身上。

何長工我們都知道,不用多介紹。

陳樹華,湖南人,黃埔四期生,後來叛變。

楊立三,湖南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於長沙郊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裡一貧如洗。

在親友的資助下,他才上了私塾和小學,也是半個秀才。

因此,他1920年加入湘軍後,被安排當了文書,還當過團司務長和軍需官。

他是主席的老鄉,參加過農民運動講習所,聆聽了主席的演講,加入了組織。

對於設施旗幟這一光榮的任務,3人感到非常榮幸。

但要設計成什麼樣子,他們心裏沒譜,加上情況緊急,只能加班加點干。

修水縣城商會會館,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三人開始了軍旗的設計。

何長工見過蘇聯紅軍軍旗的旗樣,他認為,既然都是紅色的隊伍,不妨借鑒其元素、樣式;因此,一個設計方案就出爐了:

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我黨,五星內的鐮刀、斧頭代表工人和農民,在旗左邊白涵管上寫着「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楊立三不但參與了設計,軍旗白涵管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也出自他的手筆。字體蒼勁有力,和軍旗的威武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主席看了設計出來的軍旗,連聲叫好。

從此,在軍旗的指引下,紅軍勇往直前,不斷奪取勝利。

工農革命軍的軍旗樣式,後來經過幾次修改,但組成軍旗的基本要案:五角星、鐮刀、斧頭以及鮮紅的顏色一直保留。

楊立三的貢獻遠不止於此,紅軍時期,楊立三負責後勤保障工作,歷任軍需保管處處長、紅軍總醫院院長、兵站部部長兼政委,為打破敵人封鎖,鞏固革命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拿破崙說過,軍人是靠胃打仗的;紅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和楊立三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為了做好後勤保工作,他還發明一個字。

(二)發明一個字

楊立三還發明過一個漢字——餏。

眾所周知,1940年前後,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由於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加上百年不遇的旱災、水災和蝗災,糧食歉收,糧價扶搖直上,成倍增長。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八路軍軍工人員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們除了工裝是供應的,伙食和花銷要靠工資維持。

要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很多人是有家屬的,要靠工資養家糊口。

八路軍總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寢食不安,憂心忡忡。

不讓工人吃飽,怎麼能造出好的槍彈,怎麼能打敗日本侵略者?

楊立三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再給軍工工人發錢,而是發實物。

即把原來以貨幣為單位計算工資的辦法,改為用實物為單位計算。

上級研究之後,批准了楊立三的方案。

楊立三就發明了一個字——「餏」,取代貨幣,作為工資單位。

當年 ,一「餏」所代表的實物有:中等小米二斤、中等小麥一斤、油鹽各五錢、外加中等白土布一方尺……

以餏為單位計算工資之後 ,工人的生活不再受物價波動的影響 他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工作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這就確保了軍事物資的供應,為抗戰取得勝利創造了條件。這種「實物分」制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還實行了一段時間,直到1950年物價穩定後才取消.

(三)想四個高招

不光是軍工人員,八路軍前線將士也遇到了很大困難。

八路軍真心抗戰,得到百姓擁護。

隨着戰爭進行,加入隊伍的人越來越多,隊伍發展很快。

最初,八路軍只有4萬多人,到1940年以後,八路軍的兵力增加了7倍,達到了30萬左右。

然而,蔣氏只認可在編的4.5萬人,多餘的部隊不發槍彈,也不發軍餉。

即便在編人員的軍餉,也不能按時發,有的時候一拖就是兩三個月。

災害頻發,物價飛漲、部隊擴編、拖欠軍餉,八路軍處境堪憂,舉步維艱。

別說抗日,這樣下去生存都成了問題。

人們把目光投向八路軍的「管家」,八路軍副參謀長、後勤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

但大家也知道他有難言之隱,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楊立三又不是孫悟空,並不能變出糧食和軍餉。

關於拖欠軍餉的問題,楊立三就向周公、朱老總反映,讓他們通過關係去催要軍餉。

周公是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門生遍布各地;朱德參加過同盟會、護法戰爭,人脈也不是一般的強。

這二位一催,果然要回了幾個月的軍餉,解決了八路軍的燃眉之急。

拖欠的軍餉只能算杯水車薪,因為八路軍人馬太多。

楊立三的辦法很多,一共有以下幾種。

其一,動員各界愛國人士捐款。

每次八路軍打了勝仗,楊立三都會不失時機舉行發佈會,慶功會;聯繫記者採訪發文。

如此一來,愛國人士都會踴躍捐款、捐物。

抗戰期間,有400多萬華僑為祖國抗日捐款,共捐款13.2億元,其中一部分捐給了八路軍。

比如,陳嘉庚就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會」組織,共計捐款6萬多元。

據不完全統計,愛國人士的捐款達到八路軍總經費的十分之一。

其二,是向邊區求援。

邊區有工廠,有商人,可以收工商稅;還可以面向社會發公債;邊區也有自己的貿易,收入還算可以。

楊立三向邊區申請之後,援助源源不斷到來。邊區的到底給八路軍多少經費,沒有確切數據,但是邊區財政支出的92%都用於保障軍隊。

其三,自己開銀行,向銀行貸款。

誰最有錢,當然是銀行。

八路軍在1940年向各大銀行貸款2185萬,次年貸款3358萬,這些貸款對八路軍渡過難關起了很大作用。

除此之外,八路軍還在晉冀魯豫邊區成立了自己的銀行——冀南銀行,網點遍布根據地,一共有880個信用合作社,對困難時期的生產自救和活躍革命老區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

需要指出的是,開銀行這個金點子,就是楊立三想出來的,他本人就擔任了冀南銀行董事長。

不僅開銀行,而且還印鈔。

冀南銀行在前後9年時間裏,共發行本幣47種,本票9種,累計發行冀鈔2012.7億元。

如此一來,八路軍就「有錢了」。

其四,鼓勵私營經濟,小河有水大河漲。

楊立三明白,要想八路軍有錢,必須根據地人民富裕起來。

因此,楊立三與滕代遠提出了「滕楊方案」,在根據地鼓勵私營經濟,大張支持根據地人民致富——「生產有報酬、勞動有報酬,允許擁有合法收入」。

這一來,部隊的生產積極性很快調動起來了,各根據地先後實現了自給自足。

其中晉察冀豫的部隊不但實現了自給自足還上交了總部9000萬元。

楊立三的貢獻還不止這些,他召集軍工部的同志們設計出「八一式」步馬槍,彌補了八路軍武器不足。

另外,兵工廠還生產研製出擲彈筒、地雷等軍事裝備。

楊立三領導的後勤部門在抗戰期間,製造了9000多支步槍,維修了1萬多支,1500多門炮,生產了2560門擲彈筒,製造槍彈230萬發,生產投擲彈19.8萬發,手雷58萬顆,地雷1100多萬顆。

解放戰爭時期,後勤部長楊立三也作出了傑出貢獻。

淮海戰役能打贏,除了粟裕等人指揮得當,我軍將士作戰勇敢,還有後勤保障到位,

有句名言:「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小推車推出來的。」小推車裏面推的是什麼?是軍事物資,即軍糧、武器彈藥、攻城器材。

沒有這些物資,再好的戰略戰術也打不了勝仗。

淮海戰役的後勤主管是誰?楊立三。

楊立三出色的工作受到了上下肯定,贏得一片叫好。

1953年5月上旬開財經工作會,主席還專門致信楊立三,就會議議題以及一系列準備工作與其商討。

在5月20日召開的會議上,主席更是語出驚人:軍費問題,沒有楊立三參加不行。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楊立三在主席心中的分量。

楊立三還做了一件事,跟後勤無關,但是也算奇功。

(四)抬過一個人

1935年8月,紅軍開始過草地,首長也身體力行,和戰士們一起走過了草地。

然而周公卻要搞「特殊化」,這是為何?

原來,周公每到一地,總是不顧路途勞累,坐下來研究敵情、回複電報。

周公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連續高強度工作,讓他的身體難以承受,染上了疾病。

本來只是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當時條件艱苦,不能補充營養,部隊又缺醫少葯,所以周公病情加重,難以進食,導致高燒,還幾度昏迷。

楊立三焦急萬分,不由分說將周公扶到擔架上,讓他休息。

當周公從昏迷中清醒,看到自己躺在擔架上後,立刻掙扎着起身,要下來步行,但是楊立三極力阻止。

周公急了,和楊立三吵了起來,他嚴肅地說道:「現在征途艱險,擔架是留給最需要的人用的,我坐擔架太不像話。」

聽到這裡,楊立三隻好服從。

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出乎意料,周公還是身不由己地坐上了擔架。

因為他的病情開始惡化,肝臟腫大,皮膚也發黃,被隨軍醫生確診為肝炎和阿米巴肝膿腫

紅軍缺醫少葯,警衛員只好跑到幾十里外的雪山取冰塊,給周公降溫。

但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周公的身體日漸虛弱,走路搖搖晃晃,即使攙扶着也邁不開腳步。

彭德懷得知後,大喊一聲:「抬!」

這個時候,周公怎麼能出問題?無論如何都要把周公抬過草地。

彭德懷對參謀長蕭勁光說:「恩來同志生病,無法行動,我要你馬上組織一個擔架隊,不惜代價把他抬出草地!」

接到任務,蕭勁光馬上選人組成擔架隊。

幹部團團長陳賡得知後自告奮勇,願意擔任擔架隊隊長。楊立三當時身體也不好,幾天沒有好好吃飯,但是他知道後,也堅決要加入擔架隊。

陳賡對他知根知底,立即擺手阻止道:「楊部長,你也患病好久了,就不用參加了,你一個人能過草地,我就謝天謝地了,到時候我請你喝酒。」

但楊立三固執己見,他堅定地對陳賡說:「一言為定啊,我不僅要走過草地,我還要抬着首長過去呢!」

陳賡聽了哈哈大笑道:「楊部長,好樣的!到時候我一定請你喝酒,讓你喝個痛快!」

於是,他們抬着周公出發了。

抬人在平地上不是個事,但是到了草地,就艱難多了。

草地地勢低洼,道路泥濘不堪,很容易陷進泥沼。

這時候正值雨季,走着走着就會下雨,周公身體虛弱,當然不能雨淋,楊立三和陳賡把油布和斗笠全蓋在周公身上,不讓他淋一滴雨。

如此一來,他倆卻只能任憑風吹雨打,淋成個落湯雞。

這時候已經是秋天,雨過之後,氣溫下降,冷得他們直打戰。

但他們還是咬緊牙關,沒有叫一聲苦,硬是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一步一步向前走。

過草地

楊立三本來就是書生,當時又患病,強撐着虛弱的身體抬周公過草地,艱難可想而知。

沒有幾天,他的肩膀皮膚就被磨破,一片血紅。

不僅如此,他的腳和小腿刮出了一道道口子。

加上細雨霏霏,傷口發炎,很快紅腫潰爛。

雙腳長期泡在水裡,傷口也繼續惡化,讓他感到一陣鑽心的疼。

但楊立三卻一聲不吭,一直默默堅持,為了不讓大家看出來,他還一直給大家講故事,談笑風生。

紙里包不住火,他的傷情還是被發現了,大家勸他不要再抬了,可楊立三還是那麼固執,不肯讓位。

周公看着楊立三和大家為他受苦受罪,忐忑不安,他一次次想從擔架上下來,怎奈身體不爭氣,只能躺下來。

就這樣,經過七天七夜的艱難行軍,紅軍終於走出了草地。

走出草地,周公有了代步工具,不用坐擔架了,楊立三如釋重負,他眼前一黑就倒下了。

見此情景,周公心疼不已,他後來對楊立三說:「是你們拿命把我抬出草地的,我永遠不會忘記!」

新中國成立後,楊立三不顧身體多病,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中。

1949年以後,他歷任總後部長、食品工業部部長、財經委委員、財務部長等職,廢寢忘食,積勞成疾。

1954年秋,楊立三頭痛難忍,無法工作,被愛人拖到醫院檢查,遺憾已是腦癌晚期。

1954年11月28日,楊立三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54歲。

骨灰運回北京,國防部於12月5日和6日舉行了隆重的弔唁活動。

12月7日上午,在追悼會上,周公致悼詞,聲音幾度哽咽。

周公為《楊立三年譜》做序

楊立三逝世後,送葬隊伍龐大。

一路上,周公非常悲痛,到了八寶山,依舊眼含熱淚。

遺體告別儀式上,周公動情地說:「我們是無神論者,但不是無情無義。當年是楊立三同志把我從鬼門關抬回來的,不親自送楊立三同志一程,我良心過不去,他在九泉之下也會不高興,有人會說我無情義。」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