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而生 傳承紅色基因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語涵

基因,是每個生物自誕生就攜帶的獨特標記和符號。一份報紙的誕生和發展,同樣處處體現着「基因」的強大力量。《北京日報》在北平解放前夕醞釀,在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和百廢待興的考驗中正式誕生。這份為黨而生的報紙,紅色是最鮮亮的底色。

創刊詞里亮初心

生物的基因,承襲自父母祖輩;《北京日報》的基因傳承,亦可從這份報紙的前身中探尋。

1948年隆冬,幾十萬解放軍在北平城外枕戈待旦。中共中央準備隨時接管北平,同時也計划著在北平創辦市委機關報,定名為《人民日報(北平版)》。而這,就是《北京日報》的前身之一。

為黨而生、堅定傳遞黨的聲音,是《人民日報(北平版)》留在《北京日報》骨血里最鮮明的一段基因鏈條。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執政後出版的第一張報紙,1949年2月2日,《人民日報(北平版)》正式出版。在創刊號最顯著的位置,發表了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同時,還發表了解放軍兩年半來的戰績。

1949年3月15日,隨着華北《人民日報》開始在北平出版,中共中央華北局和北平市委決定,《人民日報(北平版)》不再出版。當天,《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為《北平解放報》。這份報紙,成為《北京日報》的另一個前身,也給《北京日報》留下了新的基因符號。

相比《人民日報(北平版)》,《北平解放報》最大的特色是既嚴肅又活潑,既宣傳黨的重大決策和時局發展,又反映城市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新鮮事。一些原先的北平新聞界人士看到這份報紙,不禁感到驚訝:「原以為共產黨只會辦政治性特彆強、宣傳味特別濃的『政治大報』,板着面孔對着讀者,但想不到,共產黨也會辦『大都市的小報』,這麼快就弄出這樣一份又漂亮又熱鬧的報紙。」

1949年7月17日,隨着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西南各省需配備新聞幹部,北平市委以大局為重調配一批人才前往西南,於是停辦《北平解放報》,由《人民日報》暫時以北平新聞專欄和關於北平的評論替代。

此後,由著名報人陳銘德鄧季惺創辦的《新民報》成為當時北平出版發行的唯一一家地方性報紙。直至1950年,市委決定創辦一張機關報,最初定名為《北京晚報》。1952年3月,北京市政府收購《新民報》,正在籌辦的報紙也由《北京晚報》改名為《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創刊號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報》正式創刊。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范瑾兼任社長,副社長周遊兼任總編輯。在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創刊號上,位於頭版下端的《北京日報》「創刊詞」,鮮明地道出了《北京日報》的初心與使命:

——《北京日報》是北京市人民的報紙,是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領導之下的報紙,它將系統地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的方針、政策,報道北京市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市政建設、特別是生產建設進行的情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收集與傳播生產建設和各種工作的先進經驗,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表揚成績和優點,批評錯誤和缺點。

——為了執行上述任務,《北京日報》不僅依靠報社工作人員聯繫群眾和深入群眾的工作與生活,而且必須依靠廣大的北京人民,特別是工人、農民、教師、學生和機關工作人員共同來參加報紙的工作:供給材料,寫文章,提意見,組織對報紙的閱讀和批評,真正做到「全黨辦報」和「全市辦報」。

——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北京日報》一定能夠和北京人民群眾建立密切的鞏固的聯繫,使它在首都今後建設事業中擔負起集體的宣傳者和組織者的任務。

《北京日報》的創刊,結束了自《北平解放報》停刊後,市委在三年多時間裏沒有公開發行的機關報的狀態。

1952年11月8日,《北京日報》創刊之後的一個月零八天,報社遷入東長安街2號辦公(現東方廣場東部)。

1956年8月12日,北京日報社址遷到麻線衚衕3號(後為西裱褙衚衕23號)。

毛主席三次題寫報頭

如果從《北京日報》的歷史報刊庫內回顧70年來的報紙版面,細心的讀者會看出1964年10月1日至今的「北京日報」報頭文字,與此前的報頭有着明顯的不同。這背後,是毛澤東主席三次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的故事。

1952年4月14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正在外地,市政府新聞處處長周遊作為《北京日報》籌備處負責人就報紙創刊事宜給彭真寫去一封信,信中表達了希望彭真能轉請毛澤東主席為《北京日報》題寫報頭的請求。

4月15日,彭真就《北京日報》出版事宜在周遊的來信上進行了批示。批示說:「報頭可以請主席題寫」,並讓籌備人員自行斟酌出版日期。

5月24日,北京日報社寫信給毛澤東主席,請求題寫報頭。一封字數不多的信,卻承載着北京日報全體同志對毛主席的深深感謝和崇高敬意。信中寫道:「《北京日報》準備於6月1日創刊。當彭真同志告訴我們主席已允許給我們題『北京日報』四字的時候,全報社的同志都為之歡欣鼓舞,興奮極了。我們都下決心要把北京市的黨報辦好,來報答黨對報社的關懷。」

由於最初的計劃是《北京日報》於6月1日創刊,所以信中表達了懇請毛主席能在百忙之中給報紙題寫報頭的願望,「如有可能,希望在5月27日以前就便題好」。而收到信的當日,毛澤東主席就為《北京日報》題寫了報頭。

8月底,當時的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天津日報總編輯范瑾調到北京日報社,與周遊一起主持《北京日報》的籌備工作。隨着創刊條件日趨成熟,《北京日報》最終於1952年10月1日創刊,並採用了毛主席題寫的報頭。

這一報頭,《北京日報》採用了十餘年,為何1964年又換了新報頭?原來,1964年7月29日,毛主席給范瑾寫了一封親筆信:「范瑾同志:北京日報報頭不好,應重換過。現寫了兩張,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退回重寫。如你們認為可用,則在國慶節改換為宜。」

毛澤東寫給范瑾的親筆信

接到信後,范瑾在1964年8月28日給毛主席寫信報告,準備在國慶當天換用毛主席為《北京日報》寫的新報頭。與此同時,范瑾還隨附了一個「小要求」,請毛主席為《北京晚報》寫個報頭。

1964年9月25日,毛主席給范瑾寄來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寫的報頭,並在范瑾8月28日的信上批示:「范瑾同志:寫了一張(註:指新寫的《北京晚報》報頭),不知可用否?原寫北京日報四字中有一二字似寫得不好,今又寫了一張,供你選擇。如覺不妥,還是用原寫的。」

1964年10月1日《北京日報》改換新報頭

由此,《北京日報》在1964年10月1日採用了毛主席題寫的新報頭。同一天,《北京晚報》也改用毛主席題寫的新報頭,並沿用至今。

全黨辦報全市辦報

曾在北京日報歷任工商部副主任、評論部主任、副總編輯等職,後來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李志堅同志在《北京日報》創刊60周年時撰文表示,人不僅有生物基因,也有社會基因。他在北京日報的多次採訪過程,就為他補充了「感恩、克難、多為勞苦大眾做事的社會基因」。

而《北京日報》的「紅色社會基因」,也伴隨着其創辦和成長,一步步在骨血里充盈。

1952年10月16日下午,當時在北京鐵路分局從事宣傳工作,此後曾任北京日報社社長的許文接到來自市委的通知,前去參加了一場讓他記憶深刻的會議。

會議在東交民巷1號舉行,這是當時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辦公的地方。到了會場,許文發現參會的多數都是市委市政府直屬單位和各區、局的負責人。不久,彭真、廖沫沙、范瑾等同志都來了,原來,這是一次討論如何辦好《北京日報》的專門會議。那時,《北京日報》剛剛創刊半個月。

「報紙創刊後,來稿少、文章長,地方性也差,脫離群眾。現在有時一天才收到幾篇稿子。」會議一開始,范瑾社長在彙報中開門見山,直接道出《北京日報》創刊以來遇到的困境。

隨後,彭真說:「《北京日報》已經創刊半個月了,主要缺點是內容空虛、消息零碎、缺乏中心。重要原因是我們這些『大老爺』『二老爺』(意指市和區的負責人)沒有負起責任。」由此,他風趣地提出「『老爺』負責,全黨辦報」的口號。「辦報紙不能像看戲一樣:這兒不好,那兒不好,光挑毛病。」彭真直言,「毛主席在延安時經常親自改稿子,寫社論。剛進城的時候,我和趙振聲(原市委第二副書記,即李葆華同志)也是每天晚上自己改稿子。為什麼這樣?因為領導同志最了解中心工作,最清楚方針政策,由他們寫稿看稿組織稿件可以保證方針正確,內容生動活潑。」

正是這次會議,再一次落實了《北京日報》創刊詞中提出的「全黨辦報」和「全市辦報」方針。在許文看來,會議給與會者很大的教育,也開創了《北京日報》通訊組織工作的新局面。由此開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重視對報紙的領導,各委辦局、區縣同報社緊密合作的長期優良傳統。

事實上,市委市政府一直關心着《北京日報》的成長和發展。1955年4月9日,市委辦公廳發佈《北京市委關於改進北京日報工作的決議》(草案),對北京日報如何進一步落實「全黨辦報」「全市辦報」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措施:例如,「批評的態度和觀點必須正確,嚴格按照黨的原則、中央的決議和黨委的意圖辦事,做到實事求是」「市委在布置重要工作時,要同時布置北京日報宣傳工作。市委每年討論一次北京日報的工作,每季度討論一次北京日報宣傳計劃」。

正是這融化在血液中的鮮亮底色,讓北京日報在此後的發展歷程中,始終牢記初心,堅守黨報的職責使命,以「政治家辦報」的把關意識從嚴要求采編隊伍,宣傳好黨的政策方針,推動着首都建設發展,也服務着廣大首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