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陳再道任福州軍區副司令,韓先楚問是否介意降職,陳如何回答

老將請求

1971年,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將軍在南昌見到了前來視察的毛主席,他滿懷敬意地向偉大領袖做彙報,不出意外,主席對這位愛將的工作再次表達了滿意肯定。

趁着這個機會,韓先楚當面向毛主席提出一個要求:「主席,陳再道對我說,趁着現在身子骨還算不錯,他想繼續為黨和國家做點工作。」

毛主席聽到這句話,沉默了好一段時間,陳再道當時不過63歲,已經在韓先楚的福州軍區休養了兩年多,扳扳手指頭,也的確符合復出工作的條件了。

「好啊,他要工作,就給你當副司令吧!」毛主席最終很爽快地答應了韓先楚的請求。

韓先楚也高興地當場表示:「好,歡迎陳再道同志來我福州!」

實際上,此時韓先楚將軍內心卻是顧慮重重,雖說已經取得主席口頭同意,他遲遲沒有把這個好消息傳達給居住湯井巷招待所的陳再道。

其實在韓先楚向毛主席當面提出這個請求之前,周恩來總理也曾向主席提起過陳再道重新任職的願望。

當時毛主席把這個問題交給總政治部詢問各大軍區司令員的意見,是否願意接納陳再道來做副司令員,結果各位司令員紛紛表示婉拒。

正在毛主席為此感到為難的時候,韓先楚主動提出這個請求,也算是給老人家順水推舟完成了總理的心愿。

為什麼一個普普通通的副司令員任命,卻讓兩位偉人都這麼為難呢?

因為陳再道不僅和韓先楚一樣同為開國上將,而且曾經當過武漢軍區的司令員,過去兩人和諸位司令員們在工作上是完全的平級關係。

對陳再道而言,包括韓先楚在內,當前的許多軍區司令員過去在紅軍時代都是他的手下。照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一次任命就是一次老領導能不能「下」的問題。

1972年6月,中央任命陳再道為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的命令正式下達,韓先楚不得不親自前往湯井巷通知陳再道。

一見面,韓先楚就說:「中央已經任命你當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了,咱們倆一起搭夥計,一個鍋里掄馬勺,我這個人你是了解的,是半斤,是八兩,希望你多幫助我。「

老將風采

說到年齡,陳再道出生於1909年,比1913年出生的韓先楚大四歲。尤為重要的是,陳再道在黨內軍中的資歷也比韓先楚老得多。

1927年11月13日,根據中共「八七會議」指引中共湖北省委領導黃安(今紅安)、麻城等縣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攻打黃安縣

戰鬥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這場起義與兩個月前由毛澤東在湖南親自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遙相呼應,因此也被稱為「黃麻秋收起義」。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敵我力量差距過於懸殊,在國民黨第12軍絕對優勢兵力反攻下,到12月5日鄂東軍傷亡慘重,總指揮潘忠汝犧牲,被迫棄守縣城突圍。

當地中共黨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下72名人員就地堅持鬥爭,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這就是後來的「木蘭山72好漢」。

徐向前元帥對這支革命火種給予了十分高度的評價,說過:「有了這幾十個同志堅持武裝鬥爭,形勢就不一樣。」

這72名游擊隊員總共只有長短53條槍支,在難以想像的艱苦鬥爭中,大部分隊員先後犧牲,也出過動搖不定投敵的叛徒。經過殘酷戰爭年代的大浪淘沙,這支功勛卓著的游擊隊伍,最後僅僅剩下5人活到了建國之時。

陳再道就是「木蘭山72好漢」之一,當時加入隊伍的時候他不過是個18歲的少年,加入麻城農民自衛軍才剛滿一年。

軍長吳光浩、參謀長汪奠川等高級將領都犧牲在游擊戰中,年輕的陳再道迅速挑起一線戰鬥的大梁,成為鄂東軍改編後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排長、連長。

1931年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的紅軍第四方面軍成立後,陳再道跟隨主力向川陝邊區轉移參加長征,一路衝殺在第一線,立下了汗馬功勞。

憑藉無數經得起檢驗的赫赫戰功和在紅軍大學進修學習的文化知識,1935年,年僅26歲的陳再道就當上了紅四軍的副軍長、軍長。

韓先楚則是黃安縣人,1930年才加入共產黨和孝感當地游擊隊,隸屬第四方面軍麾下另一支部隊紅25軍

在革命初期,韓先楚並未受到紅軍高級將領們的重視,他在鄂豫皖根據地革命鬥爭期間,一直到隨軍長徵到陝北的時候,最高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營長,軍階比起陳再道整整差了4級。

好在1936年紅軍東征山西期間,韓先楚用兵神出鬼沒,指揮得當,不僅以一個營調動閻錫山5個團的兵力到處團團轉,還在機緣巧合之中,解救了毛澤東彭德懷的總指揮部,這才連升兩級當上紅78師副師長、師長但還是在陳再道的職位之下。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韓先楚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旅長是後來的徐海東大將,陳再道則擔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旅長是後來的陳賡大將。

可以說,自黃麻起義之後整整10年間,直到抗戰時,陳再道的資歷都要壓過韓先楚一頭。

紅四軍在1955年的軍銜大評比中又是貢獻將軍最多的一支隊伍。在1048名開國將軍中,紅四軍獨佔700多名,可想而知陳再道在這些將領中的崇高地位!

陳再道自己又會怎麼看待自己成為韓先楚下屬的問題呢?

老將風度

陳再道在解放戰爭期間至建國初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

主要戰功集中在河北、山東,淮海戰役以及清掃河南殘餘蔣匪頑敵,既是勞苦功高,也是恪盡職守,建國前當上了河南軍區司令員。

而韓先楚則在日本投降後,就跟隨林彪到達東北,投入了創建東北根據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1946年2月,他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4縱隊副司令員。

隨着四野大軍從東北一路往南摧枯拉朽,韓先楚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鍛煉發揮,職位一路水漲船高。

1949年4月,韓先楚出任12兵團副司令員,打回老家武漢。湘贛戰役後,他又率部解放長沙,在毛主席老家建立湖南軍區並任副司令員。

1950年4月16日,韓先楚當機立斷,經過精密的運籌帷幄,抓住千載難逢的戰機,在沒有海空軍配合的情況下,親自坐上衝鋒隊的小艇,率領40軍43軍四個師三萬兵馬,乘坐400多艘風帆船從雷州半島秘密起渡,渡海前往海南島

此戰令防守海南島的國民黨名將薛岳也出乎意料之外,一舉奠定了解放整個海南的勝利,成功避免海南淪為今天的台灣,對共和國的海洋安全可以說起到了戰略性作用。

名震南海之後,隨着抗美援朝的爆發,韓先楚又馬不停蹄地回到東北,以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身份帶兵入朝參戰。

此時韓先楚這個後起之秀已經身負「旋風司令」的威名,在戰場上的指揮藝術可與彭德懷元帥、陳賡大將等名將同列。

韓先楚在朝鮮戰場的耀眼成績包括打出一支「萬歲軍」38軍,創下以零傷亡狙擊美軍機械部隊的龍源里三所里大捷,為二次戰役和整個抗美援朝勝利打下決定性的基礎,洞悉美軍「磁鐵戰術」中的危險,及早做出戰略調整。

在志願軍三位副司令員中,鄧華和洪學智分管政治工作和後勤,唯獨韓先楚沒有具體分管的軍務,因為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前線部隊督戰指揮並檢查作戰問題。解放軍對這位將領的評價是:「最好的前線指揮官。」

1955年的大授銜,在評定軍銜階段,軍委總部按照韓先楚的資歷擬評為中將。毛主席審閱時親筆批示:「韓有功,中晉上。」

毛主席對韓先楚有着格外的欣賞和信任,在陳再道從武漢軍區司令員下放農場時,韓先楚在福建省黨政軍的地位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甚至他在毛主席下榻武漢東湖賓館期間開槍打鳥,毛主席對此也不過一笑置之。

陳再道工作的江西農場正是在福州軍區管轄之下,韓先楚和陳再道一個紅安人,一個麻城人,是貨真價實的老鄉,又是老同事,因此專門特意要求農場方面要照顧陳再道,不給他安排的體力活。

過了一段時間,韓先楚又專門請示周恩來總理,以檢查身體的名義將陳再道、李志民、王建安等多位上將一起接到福州休養,治療疾病,在此期間,韓先楚始終對老上級保持着當初紅軍時代的尊重。

陳再道當然心知肚明,自己能夠從繁重的農場勞動之中事實上解放出來,有空過着在福州城裡逛大街的清閑生活,都是老部下以禮相待的特殊照顧。

等感覺身體恢復得差不多了,陳再道也對韓先楚表達了想要再次工作的願望。韓先楚果然沒有辜負他的信任,將這件事記掛在心上,先報告給周總理,沒有得到結果又專門相機面告毛主席,這才得到了偉大領袖的首肯。

武漢軍區這樣重要的位置不可能長期空缺,陳再道去職之後,他的司令員位置便由曾思玉上將代替了。其他各大軍區的司令員也非常穩定重要,無法輕易取代,副司令員已經是陳再道適合的最佳工作。

韓先楚專程上門報喜,陳再道很激動,他笑着說:「這一切都要感謝你。」韓先楚說:「還感謝我?你沒有意見就好。」

面對能力、性格、人品都無可挑剔的韓先楚,陳再道將軍心悅誠服地接受了給老下屬做副手的安排,做出了高級幹部正確對待「 降職」的榜樣。

發揮餘熱

陳再道安心接受中央給自己安排的在韓先楚手下副司令一職,直到1973年,隨着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老朋友韓先楚換到蘭州任職。

調來的皮定均為開國中將軍銜,陳再道與他也合作得非常配合。

陳再道在福州足足待了4年多,隨後上調北京擔任中央軍委顧問。雖然他時刻渴望着重返一線工作崗位,但這個機會一直沒有出現。

1977年,一個令陳再道欣喜萬分的消息傳來,中央將他任命為鐵道兵司令員兼黨委第二書記。

鐵道兵是不是一個安營紮寨的兵種,根據中央交代的任務,他們長期需要在高原、戈壁、崇山峻岭等各種艱苦環境中搞基建任務,吃飯、住宿等都是流動性的。在工作中,無論什麼樣常人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困難都有可能出現。

陳再道好不容易重回一線主持任務如此艱巨的工作,彷彿當年拚命打游擊的那股戰鬥精神一夜之間回復了青春。在5年鐵道兵司令員生涯里,陳再道為手下官兵們解決了大量的實際困難,比如保證在外作業的士兵每周能洗上一次熱水澡。

1980年,陳再道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積極響應中央關於幹部年輕化的號召,主動向中央上書請求退休。

這一願望在1982年得到了實現,他作為鐵道兵最後一任司令,堅決執行中央和軍委的命令,推行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的改革工作,守好最後一班崗才放心離休。

陳再道和韓先楚這對肝膽相照的好戰友,後來都當上了國家級幹部,陳再道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先楚則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6年10月3日,韓先楚在北京病逝。1993年4月6日,陳再道在北京逝世,兩位名將身後都葬入了湖北故鄉的烈士陵園,給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其中重點是解決幹部「能下」問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規定》里的樁樁件件,都是極為得罪人的難事,為什麼共產黨就有這個底氣推出這樣的規定?

因為在共產黨的歷史上,有陳再道和韓先楚這樣的名將率先做出過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