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歷史細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東三省,中日之間民族矛盾逐漸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並不斷呼籲停止內戰,團結全國一切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九一八」事變

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發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個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第一次提出聯合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的主張;1934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呼籲全國軍隊總動員、人民總武裝,並成立全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作為抗戰領導機構;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停止內戰,共同抗戰,倡議建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統一的抗日聯軍」。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正式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通過《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正式提出在滿足五項抗日主張的前提下,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南京中央政府指導參加抗戰。

1937年延安中央軍委主要領導人(右起)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秦邦憲。

但國民黨政府對外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本相繼佔領東三省、熱河,大片國土淪喪;對內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對北上抗日的紅軍進行圍追堵截,甚至將一心想從日本手中奪回東北、打回老家去的東北軍調到陝北圍剿紅軍,妄圖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徹底消滅。

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共同抗戰幾無可能。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蔣介石與同樣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之間的矛盾迅速升級,最終導致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共雙方開始嘗試就合作抗日和紅軍改編等問題開始正式談判。

02

「西安事變」後,國共就紅軍改編問題進行五次談判

中共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契機,與國民黨政府進行了艱難曲折的5次談判,分別為西安1次,杭州1次,廬山2次,南京1次。在談判過程中,蔣介石將紅軍改編看成中共的投降,根本沒有認真考慮什麼國共合作始終想利用談判的機會「編共而不容共」,並將中共領導的紅軍「收編」,以此達到其在「剿共」戰場上未能達到的目的。

1937年3月,國共談判雙方代表周恩來、張沖在杭州合影。

中共真心合作抗日,在談判中始終報以最大之誠心,在紅軍名稱的更改、紅軍服裝的改換等一系列問題上,均作了很大讓步,從而較快達成了協議。但在改編的一些焦點問題上,雙方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拉鋸式談判。

關於改編的規模,主要集中於前3次談判。1937年上半年,紅軍主力的兵力達7萬餘人。國共雙方在西安舉行的第一次談判中,中共代表提出的改編方案是:「編十二個師,四個軍。」國民黨政府為遏制紅軍發展,拒絕了上述改編方案。毛澤東即致電中共談判代表:「目前談判焦點只在紅軍人數問題上,為使談判迅速成功,我們認為紅軍主力編為四個師十六個團另兩個工兵師六萬人的提議,一般可以接受。」

但國民黨代表卻提出:「紅軍改編後的定員,三個師,兩萬七千人」的無理要求。對此,中共再次做出讓步,提出了「三個國防師」,「每師一萬五千餘人」的改編底線。

由於中共堅持立場,決不讓步,國民黨方面被迫有所退讓。在杭州第二次談判和廬山第三次談判中,中共代表經過與蔣介石本人反覆商談,才最終達成協議,紅軍改編後設立3個師,共4.5萬人。

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右一)、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右二)、副參謀長左權(右三)等在渡船上。

關於改編後軍隊的領導和指揮權問題,是談判中雙方激烈爭論的又一個焦點。

在西安進行的第一次談判中,國民黨代表提出「各師之參謀長與師內各級之副職,自副師長至副排長人員皆由中央派充」;在杭州進行的第二次談判中,蔣介石又要求中共永遠和他個人合作,聽命於他;在廬山進行的第三次談判中,蔣介石又提出紅軍改編後毛澤東、朱德必須離開紅軍;在廬山進行的第四次談判中,蔣介石認為紅軍改編後只能設置政訓處,拒絕設置獨立的軍事指揮機構。蔣介石的這些主張,實際是要紅軍改編後,完全置於國民黨的指揮之下。

為使紅軍改編問題能夠儘快解決,中共中央又一次作出讓步,於6月26日決定同意紅軍改編後以政訓處名義指揮部隊,并力爭朱德任主任,毛澤東甚至同意「原則上不拒絕出外做事」。同時,中共中央也作了最壞的打算,宣布如再不能達成協議,將停止與國民黨一切談判,於1937年8月1日自行宣布改編。

中央軍委發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由此看出,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共合作紅軍改編,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已經拿出最大誠意,作出最大讓步。反觀國民黨方面一心想收編中共,削弱紅軍,提出的條件已觸及中共必須堅持的原則底線,雙方談判必然無法達成一致。

03

七七事變」後,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奔赴抗日戰場

以「七七事變」為標誌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迅速作出反應,於事變的第二天就發表了《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向全國人民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派出中央代表赴南京繼續與國民党進行談判。

八路軍一二〇師出征抗日誓師大會會場。

此時,蔣介石也意識到中日一戰在所難免,在紅軍改編問題上開始有所鬆動。8月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佈了將陝甘寧地區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並給予115師、120師、129師3個師的番號,按照中共方面的意見公布了各師的師、旅、團長及政訓處主任名單,但正副總指揮及各師參謀長一職此時仍未公布。

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戰火已燒到國民黨心臟地區。次日,國民政府終於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決心發動全國抗戰。在華北危機、全國危機的形勢下,蔣介石為使紅軍儘早出師抗戰,以牽制日軍,同意紅軍改編後設立獨立的指揮機構,同意八路軍在總的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作戰方針及八路軍充任戰略支隊執行側面作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敵人並消滅敵人一部的作戰任務。至此,國共雙方有關紅軍改編的主要問題基本達成協議。

八路軍部隊雲集的黃河渡口。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中國工農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軍改編後即奔赴抗戰前線,其中,115師作為八路軍東進抗日先遣隊於8月22日開拔東進;9月25日,第115師首戰平型關,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八路軍一戰成名。

10月,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我黨成功改編了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