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救重慶山火時,萬眾一心的場景,讓人想起老電影中的軍民魚水情

相信最近幾天,網友們都被「重慶山火」相關視頻刷屏了,這其中除了子弟兵,讓人感觸最深的就是自發而來的民間救助力量,他們中有年輕的摩托車志願者,瞞着父母來的女娃娃,回歸社會的退伍軍人。

那些沒有出現在山火第一線的山城民眾,同樣也不含糊。

有的免費加油,有的免費送物資,尤其是今天山火應急管理部公布,重慶火災各處明火已經全部撲滅,那些撤出火場的官兵們在下山途中,頻頻被民眾攔住,執意的往車上送西瓜,水,和吃食。

軍民兩邊都激情滿滿熱火朝天,讓我不由得想起70年代老電影《淮海戰役》中,堅守在陣地的連長因為子彈不多,連敵人逼近都不敢開槍,關鍵時候也是民兵團老老少少請命,冒着炮火扛着子彈匣子上陣地上跑。

而連長身邊的勤務員那激動的一嗓子:「連長,鄉親們來了」!

彷彿穿越了時光,將兩個時代同一血脈的中華兒女,用這種中國軍民特有的情感方式聯繫起來,讓人看了不由得心緒激動,因為在關鍵的時候,自發的團結才最可貴。

建國後的戰爭電影,軍民魚水情是不能或缺的一環,隨便列舉每個年代戰爭片,都能找到相關的橋段。

1961年的《延安游擊隊》是寫解放戰爭我黨撤離延安後,留守的游擊隊在山溝溝里收復延安,全民皆戰的故事。

這些游擊隊的後方物資,就靠當地的老百姓和游擊隊家屬支持。

比如楊大嫂帶着孩子來延安看爸爸,一刻也沒停着,組織鄉里的小姑娘小媳婦為游擊隊做了一堆布鞋。

即便這樣,後來進屋的老村長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希望楊大嫂遲走幾天,多為游擊隊準備一些物資,這一段只是整個電影中很小的環節,但是都不忘扣「軍民」這個主題,可見這點在中國戰爭片中很重要。

1978年的《豹子灣戰爭》沒有將精力放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上面,這也是當年大家對電影印象不深刻的原因之一。

這部電影講的是胡宗南封鎖延安,整編部隊為了保障後勤,屯兵自力更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就有「常勝英雄連」奉命回師保衛陝北根據地的橋段,紅一連進村的時候,兩邊擠滿了百姓,就和當下山城民眾送子弟兵下山是一個模式。

最特別的是隊伍旁邊還有一對小娃娃,也扛着棍子走在八路軍旁邊,這種特有的歡慶方式活躍了整個電影的喜慶氛圍。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連長丁勇是一個喜歡打硬仗的老兵,隊伍在豹子灣安營紮寨後,卻接到了和女同志們一起開荒的任務,丁勇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和村民女同志爭執了起來,算是戰爭片中一個有點「反骨」的連長。

不過這種反骨透着一種親昵,和女同志們直來直往,後來他看到受傷的團長都在帶傷學習紡織,深受感動,激發了英雄連得更大熱情,投入到大生產運動中,完成了開荒的任務。

可能正是因為電影將着力點放在了丁勇個體方面,讓喜歡看戰爭片場面的觀眾並不太樂意接受,所以它遠沒有《紅色娘子軍》《青松嶺》等同時代的戰爭片有名氣,但其中的「軍民」場景特別多,還沒有刻意「聖化」主角,也算是二線經典了。

除了六十、七十年代的老版戰爭片,現代軍旅題材的故事,也有很多軍民內容。

2002年的《驚濤駭浪》和「重慶山火」背景其實有一點類似,只不過災難由火變成了水。

那是98年的洪水爆發,也是那一年,我記住了「血肉長城」這4個字。

這部電影做了一些前情鋪墊,視角着重放在了張子明和兒子張成文兩代子弟兵身上。必須要說,飾演張子明的李幼斌一樣的威武,但是飾演張成文的潘粵明就實在太青澀了.

看他被爸爸訓的眼中含淚,卻依然強忍的模樣,莫名有點想護犢子的感覺。

洪水是在張成文提交退伍申請時發生的,強調一下2002年的片子,洪水的鏡頭已經拍攝得十分逼真,看着撲面而來的洪水將擋在路牙上的軍隊卡車掀翻,心中恐懼又心酸,因為這些鏡頭背後,都是事實。

在救助百姓的過程中,很多官兵犧牲,鏡頭中的孩子,和身邊的屍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部電影鏡頭中最多的就是子弟兵冒着大雨瘋狂護堤的過程,雖然這裡沒有硝煙,洪水比敵人更加殘酷,年輕的士兵一個接着一個犧牲,有富商之子,也有抱着沙包跳入水中用身體去堵住水口的年輕戰士。

當最後的勝利來臨時,鏡頭中到處是躺在地上熟睡的官兵,而這些鏡頭在當下的重慶山火中又重現了,可能沒有電影中的場景來的震撼,但是每一次災難面前,中國軍人還是做了同樣的選擇。

當下所謂的經濟時代,有不少網友平時很討厭主旋律影視作品,但事實上這類有真實原型做背景的戰爭片和軍旅電影,最容易斬獲我們的眼淚。

當年軍訓時看的就是《驚濤駭浪》,記得自己不是淚點低的人,但還是在操場上看得仰着脖子淚直流,對人民子弟兵還是有着內心的崇敬,如同《驚濤駭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幫助他們的軍人,舉着杯子敬酒,那杯子上明晃晃的印着「最可愛的人」!

這些可愛的老百姓,不值得你點個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