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華商論壇,作者陸無有。
近來,關於西安簡稱的話題又被提起來,作為一個西安人的我,不得不再次站出來說兩句了!
為啥是再次呢?
記得2004年10月,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在媒體上發起了《徵集西安別名和簡稱》的倡議,時至今日已經整整18年過去了。
為數不少的西安朋友都有一個很大的疑惑:擁有幾千年建城史的西安,為啥今天就沒有明確的別名和簡稱呢?為啥十七年過去了還是依舊沒有達成共識呢?
凡是了解那一次徵集活動的人們應當知道我的立場的,那就是「更名長安、別名西京、簡稱秦」。十七年後,我的觀點依舊如故!
素材圖
也不能說18年來一點共識都沒有達成,關於別名這一點,「千年古都,常來長安」這一宣傳口號似乎告訴我們:西安之別名已經有結果了。
但這難道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難道西安真的不能更名長安嗎?當年徽州更名黃山是錯,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也是錯,古都長安變為古城西安更是大錯特錯!這就不得不讓我佩服襄樊還名襄陽之魄力和勇氣!
反觀我們,喊「西咸一體化」喊了二十年了,「大長安」實現了嗎?我多次強調過:與其別名長安,不如直接更名為長安,這才是西安發展的最佳選擇!關於更名長安之理由,我想不需要我贅言,而要實現更名長安就必須合併咸陽和渭南部分行政區縣,以實現「大長安」戰略!
素材圖
我們可以往東看看人家濟南合併地級萊蕪市,往西看看人家成都遠吞地級溫江地區、近並縣級簡陽市(原屬資陽市管轄)。而西安的社會發展不僅與鄰居鄭州相差甚遠,更是被成都甩出了好幾條街!四川的「大成都」戰略不單單停留在口號,大家光看看成都下轄的行政區縣數量就有二十個,甚至比京津滬等中央直轄市的十六個都多,這是什麼樣的魄力!
其實歷史上的「古長安」是有簡稱的,那就是作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首都之「京」字招牌。長安在失去了首都功能之後,「京」字招牌也就隨之逝去了。從此也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失落的「廢都「中失去了方向!
西安之簡稱究竟應當為何?
必須說明的是每一個城市之簡稱都代表着這個城市之文化傳承,是這個城市精神與靈魂之象徵,更是歷史層層沉積之結晶!而在豐、鎬、雍、唐、灞、鳳、灃和秦等眾說之中究竟哪一個才能作為西安之簡稱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秦」!
為什麼呢?
現在許多人將「三秦」理解為陝北、關中和陝南,從而將陝西簡稱為「秦「,實乃大謬也!三秦之地乃古長安之地,即古之「京畿三輔「。陝西有且只有一個簡稱——「陝」,這個我們以後會加強宣傳與校正!
簡稱作為文化傳承之代表,它既不是如「豐鎬廢墟」般死文化,也不是從《論語》、《詩經》等古典中賦予之「新文化」,而是幾千年來歷史自覺與不自覺傳承之「活文化」。
素材圖
然而秦人、秦川、秦腔與秦嶺等諸多「秦文化「,在歷經二千多年後依舊流在人們的血液中、印在人們的骨子裡。這本身就是文化傳承之自然選擇!那為什麼大家還在西安簡稱這一問題上遲遲沒有結果呢?其原因有二:一,首都長安「京」之簡稱佔據了相當長的歷史時間,以至於在失去「京」字招牌後人們茫然不知所措,逐漸大家也就忽略了這個問題;二,歷史上的京兆府以及隨後的西安府在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人口與地盤一變再變且越變越少,以至於「秦文化」之傳承大旗被陝西省無情地奪走了!
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的一點就是,「大長安」有兩大文化支柱:其一為「西京文化」,或曰「古都文化」、「古長安文化」;其二就是「秦文化」,此兩者合稱為「長安文化」。「大長安」之別名和簡稱作為一種文化印記就必然要「揚長安文化、樹長安品牌」,彰顯「長安文化」之無限魅力。
素材圖
各位關心「大長安」發展的朋友們,徵集西安別名和簡稱,請不要另起爐灶開拓創新,也不要在歷史廢墟中尋找殘渣,實質上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如長安、西京與秦,這三位一體之金字招牌,我們為什麼不還原其本來面目呢?為什麼放着直路不走而要繞道彎行呢?為什麼就不能放心大膽地去「更名長安、別名西京和簡稱秦」呢?難道在「大長安」這片土地上還有比「長安、西京和秦」這三個之外更閃亮的金字招牌嗎?難道 「撥開雲霧見天日,守得雲開見月明」就那麼困難嗎?
廣大鄉黨們,是讓「大長安」勇猛精進的時候了,否則不僅秦人先祖們會嘲笑我們,就是子孫後代們也會唾罵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