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愛新覺羅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焱,清朝第七位皇帝,後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乾隆十五子,生母孝義春皇后魏嘉氏。元朝二十五年(1796-1820在位),年號「嘉慶」。
永琰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六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皇帝秘密立為太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在永硯,但在位的前四年沒有實權,乾隆帝死後才掌權.面對乾隆後期危機重重的政局,永琰打出「先賢維新」的大旗,整頓內政,整頓紀律。他殺了權貴和珅,廢黜了和珅的親信。詔令要求言直言,拓寬言道,除惡改正,嘉獎乾隆朝言諫官吏。詔令停止捐獻,鄙棄鋪張浪費。要求地方幹部「深諳」民情民情,如實報告,不欺凌、粉飾、偷懶。然而,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的政治頹勢。嘉慶末年,腐敗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他的統治恰逢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白蓮教起義、天理起義、八旗民生、水路運輸等問題,鴉片也流入中國,清朝出現衰落。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永琰卒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61歲。寺名仁宗,謚「武光裕、孝公、勤勉、典民、英智瑞」。葬於清溪長陵。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歷史分類視頻推薦
-
3:01:59
-
2:11:01
-
2:28:45
-
22:59
-
2:26:07
-
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