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0找份工作真不容易,商鞅這樣的人才,秦孝公居然面試了三輪

如果戰國是一部連續劇,那我們的男一號秦國,手中拿着的絕對是百看不厭的逆襲劇本。

從一開始的人見人欺,到後來的橫掃天下,這巨大的反轉讓我們本能地會問,秦國究竟遇到了什麼才實現這人生的逆襲?

按照通常的套路,悲催的主角想要逆風翻盤,必然要有奇遇。

要麼遇到快掛了的老前輩傳你畢生功力,比如虛竹

要麼找到失傳已久的武功秘籍,比如張無忌

要麼找到神兵利器,比如楊過。

總之,您得遇上點什麼才行。

那秦國遇上了什麼呢?

老秦的運氣比較好,他遇上了一位自帶武功秘籍的輔導老師。不僅教材質量過硬,還包教包會。

這位輔導老師就是將秦國從「窮矮矬」,硬生生打造成「高富帥」的商鞅

一、商鞅從魏國裸辭

商鞅姓姬,屬於公孫氏,因此原本叫做公孫鞅

不同於我們現在的理解,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一個範圍更大的概念,而氏則是不同子孫的分支。

從「」這個姓就可以看出,商鞅的出身來歷絕對不一般,那可是周天子一脈傳下來的。由於他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因此也可以叫做衛鞅

這裡要再重複一下會貫穿本系列文的一個規律---在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普及之前,能夠在史書上留下完整姓名和詳細記載的人物,基本上不會是草根出身,因為那時候獲取知識的成本非常高。時間點越往前,這個規律越明顯。

所以公孫鞅、衛鞅、商鞅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商鞅這個稱呼出現時間最晚,卻流傳最廣。為了保證人名不要換來換去,本文從一開始就統一採用「商鞅」這個稱呼。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鞅早年的時候,跟在魏國的相邦公叔痤身邊做中庶子,也就是文秘之類的工作。公叔痤很看好這個年輕人,可惜還沒來得及推薦提拔,就病重了。

公叔痤:我這才出場就病重了?

魏惠王前來探病,感慨道:您病得這麼重,將來國家社稷的事我託付給誰啊?

公叔痤推薦商鞅,說這個小夥子乃是萬中無一的奇才,將來可以接我的班。

《史記》中記載魏惠王的反應是「王嘿然」,就是不搭腔了。

其實也怪不得魏惠王這個反應,商鞅這時候才三十齣頭,之前也沒啥名氣。

現在公叔痤手一指說:大王,以後社稷之事就交給他吧。這事兒誰能信?

見魏惠王這個反應,公叔痤人老成精,立刻明白他不相信。趕緊又悄悄說:如果大王不用商鞅,就應該儘早除掉他,別讓他跑到其他國家去。

魏惠王一看好傢夥,老夥計你真是病糊塗了啊,一會兒要寡人舉國相托,一會兒又要寡人儘早除掉他,這聊天內容咋這麼刺激呢?

礙着面子,魏惠王表面答應下來,其實還是沒往心裏去。

等到魏惠王走了,公叔痤又顫巍巍把商鞅喊過來,將剛才的事情複述了一遍。完了還解釋:兄弟啊,我是先公後私,你可別怪我啊!魏王說不定一會兒就會派人過來對付你,你還是抓緊時間跑吧。

商鞅倒是很鎮定:魏王既然不聽你的話重用我,那當然也不會聽你的話除掉我,我才不跑。

魏惠王:看本王藐視的眼神~

這裡筆者有個觀點:我們看古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某個人物對某件事情做出非常肯定的判斷。例如「我料定某某必會如何如何」、「不出三月,事情必定會如何如何」這樣的判斷。尤其是到後面三國時期,這樣的例子就更多。

單看某一句話,你要麼覺得這個人料事如神,要麼覺得他在滿嘴跑火車。

筆者認為:所有的判斷,一定要有相應的信息來源作為數據支撐。如果沒有,那這個判斷一定是扯淡。

平時在生活中,聽到別人的某個結論,在心中多問一句,「他哪裡來的消息」,往往能避免很多被忽悠的情況。

而史書中記載的,大多是後來經過事實驗證的正面案例,所以才會讓我們覺得古人的判斷好准。

例如商鞅這個事,他憑什麼就給魏惠王下判斷呢?憑的是他在公叔痤身邊的這段工作經歷。

魏惠王高高在上,每天要處理很多大事,當然不會注意到商鞅這個年輕人。但對商鞅來說,作為相邦公叔痤的文秘,魏惠王就是他服務的直接對象。

所有的奏章,所有的彙報材料,是不是要由商鞅來負責?

那材料要想寫得好,是不是要弄清楚領導的喜好和關注的重點?

久而久之,魏惠王這個人是不是就被商鞅琢磨透了?

正是有了這個信息基礎,讓商鞅對魏惠王的性格比較了解,才能得出結論----魏王壓根就不會在意我

事實就如商鞅判斷的一樣,魏惠王從頭到尾就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心上。之後,伯樂公叔痤去世,在魏國得不到更好發展的商鞅打點行裝,準備去秦國投簡歷了。

商鞅:換地方上班嘍~

二、秦孝公面試商鞅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商鞅這次的求職意向非常明確,離開魏國之後,一路向西直奔秦國。

那為啥齊國楚國這些老牌強國都不考慮呢?因為商鞅看到心儀的職位招聘-----秦孝公的《求賢令》。

《求賢令》字數很多,具體內容就不多說了,關鍵的內容就一條: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翻譯成大白話意思就是:誠邀各國高級人才加盟,無論是誰,只要能讓我秦國變得強大,崗位待遇不是問題,還可以給股份!

這個誘惑對於商鞅這樣的精英實在是太大了,又有潛力、又肯給股份的初創公司可不好找。

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如何能最快速地了解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呢?

那當然最好是有朋友在這個公司里上班,約出來吃頓飯聊聊,就什麼都清楚了。如果還能幫忙內推,那就更好了。

商鞅也是這麼做的,他找到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幫忙引薦。景監這個人,很多人看名字誤以為他是個太監,其實不是。

景監姓羋,羋月的「羋」,而「景」是他的氏。

在楚國最強大的三個家族就是「昭」、「屈」、「景」三家。

這下就比較明確了,景監是有楚國背景的大家族子弟,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太監?

《史記》上沒有記載商鞅和景監的關係有多麼好,但以景監的身份地位,商鞅千里迢迢到了秦國之後能找到他,而他不怕責備,一次又一次地向秦孝公推薦商鞅來看,兩人大概率是鐵哥們。

老生常談,出門在外,多個朋友多條路~

景監:找工作的時候想起我來了,哼!

有景監幫忙內推,效果自然不一樣,秦孝公很重視,親自接見了商鞅。

在看完商鞅的簡歷之後,秦孝公問了一個面試官基本都會問的問題:

如果讓你負責這份工作,你具體會怎麼做呢?

商鞅一聽,表現的時刻到了,立即拿出PPT方案開始講。

這次商鞅講的是「帝道」,什麼是「帝道」呢?就是上古三皇五帝時候的方法,效仿堯、舜,用高尚的道德來治理國家,這樣就能夠實現國家大治。

秦孝公聽了是什麼反應呢?

《商君列傳》記載「孝公時時睡,弗聽」。

歷史證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給學生上課、給員工開會、還是給客戶介紹方案,當你發現別人打瞌睡或者都在低頭玩手機的時候,情商高一點,儘快結束這次對話吧。因為你講的內容,對方根本不感興趣。

秦孝公當然不感興趣,

堯舜那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誰知道當時是個什麼情況?

那一套東西拿到現在能用嗎?

能把河西之地那好幾萬魏武卒勸走嗎?

商鞅走了之後,秦孝公把景監拉過來狂噴一頓:看看你這帶過來的都是什麼人?這種人能重用嗎?

景監挨了罵也很委屈,回去找到商鞅抱怨:兄弟啊,咋回事啊?見到老闆你好好說啊,怎麼盡說些讓人聽不懂的話?

商鞅說別著急,老闆對我的方案不滿意,我把方案改一改,這樣你再幫我推薦一次。

「帝道」之論不被秦孝公接受

五天之後,景監又一次引薦了商鞅。

(吐槽一下,改個PPT要五天,擱現在商鞅連試用期都過不了)

這次商鞅的方案換了,講「王道」。

啥叫「王道」?就是學習周文王周武王的做法,對百姓施加仁愛,這樣百姓就會支持國君,國家就會強大起來。

秦孝公聽了嘴一撇,還是不滿意。

道理是沒錯,可這個方案需要多少年才能見效?河西的魏武卒已經懟到家門口了,指不定哪一天就打到櫟陽,哪有時間這麼按部就班地慢慢弄?

如同第一次的翻版,商鞅走了之後,秦孝公又把景監噴了一頓。

挨完罵,景監屁顛顛地又找商鞅抱怨。

商鞅說不急,我再改一版方案,你再幫我引薦一下。


看到這裡,發現其實「商鞅三見秦孝公」這個故事裏,最牛的人是景監啊!

他是怎麼做到在連續兩次被pass掉之後,第三次把人帶進老闆辦公室的?

商鞅第三次坐下來,又開始講PPT了。

他和秦孝公說:前兩次是我拿錯劇本了,其實我要講的是「霸道」。

何為「霸道」?就是效仿「春秋五霸」那樣,對內想盡辦法增強國力,對外誰不服就揍誰,把別人都揍趴下,你就是No.1。

商鞅的「霸道」說中秦孝公的心坎

這次秦孝公終於滿意了,秦國要的就是這種快速見效的方案。

他表示:我們可以好好談談細節了。

於是秦孝公再次召見商鞅,兩個人促膝長談,連續聊了好幾天。商鞅把他的詳細方案全部梭哈,讓秦孝公聽得如痴如醉。


有朋友會問,既然這樣,那商鞅一開始就拿出「霸道」的方案不就好啦?幹嘛要一趟一趟跑,講「帝道」、「王道」這些秦孝公不喜歡的東西?

其實找工作這種事,永遠都是雙向的。老闆在挑選員工,員工也在觀察老闆。

商鞅千里迢迢從魏國跑到秦國,是要做一番大事業的。他當然清楚手中的變法方案會引起多可怕的軒然大波,他必須要找一位好老闆來支持他。

到創業公司拿股份固然有吸引力,可前提是要能做大做強,萬一老闆不行生意賠了呢?

所以通過連續三次的面試,商鞅這才確定,秦孝公是對脾氣的人,喜歡做實事,不喜歡那些虛頭巴腦的。跟着這樣的老闆,才有發展前途。

三、商鞅舌戰群雄

到了這一步,秦孝公是決心也下了,方案也有了,項目負責人也找到了。

那馬上擼起袖子加油干吧?

秦孝公表示不急。

因為商鞅的方案,幾乎是將秦國之前所有的規矩全部擦掉重來,要得罪的人多了去了,到時候反對的聲音肯定小不了。

關鍵時刻,領導的水平高低就看出來了:秦孝公組織了一場辯論,讓各方都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

正方選手:商鞅

反方選手:甘龍杜摯等人

甘龍等人的說辭和電視里常見的保守派差不多,什麼現有的規矩不要輕易改變啦,什麼沒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就不要變法啦,等等這些。

商鞅主要說了這麼幾個觀點:

1) 做事情不要拖,猶猶豫豫就辦不成事,看準了就馬上擼起袖子干。(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2) 我這麼聰明的人寫出來的方案,你們這些笨蛋哪裡看得懂呢?(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3) 不要動不動就拿以前說事,以前的情況和現在不同,只要能對國家有利,以前的規矩都可以改!(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這一堆話說完,大家都驚了,這樣兼具才華和厚臉皮的人才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秦孝公倒是大喜,就喜歡你桀驁不馴的樣子。

當場拍板,任命商鞅為項目經理(左庶長),不爭論了,開始干!

秦孝公:啥都不說了,明天來上班

結語

秦孝公這一波操作,可謂站在了第五層。明明最渴望秦國變強的就是他,卻把商鞅拿出來和甘龍這些人打擂台,弄辯論。

你看,不是我不給你們說話的機會哦,是你們講道理講不過人家商鞅嘛~

當然這並不是說秦孝公有什麼壞心思,而是他作為秦國的一把手,必須要這麼做。

高明的領導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讓下屬的怨氣和不滿集中在自己身上。

變法這個事由商鞅牽頭,中間要是出什麼岔子,或者有什麼矛盾,秦孝公還能出面轉圜。

如果要是由秦孝公親自出面強行啟動變法,那秦國就真的沒有退路了。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至此,秦孝公終於等到了商鞅這位命中注定的「伊人」,接下來就是那一場改變秦國國運的「商鞅變法」。

那麼「商鞅變法」究竟神奇在何處,能夠讓積貧積弱的秦國在短短時間內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為戰國一流強國呢?

請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如果覺得不錯,那麼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