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俄羅斯的今生前世 東斯拉夫人如何從野蠻走向文明

歷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是根,列寧曾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過去,所以一個國家的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國家的現在與未來。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經常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惹人討論,在與烏克蘭的衝突中,歷史遺留問題又一次被擺到了明面上。相較於烏克蘭的晦暗不明,俄羅斯的歷史清晰明了得多。

蛻變:從原始走向文明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主體民族為斯拉夫人。根據最新考古學的材料表明斯拉夫人是古代日耳曼人東部民族與維內德人聯合開始大規模遷徙後自己使用的名稱。按照斯拉夫語含義,有榮譽、光榮的內涵,東歐地區的很多非斯拉夫人也被斯拉夫化,成為歐洲最大的民族。

斯拉夫人的最早發源地是在今天波蘭、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交界地帶的第聶伯河與維斯瓦河流域一帶。其中有一部分斯拉夫人遷徙到西北地區,形成了現在的西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另一部分跑到西南部自立門戶,他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而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尼亞人是在巴爾幹半島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和統治期間同土耳其人混血並且伊斯蘭化的斯拉夫人。而向北方開疆擴土的那一部分,就是後來的東斯拉夫人,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主體民族。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歐洲主體民族分佈圖


在元朝以前,我國史書沒有任何關於俄羅斯的記載,統一稱為「東胡」。到了元代,由於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擴張,一度將國境線推到了瑪瑙河流域。此時的俄羅斯西伯利亞是元朝的一部分。傳統史書曾經將其稱為「羅剎人」,也就是現在的羅斯人,蒙古人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將其稱為俄羅斯人,從此也就有了俄羅斯這一說法。傳統的俄羅斯歷史學家認為這一名稱特指該地區的哥薩克騎兵。據俄國最早的歷史著作《往年紀事》記載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北方的東歐草原諾夫哥羅德地區遷徙形成30多個部落。東斯拉夫人歐亞大陸北部的其他民族一樣,處於原始公社階段, 血緣相近的氏族結合成部落,各個部落之間衝突不斷長期互相征伐。

直到8世紀末9世紀初,在今天的俄羅斯境內才出現了三個准國家組織:以基輔為中心的庫雅巴、諾夫哥羅德地區的斯拉維亞和東部梁贊地區的阿爾塔尼亞。

俄羅斯歷史第一階段:(留里克王朝)基輔羅斯

由於一直處於原始公社社會的東斯拉夫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征戰不息。公元862年,諾夫哥羅德的斯拉夫人推舉自己國王的努力失敗了,他們決定到外國請一位合格的國王來治理他們的國家,應諾夫哥羅德部落邀請,居住在瑞典的被他們稱為瓦良格人的一支日耳曼部落,(瓦良格人又稱"維京人"。"維京"的意思是侵略峽灣臨近國家的人,)以留里克為首的瓦良格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統治俄國長達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公元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爾年幼,由其親屬奧列格攝政。開始對周圍的斯拉夫部落發動一系列征戰,先是征服了斯摩棱斯克,然後於882年沿水路南下征服基輔,並將統治中心由氣候條件比寒冷的諾夫哥羅德遷至地處平原,又靠近拜占庭,商路繁榮的基輔,建立了一個以基輔為中心的大公國,即「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建國後不斷進行對外戰爭。

基輔羅斯的誕生


公元907年,基輔羅斯在奧列格的率領下攻入君士坦丁堡,逼迫拜占庭帝國訂立和約,同意羅斯商人免繳貿易稅。965年,留里克王朝的創始人留里克之孫,伊戈爾之子,戰爭狂人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親政。羅斯早期最愛征戰與擴張的領袖之一:斯維亞托斯拉夫在其統治時期,幾乎沒有安分地在皇宮中待過,他運用天生的軍事頭腦和鬥爭慾望,使羅斯的疆土不斷擴大:版圖東起喀爾巴阡山,西迄頓河,北起波羅的海南岸,南到黑海草原游牧民族韃靼人領地以北。公元1000年左右,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

10世紀,封建關係在基輔羅斯逐漸建立,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迎娶了拜占庭的希臘公主,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奉拜占庭教會為正宗基督教教廷。東正教的傳播鞏固和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基輔羅斯文化,基輔羅斯也從斯拉夫人的原始氏族制度也逐漸轉變成封建等級制度和貴族文化,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統一進程,擴大了羅斯與東南歐巴爾幹地區的拜占庭以及西歐等國家的文化聯繫。在弗拉基米爾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當政時期,基輔羅斯達到空前繁榮。基本上統一了整個東歐平原地區。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1054年雅羅斯拉夫大公死後不久,他的國家就已開始出現崩裂的徵兆。在這個國家的領土上開始形成了若干諸侯國。每一個諸侯都由雅羅斯拉夫的兒子們來統治着。長子伊茲雅斯拉夫取得了德涅泊爾河上兩個最重要的地點;基輔和諾夫哥羅德;斯維托斯拉夫取得了契爾尼格夫地區;而夫塞沃洛得則取得了別列雅斯拉夫里以及羅斯托夫-蘇茲達爾邦土。其他地區則分別交由年幼的諸侯們統治。隨着時間的推移,基輔羅斯境內的大封建主勢力不斷增強,力圖擺脫基輔大公的控制。被基輔羅斯征服的王公也圖謀恢復獨立。各部之間互相攻伐,基輔羅斯開始走向衰敗。

俄羅斯第一個階段國家「基輔羅斯」

蒙古金帳汗國即欽察汗國統治時期

到12世紀時,基輔大公的政權名存實亡,形成許多獨立的公國,開始了封建分裂時期。最初,這些公國在名義上還承認基輔大公為其宗主,但後來他們完全獲得獨立,分裂成了獨立的12個小公國。基輔國家徹底解體。1218~1223年,成吉思汗親率蒙古韃靼大軍開始第一次西征,起初征服中亞強國花剌子模,之後蒙古軍隊越過高加索山後進入黑海北岸草原的阿蘭國逼近羅斯。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軍開始第二次西征,一直推進到伏爾加河東岸,於1240年11月佔領基輔,之後又相繼佔領弗拉基米爾、加利奇等城市。1243年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金帳汗國,(金帳汗國也稱欽察汗國,是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一。)定都薩萊。開始了蒙古人對羅斯人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

崛起:從附庸小國成為東歐大國

在蒙古入侵基輔羅斯的時候,莫斯科還僅僅是諾夫哥羅德公國的一個邊陲小鎮,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大城市。在金帳汗國內部宗王內鬥混戰不休衰亡之際,俄羅斯本土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並逐步攫取金帳汗國的權力以及在眾多俄羅斯當地小國當中獨大。1283年,由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分封,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首都莫斯科。因其首都莫斯科因此被稱為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逐漸成為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28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達尼洛維奇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伊凡一世陸續合併周圍王公領地,國勢漸強。1327年,伊凡一世建設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東正教的都主教彼得由基輔遷移至莫斯科,提升了莫斯科大公國的威望。羅斯東正教會成為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專制國家的精神支柱。

1328年,伊凡一世靠着和蒙古王室有血緣關係,接受金帳汗國冊封,取得代征全俄貢納的權力。依靠金錢、蒙古人和教會的支持,擊敗勁敵特維爾大公國,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開始領導羅斯諸侯,逐漸成為全俄羅斯最強的公國。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滅亡,拜占庭的末代皇帝侄女索菲亞被羅馬教廷安排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為後。伊凡三世藉助了這場聯姻的價值,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的皇位繼承人。高舉着「宗教」和「民族」這兩面大旗,南征北戰,縱橫於諸國之間,逐步兼并其它國家,停止向國力日衰的金帳汗國繳納貢賦。

蒙古四大汗國


1472年,金帳汗國阿合馬發動了與莫斯科公國的戰爭,但蒙古軍因天寒糧缺,波蘭援軍未到,都城薩萊受到克里米亞汗國的襲擊,被迫撤兵,伊凡三世不戰而勝。1480年,金帳汗國阿合馬再次出兵進攻莫斯科公國,強迫其納貢,由於阿合馬的同盟軍立陶宛大公未能如期出兵援助,阿合馬撤兵,回到伏爾加河下游時,內訌被殺。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聯合克里米亞汗國等大小王公擊敗金帳汗國分裂後的大帳汗國,使莫斯科公國獨立出來。蒙古人對羅斯人長達240年的統治結束了。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稱「全羅斯」大公。伊凡三世統一各公國後,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頒佈全國統一的法典,奠定了俄國專制制度的基礎。但此時的莫斯科公國尚處於封建制階段,未形成完善的中央集權體制。

俄羅斯歷史第二階段:莫斯科大公國

公元1505年,伊凡三世去世後,他和索菲亞公主的兒子瓦西里三世繼位後,先後吞併了特維爾公國、普斯科夫共和國(俄羅斯-愛沙尼亞邊境)、梁贊公國。佔領立陶宛大公國的斯摩棱斯克。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俄羅斯統一國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至白海、南及奧卡河、西抵第聶伯河上游、東達北烏拉爾山脈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領土面積達到了280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國家。莫斯科大公成為俄羅斯國家的唯一君主。

1547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伊凡·瓦西里耶維奇,(伊凡四世又被稱為伊凡雷帝或者伊凡大帝、)加冕稱沙皇,改稱沙皇俄國。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稱帝也是俄羅斯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3歲即位,母親和舅舅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自幼即養成意志堅強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激動,殘忍,直到伊凡四世17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他舅舅又在一場動亂中被打死,伊凡四世才開始親政。伊凡四世親政之後,為了打破歐洲封建制下貴族對君主權力的制衡,他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統治模式——特轄制

伊凡四世在位期間消滅了俄國封建割據的殘餘,把俄國大部分富庶的土地和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劃分為特轄區,由他本人直接進行統治。把一些貴族領主強制遷移到了邊疆蠻荒之地。伊凡四世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對貴族們鎮壓嚴厲,榮獲「恐怖的伊凡」稱號。用殘暴強硬的集權手段加強了俄羅斯國家的統一。並先後征服了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使整個伏爾加河流域併入了莫斯科公國的版圖,並打開了通向裏海西伯利亞的通道。公元1584年, 54歲的伊凡四世病逝。伊凡四世只留下了一個在智力上存在缺陷的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作繼承人成為俄國沙皇。1598年,留里克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體弱多病,智能低下的費奧多爾一世去世,無子嗣。留里克王朝最主要的一系遂斷絕。

俄羅斯第二階段國家「莫斯科大公國」

擴張:從弱國成為帝國

費奧多爾一世無嗣去世後,費奧多爾一世的妻舅戈東諾夫奪權成為沙皇,開啟俄國沙皇十多年權力鬥爭、外敵入侵和內部戰亂的動蕩「空位時期」。1610年,俄國沙皇瓦西里·舒伊斯基被波蘭軍隊所俘虜,本就處於「混亂時代」的沙皇俄國雪上加霜,沙皇皇位空懸長達三年。1612年11月,俄國波扎爾斯基公爵和米寧率領大軍解放了被波蘭人侵佔了數年之久的首都莫斯科,但此時滿目瘡痍的俄國,依然沒有自己的沙皇。國不可一日無君,1613年1月,由來自俄國各個地區的貴族所組成的縉紳會議,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商討選舉沙皇的事宜,3月3日全俄羅斯和莫斯科大牧首菲拉列特之子,伊凡四世妻子的侄孫——不滿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選為新的沙皇,由此開啟了長達300多年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序幕。

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開創羅曼諾夫王朝

俄羅斯歷史第三階段:(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帝國

公元1613年,米哈伊爾一世成為俄國沙皇,標誌着俄羅斯歷史最為內憂外患「空位時期」混亂結束。雖然米哈伊爾一世17歲成為俄國沙皇的是羅曼諾夫王朝開國沙皇,但是他尚且年輕,且從小就經歷着動蕩的政局和殘酷的戰爭,所以他性格非常懦弱和膽小,完全沒有治國的能力,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他父母雙親的手中,他實際上是父母的傀儡沙皇。直到公元1645年,在位長達32年卻終其一生都是父母傀儡的米哈伊爾一世駕崩,終年49歲,由唯一的兒子阿列克謝一世繼承王位,成為羅曼諾夫王朝第二代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在成為沙皇的第二年,其祖母瑪爾法太王太后病死,阿列克謝一世得到了實權,從此羅曼諾夫王朝歷代沙皇都不斷加強君主專制,直到兒子彼得一世在位期間羅曼諾夫王朝達到了巔峰時代。

俄羅斯帝國締造者: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歷史上聲名遐邇的——彼得大帝)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五位沙皇兼開國皇帝,阿列克謝一世的三子,費奧多爾三世和伊凡五世的異母弟,公元1682年被文武大臣擁立為沙皇,與天生智力低下同父異母兄長伊凡五世共治,他與伊凡五世截然不同,天生英明神武,公元1689年通過巧妙手段剷除了掌握實權的同父異母索菲婭公主而親政,彼得一世在位期間,正值大航海時代的黃金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先後通過確立海權主義,登頂歐洲霸權。整個歐洲的大小國家也都在積極修海港、造艦隊,紛紛謀求海路商貿所帶來的豐厚利潤。而當時俄羅斯最主要的港口都是位於北海沿岸,這些港口每年都有大半時間因為海面結冰而封凍停航。

所以,彼得大帝親政之後,就一心想要為俄羅斯獲得一個能夠四季通航的優良海港。這份對大海的執念,也就成為了之後四百年里,俄羅斯一直孜孜不倦地進行領土擴張的原動力之一。

彼得一世(後世尊稱彼得大帝)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他繼位後勵精圖治,向歐洲強國學習先進的制度和技術,親自到荷蘭造船廠學習造船的技術,然後去英國參觀了格林尼治天文台,旁聽了英國議會的辯論,切身的感受到了在文藝復興的盛況下生機勃勃、冉冉升起的西歐社會。在俄國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要求貴族子弟必須要有在西歐留學的經歷才能繼承爵位和入仕為官。同時改革軍事,廢除沿襲自蒙古人的軍制,效仿歐洲國家建立起了近代化的海陸軍制。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並戰勝了實力強勁的對手——瑞典,取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俄羅斯彼得大帝

公元1721年,彼得一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在涅瓦河出海口剛修建好的聖彼得堡,並且把君主稱號「沙皇」改成「皇帝」,國號「俄羅斯沙皇國」改成「俄羅斯帝國」。公元1725年在位43年的彼得大帝因病駕崩,終年53歲,出身立陶宛農民家庭,俄羅斯對外用兵期間淪為戰俘,機緣巧合之下見到了彼得一世並且成為第二任妻子的葉卡捷琳娜皇后,在彼得一世死後自立為皇帝,成為俄羅斯歷史第一位女性君主。因羅曼諾夫王朝存在「男衰女盛」彼得大帝的男性後代絕嗣,在俄羅斯帝國在最為強盛的18世紀就曾出現四位女皇。

俄羅斯帝國的榮光:葉卡捷琳娜二世

1741年,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三女;伊麗莎白一世通過政變上台成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六位皇帝,伊麗莎白一世未婚而且無子嗣。為了保障江山後繼有人,指定親外甥,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長女的長子,出生在荷爾施泰因公國幾乎不會說俄語,而且極度崇拜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彼得三世·費奧多羅維奇為俄羅斯帝國繼承人。

彼得雖然在伊麗莎白的加冕儀式上,被正式冊立為皇儲,又在女沙皇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運作下,迎娶普魯士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爵之女索菲婭為妻(婚後改名為葉卡捷琳娜),後者即是日後聲名赫赫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彼得三世對自己母親的祖國充滿了厭惡感,對學習東正教、俄國文化和宮廷禮儀絲毫不感興趣,雖然接受宮廷教師的指導,但在3年時間內卻連俄語都沒有學會。此時的彼得依舊沉迷於軍事遊戲當中,士兵木偶整日不離手,對周圍事物很冷淡,而且作風浮誇、愛慕虛榮,由此讓女沙皇和俄國臣民很失望。

彼得三世相比,他那位同樣出生於德意志古老貴族家庭的妻子葉卡捷琳娜,因為彼得出於對政治婚姻的厭惡,對她同樣很冷淡!葉卡捷琳娜從小接受過較好的歐洲式教育,還曾隨父母遊歷歐洲各城市,拜會各國宮廷和諸侯大公。 童年的葉卡捷琳娜就立志成就一番大事業,在被俄國女皇伊麗莎白選 為俄國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妻子後,積極融入俄羅斯,努力學習俄語,並改信了東正教,但在婚後不幸福的生活,使葉卡捷琳娜加勤奮地讀書和學習治國之道, 更加殷勤地侍奉伊麗莎白女皇,同時大力在政界和軍隊中扶植自己的親信。1762年1月5日,伊麗莎白一世駕崩,皇儲彼得登基為帝,是為彼得三世。

俄羅斯第三階段國家「俄羅斯帝國」

這位智力平庸,對俄國毫無感情的彼得三世上台後推行的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遭致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同年6月24日,在宮廷禁衛軍的擁戴下,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彼得三世的統治,於7月18日就任沙皇,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二位「大帝」之一,不過在葉卡捷琳娜二世上台之時正值俄羅斯歷史上的動亂之秋。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去世後,俄羅斯帝國就陷入了混亂時期(1725—1762年),37年間,俄國先後換了6個沙皇,造成國內政局不穩, 國內經濟的發展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在對外政策方面,伊麗莎白女皇和彼得三世都採取了親普魯士的政策,導致俄國在歐洲的極度孤立。在這樣的背景下,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調整。 大力強化專制制度、中央集權制和貴族特權,穩定國內局勢。

葉卡捷琳娜二世踏着丈夫彼得三世的屍體走上寶座,成為俄國歷史上第二個被擁戴為「大帝」的人,她兩手空空來到俄國,卻使俄國版圖擴大了63萬平方公里。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34年期間,發動了6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聯合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把波蘭這個曾經的東歐大國完全從地圖上抹去。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了兩次戰爭,並且取得勝利。吞併整個南烏克蘭,先後建立了赫爾松、尼古拉耶夫、敖德薩、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俄語「葉卡捷琳娜之榮光」,即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等城市。並與土耳其簽署的《庫楚克-開納吉和約》中,又獲得了第聶伯河與布格河之間的黑海海岸、金伯恩半島、葉尼卡爾要塞、刻赤、亞速等要地,並實際上控制了克里米亞汗國(1783年正式吞併)。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從此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並為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贏得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18世紀後期,隨着俄羅斯帝國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下,參與歐洲的戰爭越來越多,國力也提升到巔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島歸屬俄羅斯帝國版圖,俄羅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美三洲的超級大帝國,1796年,葉卡捷琳娜逝世,她的遺言是:「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都會歸入俄羅斯帝國版圖,我要建立一個包括六個都城的大帝國,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維也納、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孫子取名為亞歷山大吧,我希望他像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樣,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

被譽為「歐洲救世主」:亞歷山大一世

公元1801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兒子保羅一世遭到宮廷兵變身亡後,保羅一世的長子亞歷山大一世繼承帝位,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之初,延續了他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開明專制,在繼續打壓大貴族,收攏政治權力的同時,也繼續允許自由主義思想在俄國廣泛傳播,在俄國國內也進行了很多工業化和法制化的建設,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等很多領域都開始進入了一個極盛的時代。領導反法同盟先後兩次打敗法國波拿巴王朝拿破崙一世,滅掉征服了大半個歐洲的法蘭西帝國,拯救了整個歐洲,被尊稱「歐洲救世主」和「神聖王」稱號,是世界歷史唯一一位得到救世主美譽的君主。

1825年48歲在位24年的亞歷山大一世因病去世,因為亞歷山大一世沒有子嗣,保羅一世的三子,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尼古拉一世繼承帝位。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開明專制使俄羅斯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因此國力也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雖然期間爆發反對羅曼諾夫王朝專制統治的十二月黨人起義,被尼古拉一世派軍隊鎮壓下去,與此同時西歐國家卻因為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國力向前又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1855年,尼古拉一世與歐洲多國爆發爭奪小亞細亞領土的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聯軍擊敗,戰敗的種種慘狀接連不斷地被送到了聖彼得堡的宮廷之中,國力嚴重損耗,在戰爭仍在繼續期間,卧病在床的尼古拉一世因無法面對慘痛失敗停止了一切治療,最終「變相」自殺病死在床上。終年59歲,在位30年。

打敗拿破崙後俄羅斯自稱「歐洲憲兵」

俄羅斯近代化先驅:亞歷山大二世

公元1855年,尼古拉一世死後,其長子亞歷山大二世繼承帝位,成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二位皇帝,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繼位後,立即和英法達成和議,然後開始在國內進行資產階級近代化改革,廢除了嚴重阻礙俄羅斯發展的農奴制度,史稱「俄國農奴制改革」。同時改革司法制度,建立地方的自治會議,開始發展近現代化的教育體制,以及改革俄國的軍事制度,從方方面面推動了俄國的近代化發展,試圖努力趕上西歐國家的發展步伐。亞歷山大二世自小受到了良好的軍事和文化教育。精通4門外語以及諸多科目,包括數學、物理、地理、歷史、東正教神學、政治經濟學、法學等,在歷代沙皇中知識儲備最豐富。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割取中國領土最多的一位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期間,1858年~1860年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誘騙、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把遠東總督府設在海參崴,使中國完全喪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至1865年,征服了中亞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國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出兵鎮壓大波蘭起義,把波蘭王國降為俄羅斯的一個省。通過高加索戰爭,將高加索地區徹底併入俄羅斯版圖。

1873年與普魯士、奧匈帝國組成「三皇同盟」。 1877年4月12日,俄土戰爭再爆發,俄國戰勝後,和土耳其簽署了《聖斯特凡諾條約》。使得保加利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獲得自治,塞爾維亞、黑山和羅馬尼亞獲得獨立,還獲得了土耳其的大片領土。期間把阿拉斯加150萬平方公里土地以720萬美元出售給美國。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和戰爭取得成功的同時,也激發了國內矛盾,出現了一些反對羅曼諾夫王朝專制統治的地下革命組織。1881年3月13日,在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改革同時。亞歷山大二世在聖彼得堡街頭視察遭到革命者中的民意黨成員刺殺身亡。

俄羅斯近代化的先驅 亞歷山大二世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死後其次子亞歷山大三世繼承帝位,亞歷山大三世在位期間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仍然繼續惡化,又因其父親亞歷山大二世被革命者刺殺而死,他仇視革命並嚴厲鎮壓,令俄羅斯人決心徹底推翻專制的羅曼諾夫王朝,1894年49歲的亞歷山大三世在一次火車脫軌事故中意外死亡,其長子尼古拉二世成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位兼亡國皇帝,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無論內政外交都相當失敗,內政上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俄羅斯發展,外交上的一戰損兵折將嚴重損耗俄羅斯國力,導致俄羅斯在公元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他被迫退位並被軟禁至次年的十月革命爆發後,包括皇后和四女一子全部被革命者槍決,終年50歲,在位23年,至此君主18位,國祚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滅亡,俄羅斯君主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