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里的黨史故事 | 解放牌汽車

編者按——

金秋送爽,書香潤心。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人民日報出版社新媒體推出「書里的黨史故事」欄目,和讀者、網友一起,翻開那一本本有溫度的圖書,品味那一段段有情懷的故事……

解放牌汽車

1956年7月13日,一輛墨綠色的重型載重汽車緩緩駛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裝配車間,車頭上碩大的「解放」二字極為醒目。這就是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批國產汽車,它結束了中國不能自己生產汽車的歷史。

半個多世紀後,我們在博物館見到了這輛承載着一代中國人現代化夢想的汽車。與現代農業機械相比,它雖然顯得有些老舊,但高大的車體依然氣勢雄渾,似乎還能繼續馳騁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解放牌汽車,北京汽車博物館館藏

全國人民支援「一汽」造車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工業基礎尤其薄弱。對此,毛澤東曾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這段話表達了新中國全體人民的心聲,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當務之急。從1951年開始,我國開始着手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決定在工業領域集中主要力量建設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項目,全國城鄉迅速形成參加和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熱烈氛圍。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對工業化的無限憧憬,激發出人們從未有過的勞動熱情。「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這種充滿時代精神的號召,生動反映了工業化目標帶來的十足幹勁。

我國的第一輛汽車,就是在這樣的建設熱潮中誕生的。1953年7月15日,在長春市西南郊侵華日軍留下的細菌工廠廢墟上,一座代號為652的工廠正式開工。這就是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這項工程得到了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中央有關部門從全國20多個省市調集幾千名幹部支援建設;建築工程部將該部主力整個調往長春;鐵道部對工廠所需物資優先運輸……;在地方上,許多工廠動員最好的技術工人參與試製、生產,把一汽的任務作為「專案」,「緊急」處理。

蘇聯對一汽的建設也大力支持,在廠址選擇、工廠的規劃和施工、設備和部件的供應、汽車生產技術方面給了全方位的援助,先後有近200名蘇聯專家到一汽工作,為一汽的建設和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聯專家從中國的實際需求出發,主張選擇蘇聯的吉斯150型汽車作為中國國產汽車的原型。雖然吉斯150型在性能、加速、功率方面並不突出,但是它結構簡單、堅固耐用、故障率低、維修簡單,適合汽車工業剛起步的中國,也符合當時的中國道路實際情況。

在全國人民和蘇聯專家的支援下,一汽僅用三年時間就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工業基地。1956年7月14日,新裝配出的第一批12輛解放牌汽車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徐徐駛出裝配線,這標誌着第一汽車製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標如期達到。

首批解放牌載重汽車下線

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第一輛汽車的研製十分重視,在研發工作的後期,毛澤東親自給汽車定名為「解放」。解放牌汽車的問世,改變了中國城鄉交通和公路運輸的落後面貌,成為城鄉交通和公路運輸的主力軍。

中國現代化大農業的一面旗幟

正當長春第一汽車廠建設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位於黑龍江北部集賢縣的三道崗也迎來了一群建設者。1954 年,在新中國成立五周年之際,蘇聯政府提出幫助中國建設大型穀物農場。和長春一汽一樣,該項目也是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重點建設項目,毛澤東同樣對它充滿期望:「這個國營穀物農場不僅在推動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會起重要的示範作用,而且也會幫助中國訓練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人才和學習蘇聯開墾荒地的寶貴經驗。」

為了紀念中蘇兩國的偉大友誼,這處農場被命名為「國營友誼農場」。

友誼農場紀念冊

建設友誼農場,是年輕的共和國氣壯山河的大會戰。組織部門從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抽調了一批領導幹部,配備至農場各級領導崗位。一批在烽火年代經受過革命戰爭考驗的軍人,又在這裡開始了新征程。蘇聯專家團隊也過來了,他們將緊鑼密鼓地為農場培訓出2000餘名農業技術和機務人員。和他們一起過來的,還有2000餘台(件)農業機具。

開荒是艱辛的。12支開荒隊,採取「兩班倒」晝夜作業,每個班次隊員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以上,有的拖拉機手累得在方向盤上睡著了。當時的《人民日報》記者記錄下了這樣的開荒場景:「到達五分場第十生產隊已經是黃昏,作業站由綠皮宿營車、帳篷、草房組成,四周原野望不到邊際,幾天前這裡燒過荒,野草灰燼給荒原鋪上深灰色的炭,新犁起的處女地,正散發著濕潤、誘人的泥土味……」

1955年6月18日,友誼農場完成預定開荒任務。建場第一年,農場開荒2.34萬公頃,超額完成指標,當年實現播種3400餘公頃,收穫糧食360多萬公斤。總場、分場、生產隊的辦公場所,以及農機修理廠、穀物加工廠、倉庫、發電站、職工宿舍等都建起來了。憑着建設祖國的熱情,來自天南地北的建設者們將北大荒建成了北大倉

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出廠後,被第一時間分配到這裡,參與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早國產機械「功臣」。

如今,解放牌汽車已經發展到了第七代。半個多世紀以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為國家生產了大批汽車,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培養了大批人才。2021年12月14日,「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正式落成投產。當天,該工廠生產的首輛量產J7重卡下線。據技術人員介紹,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裝配線將採用國際領先的先進制造及檢測技術將汽車製造與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充分融合,具有工藝可增、產能可調、布局可變、質量可控等優勢。

在現代農業技術的武裝下,國營友誼農場也飛速發展,2010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標兵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被國家確定為精準農業示範基地。友誼農場以其規模化、精準化、效益化成為中國現代化大農業的一面旗幟。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出版社

《自從有了黨:文物背後的家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