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帥中,許世友勇猛善戰,紅軍時期多次當過突擊隊隊員或隊長,他是從戰火中歷練出來的優秀將領。
革命戰爭時期,許世友屢立奇功,深受毛主席的信任。毛主席曾評價許世友: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長期擔任大軍區司令員一職,坐鎮一方。到1983年,年事已高的許世友退居二線了,有了較多的時間到各地參觀遊覽。
1983年6月,許世友將軍和隨從來到成都,眾人一起去參觀了當地著名的文物保護單位武侯祠。眾所周知,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後合併為君臣合祀祠廟。
許世友的文化水平雖然不是很高,但諸葛亮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也是有所了解的。許世友在隨從的引領下,參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武侯祠。
當時,正在參觀武侯祠的許世友對身邊的隨從說:我覺得諸葛亮是個好丞相,好軍師,但不能算是好統帥。那麼,許世友為何覺得諸葛亮不是一個好的統帥呢?他有何依據?
許世友評價諸葛亮
歷史上,諸葛亮堪稱完人,備受後世尊崇。諸葛亮無論在軍事、政治,文學、發明等領域,都有極大的成就,能力之強,古今罕見。
不論是史書《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造詣很深,早期為劉備制定了戰略性計劃,有《隆中對》為依據。
帶兵打仗方面,諸葛亮雖沒有在北伐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但面對國力強於蜀漢數倍的曹魏,打得對手不敢交戰,這也絕非是一般統帥能做到的。
許世友在參觀武侯祠的時候,評價諸葛亮不是一個好統帥,這讓身邊的人有些吃驚了。在眾人心中,諸葛亮猶如一個神人,打仗治國樣樣精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軍政全優。
當然,許世友說諸葛亮不是好統帥,自然有一定的依據,他看着眾人有些疑惑,便解釋道:
不知地形難為將,諸葛亮善於用計謀,卻不善於利用地形,像六齣祁山,勞而無功,就是不知道利用地形。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時期,的確六出祁山,進軍路線大體一致,且都採取了正面推進,穩紮穩打的策略,很少利用地形取得一場大戰的勝利,這點許世友將軍說的沒錯,看得出他對諸葛亮很了解。
與此同時,許世友還舉例說:魏國的鄧艾,陰平渡險,直插蜀國腹地,結果一戰就滅了蜀國,就是利用地形、敢出奇兵的效果,比諸葛亮大膽得多,高明得多。
根據史書來講,鄧艾偷渡陰平確實是造成蜀漢滅亡的主要因素,鄧艾本人在形勢所迫之下,選擇冒險,出其不意,利用蜀軍對險峻地形不設防的心理,完成了載入史冊的滅蜀之戰。
從大膽用兵,出其不意這方面考慮,鄧艾確實要優於諸葛亮。鄧艾有冒險精神,能夠在絕境求生,諸葛亮做事以穩定為主,很少會冒險用兵。
許世友也指出諸葛亮不會「出奇制勝」這一個缺點,並且拿了蜀將魏延舉例。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曾向他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就是利用效仿漢朝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舉。諸葛亮認為此舉過於冒險,沒有採納,由此,後世有人覺得諸葛亮在用兵方面過於謹慎了。
當然,每個人對諸葛亮的看法是不同的,許世友將軍是經歷過幾十年革命戰爭的高級將領,打了許多仗,在敵強我弱的時候會採取冒險、利用地形的方式取勝,恰好,諸葛亮在這方面是短處。
史書《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諸葛亮能力全面,但在軍事上的臨機應變,用兵策略,不是他最擅長的。
除了許世友,毛主席也評價過諸葛亮,兩人的觀點差不多,都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毛主席點評諸葛亮
毛主席博覽群書,對許多古代人物做過點評,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總體來講,毛主席非常欣賞諸葛亮。
如1957年夏天,毛主席在發表的文章中說:「劉備得了孔明,說是如魚得水, 確有其事,不僅小說上那麼寫,歷史上也那麼寫,也象魚跟水的關係一樣。」
毛主席這麼說,主要有兩層意思:
其一:利用魚和水的關係,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才能,他對劉備很重要。
其二:毛主席將諸葛亮比作群眾,將劉備比作領導者,告誡幹部們要走群眾路線。
當然,毛主席並沒有歷史對諸葛亮的正面評價而忽略了他的失誤,對此,他提出了新的見解。
毛主席在讀《權書·項籍論》一文時批註: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天下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的意思是荊州、益州兩地相隔甚遠,交通不便,蜀漢國力本就弱小,還要分兵駐守,失去了作戰的優勢。除此之外,毛主席認為諸葛亮早期三分天下的思想為後續蜀漢北伐失敗埋下伏筆。
眾所周知,革命戰爭時期,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除了指戰員的出色發揮外,與戰術也有很大的關係。
毛主席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在戰場上取得突破,然後擴大戰果,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戰勝強大的對手。
結語
評價諸葛亮,許世友的觀點與毛主席有類似之處,兩人都認為諸葛亮在軍事上有所失誤,只是考慮的角度不同。
許世友是將軍,他着重看到諸葛亮在實際指揮作戰時的表現,覺得他不會利用地形、出奇制勝,不是一個好統帥。
毛主席是我軍的統帥,他從戰略上分析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不足之處,覺得諸葛亮分兵之舉是兵家大忌,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從軍事統帥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做得還不夠優秀。
當然,在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他能夠在軍事、政治、發明等多領域有如此大的成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再加上諸葛亮那接近完美的人品道德,很難不被後世所推崇。
參考資料《三國志》《毛澤東點評歷史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