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縣故事·百色德保

讀史知今,廣西各地歷史解說,少為人知的地方志歷史,歡迎關注!

有一位網友來私信,說他家鄉在百色市德保縣敬德鎮,從小就知道,「敬德」曾經是一個縣名,在後來的發展中成為了敬德鎮。

他一直想了解家鄉的歷史,並嘗試很多的途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各種網上找,各種檔案室,圖書館找,但是,找到的關於敬德縣是怎麼形成的歷史介紹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內容。他覺得敬德縣再小,時間再短,都曾經是個縣,那多少都應該有點故事的,可是偏偏找不到,很是遺憾。

他無意間在網上看到

其實,像介紹敬德縣舊事這種,當地文獻應該有記載,八九十年代,在廣西的地方文史研究高峰中,肯定有人整理過,但這位德保網友說他看到過那時期的《德保文史資料》,《德保縣誌》,好像沒講敬德縣的形成過程。

他想知道

敬德,是個鎮的名字,是現在廣西百色市德保縣治下的十二個鄉鎮之一。下轄13個行政村:敬德村、古甘村、凌懷村、雅里村、多匠村、務洞村、那暖村、渠岩村、隴洞村、巴寧村、密安村、多浪村、隴正村。

這樣的一個小小的鎮,放眼全國,沒有千千萬,也有萬萬千,很不起眼,不是當地人,簡直就是無聞,很容易被忽略。但在當地來說,敬德鎮可是一個有着重要歷史地位的地方,因為今天德保縣的「德」就來源於敬德鎮的「德」。

在1951年,隨着廣西新的一輪行政區劃的改革,當時的縣很多都有了變化,有些舊縣被撤了,被並了,有些則改名了,總之撤撤併並的整改情況很多。

其中,當時的敬德縣與天保縣就合併了,新縣名兩舊縣各取一字,為德保縣,縣治在原天保縣城。原敬德縣地自然成為了德保的一部分,並且從1951年8月起,「敬德」之名消失了,原來的敬德縣城回歸本名,叫多敬圩。

直到1984年11月,在新一輪的行政制度改制中,公社改為鄉(鎮),大隊改為村,多敬公社改名為敬德鎮。由此,消失三十三年的「敬德」之名,再次回歸,直到今天。

認真算來,「敬德」這個名字在這片土地上出現的歷史並不長,他的出現,敬德縣的建置始末有兩種說法,用現在的專業術語來說,是一「紅」一「黑」。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紅」的不能隨便講,那就講講「黑」的。

民國時期,雖說廣西社會在新桂系的「強廣西」的治理下,各地社會有不少亮點的,但在那個歷史環境條件下,局部地方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在敬德縣沒有設立之前,這片土地就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帶」,是幾個縣的結合部,交界地,加之處於邊境之地,於是有兩股匪幫占踞了這裡,他們當了「山大王」,種罌粟,販煙土,時不時的還四齣搶燒殺,所以,周邊幾縣人民深受其害,沒有安居樂業可言。

對於這樣的匪幫,周邊各縣也很想收拾他們,但由於行政管理的權限,周邊幾縣做不到政令統一,往往這縣去抓,匪徒又跑到那縣,越界執法又有限制。最後只能是來了就趕,反反覆復的治標不治本。於是這兩匪幫猖狂了好些年。沒辦法,當局只好派出由蒼梧縣新地人莫德宏為團長的一個團的正規軍進駐多敬,扶隆,賴德等地,打擊防範這些匪幫。

在正規軍的管理下,烏合之眾的匪幫自然不是對手,收斂了很多。地方的社會生活也相對穩定一些了,起碼受害的次數都少了,程度都淺一些了。

網圖,德保矮馬

但是,這樣的由正規軍協助地方管理治安,也不是長久之計,可以說很浪費兵力,為了維持邊區治安,鞏固地方發展,所以,在1931年的時候,廣西省府決定在這片區域新建一個縣,以縣的行政來管理地方,這就比較方便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了。

同年8月,即派出省府視察員梁津(容縣人),到天保縣的多敬圩成立一個「建縣籌備委員會」,並由梁津擔任主任,下設委員八人,主要就是來自於周邊區域各地的鄉紳,有影響的人士,如多敬鄉長陸新南,多敬街富商梁德階,孫學乾,陸德昌,多敬士紳楊企峰,扶隆鄉鍾懷清,魁圩鄉李子明,渠洋鄉呂順候等人。

籌備人員人齊了,自然就開始選址建縣了,就是說新縣縣城,縣治應該在哪個地方合適。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勘查,眾人選出三個新縣建設候選地址,一是多敬,二是暮峒,三是扶隆。

圍着三個地方,大家各抒己見了。

首先說多敬街,建縣籌備委員多敬籍占多數,誰不想家鄉有個好發展呢?估計就是這原因,多敬才成為候選地址之一。但是多敬街有幾個缺點,硬傷,不是理想地:一是地勢太窄了,二是缺少水源。

再說暮峒(今暮洞村),這裡山清水長流,地勢又開闊,作為新縣址,那肯定利於縣城的發展了。

相對來說,支持扶隆(今扶平村)的就少了,很多委員都沒有選他。

顯然,暮峒作為新縣建設地址是理想的,有優勢的,從暮峒後來的發展中,也印證了這點,如現的暮洞村,成為了德保縣有名的風景之地,各種地方物產,各種旅遊資源,各種民俗文化,是今天德保縣非常重要的對外宣傳名片之一。

如果沒有意外,新縣會在暮峒建設。但是,在建縣委員會中,多敬籍的占多數,這些人要麼是鄉長,要麼是富商,要麼是地方士紳,可以說都是有權有勢有財的人,對於地方的利益的問題,他們還是很上心的。

拋開時代中這些人的社會地位,為人高低不說,這類有權勢與有財富的人,到底還是有一定的見識,一定的頭腦的。正所謂,在位言位,在商言商。這些人認為,新縣設立在多敬,他們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有官位的,要是促成了新縣在本地的建設,那官位升級的機會就大了 ;沒官位的,指不定能在新縣裡謀個職位,大小也有點權力;有財富的,新縣建設,那發展起來,賺錢的機會,在「縣」肯定比在「鄉」,在「村」好;沒財富的,也希望通過「撤鄉建縣」,能夠帶來一些財富。

所以,這幫人聯合了多敬的各個階層,極力要求新縣在多敬設立。並且達成了共識,提出三個有利條件:一建設新縣所佔用的地塊,田地,如建縣府,建辦公地等等,多敬人無償提供,也就是免費拆遷;二提供新縣建築所用的各種木材,水源地塊;三建設新縣所用資金,由多敬人解決一部分。

這三大條件,當然是很誘人的。在那個歷史經濟環境下,也不說什麼腐啊,貪啊之類,就真要建設一個新縣,基本投入肯定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建設各部門的辦公用房要錢吧;從無到有佔用的地方要錢吧;各種基本設施要錢吧。。。。總之,從零開始,付出肯定不小。

這也迎合了省籌備會百「費」待籌的巨額開支所需,起碼啟動新縣建設的資金有了。這樣的申請,肯定得到了省籌備會的重視。最後多敬街也就被確定為新縣縣府所在地,開始了一輪新的建設。

到1935年1月,建新縣的各項工作基本完成,撥出恩陽縣的東凌、仁和、塘日、扶平、賴德、保寧6個鄉,靖西縣的渠洋、太和、魁圩3個鄉,天保縣的多敬、 凌懷、多浪3個鄉,一共12個鄉成立一個新縣。

並以多敬,賴德兩個地方的名字各取第二字,為新縣的名字——這就是敬德縣。由省府的視察員,縣籌備組主任,梁津任第一任敬德縣長。

同年底,田陽縣治歐鄉設立一個治歐區屬,認為保寧離治歐近,方便管理,所以上請省府,經批准,又把保寧鄉要回去了,由此,敬德縣就變成了十一個鄉,108個村(街)。

再到後來,也就是和天保合併,就成為了今天的德保縣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廣西抗戰史料:各縣市抗戰時期資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縣抗日陣亡官兵名單)

廣西歷史:差點一分為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一)——宜北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田西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遷江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四)——永淳縣一分為三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崇左·大新)改土歸流話雷平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六)——桂林·義寧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七)——柳州·榴江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第一個解放的縣——少為人知的平治縣,現百色·平果境內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九)——(崇左)同正縣的「改土歸流」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廣西最民族的地區之一——(崇左)崇善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一)——天河縣(河池·羅城縣境)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二——一拆為二話融縣(柳州·融水融安)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三——三黃雞之都的沿革歷史(賀州信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四——雒容說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五——與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縣(桂林)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岩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九——岑瑛圍鹿話那馬(南寧·馬山周鹿)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十——隆山縣土司記憶(南寧·馬山白山)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一——狀元爹宰相爸建的養利城·崇左大新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二——你不知道的中渡古鎮故事·柳州鹿寨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三——萬世傳承入大新,廣西萬承縣·崇左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四——最後一個被解放的西隆縣·百色隆林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五——崇左的左,左江左邊的左州鎮老故事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六——不清不楚講明江縣歷史(崇左寧明)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七——左江明珠岩畫之鄉上金縣,崇左龍州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廣西解放後被拆劃給廣東的縣——懷集縣的行政沿革演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