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正值隆冬,這天北京城里的天空灰濛濛的,走在街上的人們都加快了步伐,想早點回到家裡吃一頓熱乎乎的晚飯。
等到傍晚,天空中飄起了雪花,而後雪下得越來越大,很快就給北京套上了銀裝。
一戶人家窗戶透露出橙黃色的燈光,一家人正坐在餐桌旁望着窗外的大雪,感嘆着真是最冷的一年。
家裡的廣播按時響起,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聽着今天的新聞。
這時,廣播里突然播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於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78歲。」
聞言全家老小都愣住了,誰都不敢相信敬愛的周總理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大家的眼眶裡漸漸蓄滿了淚水,一時間北京城裡除了沉默就只剩下了悲凄的哭泣。
大家都自發地以各種方式關注着周總理的追悼會:街道上擺滿了菊花和花圈,上面寫滿了悼文和輓聯。
在出殯當天,更有十里長街揮淚送別周總理的動人畫面。
而在這位傑出的無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的追悼會上卻出現了一個日本老人,人們上前詢問他的身份,他自稱是周總理的弟弟。
周總理這個和日寇抗衡多年的英雄怎麼會有一個日本弟弟呢?大家都感到有些疑惑。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段歷史,看看這位日本老人究竟是誰。他和周總理、和中國之間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國殤之日中國舉國致哀,日本老人得知魂不守舍
1976年1月8日是中國的國殤之日。
78歲的周總理在這天走完了自己50多年的革命之路和26年的總理生涯。
他用一生完成了他少年時期許下的諾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他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為中華崛起而嘔心瀝血,他始終心繫國家,一刻都沒有放鬆。
全國人民得知總理去世的消息後都感到悲痛不已。
也是在這一天,79歲高齡的日本老人岡崎嘉平太剛剛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即將走入耄耋之年的他身兼數職,不僅是日本航空協會會長,還兼任日本貿易振興協會常任理事和中日經濟協會顧問。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的他和一生為中國奉獻的周總理一樣,也在為日本默默奉獻着自己的價值。
他看着夜色里寧靜的東京街頭,正想洗漱一番好好休息,這時,電話鈴卻響了起來。
接起電話,聽筒那邊傳來了熟悉的聲音,是他的媒體人朋友鈴木由森。
「這麼晚了有什麼事?」岡崎嘉平太問道。
鈴木由森的聲音有些哽咽:「今天上午九點,中國的周恩來總理因病於北京逝世了。」
岡崎嘉平太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頓了好一會兒,彷彿失去魂魄般問道:「你說的都是真的嗎?消息是從哪裡來的?」
鈴木由森告訴岡崎嘉平太,消息是中國官方發佈的,非常可靠,然後又小心翼翼地勸他節哀順變。
電話從岡崎嘉平太手裡滑落,他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在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後,他手指顫抖着給中國大使館打去了電話。電話接通,他指明要政務負責人接電話。
在得到負責人肯定的答覆後,岡崎嘉平太只覺得身邊的空氣都凝固了。
他聽不見周圍的聲音,也看不到周圍的事物,他在電話旁邊佇立了許久,這才回過神來。
隨後他控制不住情緒地一邊大哭一邊穿上外套準備向大使館奔去,岡崎嘉平太的夫人時子被這樣的動靜吵醒了。
她走出房門就看見正準備冒着嚴寒深夜外出的丈夫,問:「有什麼要緊的事嗎?」
「周恩來總理去世了,」岡崎嘉平太嗚咽着說:「我現在必須馬上去中國大使館一趟。」
時子見狀趕緊上去扶住丈夫,生怕他因為情緒激動而暈厥過去。
隨後她一邊安撫丈夫的情緒一邊勸告他,現在已經是深夜了,中國大使館已經關門了,如果他貿然過去,只會打擾到大使館的工作人員。
另外,他也需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後續才能有精力去參加周總理的悼念活動。
聽完夫人的話,岡崎嘉平太這才勉強平靜下來。
1月9日清晨,幾乎是一夜無眠的岡崎嘉平太天才剛亮就帶着夫人趕到了中國大使館門口,中國大使館已經為周總理搭建好了靈堂。
時子攙着岡崎嘉平太急步走了進去,看到周總理的遺像正掛在白菊中央,岡崎嘉平太再一次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淚。
「岡崎嘉平太先生,您是日本第一個來悼念周總理的人。我代表我的國家向您表示感謝。」
岡崎嘉平太回答:」這一生能和周恩來總理相識一場,是我莫大的幸福。」
「雖然我年長於他,但他的膽識和氣度讓我敬佩,在我心裏,他既是我的兄長,又是我的老師,他的離世讓我萬分痛心。」
為參加周總理追悼會,日本老人拖家帶口赴中國
周總理逝世前,曾交代過他的後事要一切從簡,不要興師動眾。
甚至因為擔心影響身為工人的侄兒工作,他特意交代夫人鄧穎超打電話給侄兒,讓他不必趕到北京奔喪。
同時總理還交代了,讓家人把他的骨灰撒進山河大海,他要生生世世和這片熱土長眠在一起。
但在周總理逝世當天,中央緊急召開了相關會議,商量如何操辦總理的後事。
最終,中央考慮到大家對周總理真切熱烈的情感,還是決定為周總理舉辦一場追悼會,以寄全國人民的哀思。
這場追悼會就定在總理出殯以後的1976年1月15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岡崎嘉平太得知此事後馬上帶著兒子岡崎彬坐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
此前岡崎彬一直都在擔心父親年事已高,恐怕不適合再坐飛機;又擔心父親情緒不好,勸父親不要再去傷心之地。
但岡崎嘉平太的態度卻非常堅決,岡崎彬見狀也只好順從父親的意思,同時在心裏也對這位中國的偉人泛起了深深的敬重和好奇。
岡崎嘉平太和兒子按時抵達了追悼會現場。
一走進會場,岡崎嘉平太就衝到了總理的遺照前情難自禁地嘆道:
「周恩來總理的去世是全世界人民的損失,因為一個世界級的偉人就此隕落了。」
周遭的人紛紛對這個從日本遠道而來的客人投來好奇的目光。
負責人員安排的同志上前詢問岡崎嘉平太的身份,岡崎嘉平太動情地回答:「我是周恩來總理的弟弟。」
在追悼會結束後,岡崎嘉平太還帶著兒子一同去了周總理的故鄉浙江淮安。
現在,浙江淮安立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着:「弟岡崎嘉平太,訪問兄長周恩來的故鄉,淚流不止。」
這其實就是當年岡崎嘉平太臨走前送給淮安政府的一幅表達他情感的親筆字。
現在這副象徵著中日友誼的珍貴書法作品仍被妥善地收藏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內。
行程結束後,在返回日本的飛機上,岡崎彬看着父親情緒逐漸平穩下來了,於是忍不住向父親問起那個一直讓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
「父親遇事一向從容鎮定,這位周恩來總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能讓父親為他如此失魂落魄?」
岡崎嘉平太沉默了一會兒,隨後和兒子講起了那段令他難忘的歲月。
岡崎嘉平太結緣中國
1897年,在日本平岡縣的一戶人家裡,大家歡天喜地地迎來了家裡的新成員。
這個名叫岡崎嘉平太的男孩既聰明又可愛,深得長輩們的喜愛。
而他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在全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一的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學。
岡崎嘉平太的志向明確得很早,他想在日後從事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畢業後,獲得了法學學士學位的他進入了銀行工作學習。
日本侵略者在淞滬會戰後就佔領了上海,蘇州河以北那些被日軍實際操控的地區被稱為「日租界」,日本在那裡成立了日本駐上海領事館。
1938年3月,經驗豐富的政治經濟學家岡崎嘉平太被派往中國,擔任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的參事,負責經濟方面的事務。
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七年,他也因此與中國深深結緣。
岡崎嘉平太雖然身為日本人,但溫潤儒雅的他卻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深惡痛絕。
他目睹了日軍在上海犯下的滔天罪行,因此對無辜的中國國民抱有深刻真摯的同情,盡自己所能幫助飽受戰亂之苦的上海人民。
在當時,岡崎嘉平太是日本人眼中的另類,因為被軍國主義洗腦的日本軍官都極端地認同社會達爾文主義。
他們藉著幫助中國發展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戰爭。
而岡崎嘉平太卻有着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他用悲天憫人的眼光看待中國人民的遭遇。
對於兩國因為日本單方面的挑釁而不能和平相處,他感到十分痛心,曾多次公開表明其反戰的態度。
岡崎嘉平太曾實名在上海報刊上發表自己的反戰文章。
並且多次實名給國際新聞社發送他拍攝到的日本侵華的照片,以期待這些珍貴的照片在來日成為重要的證據。
岡崎嘉平太的舉動很快就被日方政府所知,他被撤銷了領事館參事的職務,受到了日本政府及民眾的唾棄和謾罵。
還被日本政府定性為叛國分子,被日本民眾叫做賣國賊,甚至連岡崎嘉平太年邁的父母都收到了死亡威脅信。
事件發酵得越來越嚴重,很快,日方就對遠在上海的岡崎嘉平太下達了拘捕令。
聽聞此事,岡崎嘉平太慌忙帶着家人們趕往歐洲躲避風頭。
1945年,日本終於向中國投降,結束了漫長殘酷的戰爭,也是在這一年,岡崎嘉平太才得以放鬆,日本政府再次任用了能力出眾的他。
但回到日本後,岡崎嘉平太卻無奈地發現,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戰爭給日本國民留下的心理陰影還沒有散去。
政府和民間都還充斥着濃濃的軍國主義氣息,戰死軍人的家屬們把氣都撒在了中國人民身上,十分仇視中國。
岡崎嘉平太對飽受日本摧殘的中國懷有深深的愧疚,決心要改變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為中國做一些實際的好事。
周總理會見岡崎嘉平太
岡崎嘉平太深知,如果要讓日本政府轉變態度,改善中日關係,他就必須先做出一些有說服力的成績。
於是,岡崎嘉平太將自己在歐洲掙來的家產投入了日本市場,瞬間他就成為了日本有名的豪門,無數權貴主動向他示好。
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後,岡崎嘉平太組建了中日民間貿易交流團,致力於推動中日貿易發展。
1960年,日本迎來了新任首相池田勇人。
已經把中日民間貿易鏈做得有聲有色的岡崎嘉平太有了和政府對話的資本。
他向首相提出了由政府出面破冰,促成中日之間長期貿易的設想,池田勇人首相對此深以為然,立刻着手準備此事。
1962年9月,日本自由民主黨顧問松村謙三受首相之託前往中國與周總理會談,試圖促進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在談話期間,松村謙三就向周總理提及了岡崎嘉平太關於中日貿易的想法,周總理非常認可這一提議。
松村謙三眼見破冰有望,立刻乘勝追擊,和周總理約定在11月再派日本代表團來中國會談,周總理欣然應允。
1962年11月,由日本自由民主黨國會議員高崎達之助帶領的日本財經代表團如約抵達中國。
作為代表團副團長的岡崎嘉平太和團內其他重要成員一起受到了周總理的親自接見,這便是岡崎嘉平太第一次與周總理見面了。
日本人自己也知道,自從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犯,中國作為戰勝國和受害國,肯定對日本恨入骨髓。
所以,他們已經做好了被為難的準備。
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周恩來總理笑容和善地接見了他們。
並且還告訴他們,中國和日本在此前的兩千年中都十分友好,往來密切,中國會努力淡化仇恨,和日本攜手同進,共創未來。
聞言,日本來訪者都為周總理長遠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所折服,驚訝地面面相覷,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好。
接着,周總理笑着說,共創未來、強大亞洲不是為了重蹈覆轍,再去侵略他國,而是自衛、自強。
想到之前聽說過岡崎嘉平太的事迹,周總理轉頭看向他,詢問他的意見,岡崎嘉平太受寵若驚,連忙表示自己非常認可周總理的理念。
會面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岡崎嘉平太注意到,周總理的袖口上套着一節褪色的布套,他好奇地問周總理這是什麼款式。
總理笑着摘下袖套遞給他看,語氣平常地說道:「這叫袖套,我帶着它就不會把袖口弄髒弄破了。」
岡崎嘉平太感到非常詫異,他沒有想到泱泱大國的總理竟然如此克勤節儉,平易近人。
他感嘆周總理不忘初心,難怪中國人民把他稱作是人民的好總理。
這次會面把中日友好建交有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也讓岡崎嘉平太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總理身上強大的人格魅力。
後來,岡崎嘉平太又與總理會面24次,兩人就中日邦交問題,尤其是政治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志同道合的兩人越聊越投機,岡崎嘉平太早已把周總理當做了自己的良師益友,他曾對同僚感嘆:
「中國古代遵奉孔子為聖人,我覺得中國現代就應該遵奉周總理為聖人。」
「他甚至比之前的聖人更加偉大,如果我能終其一生學習到他的十分之一,那我就此生無憾了。」
1989年,一生致力於促進中日友好的岡崎嘉平太於東京逝世,終年92歲。
臨終前,他還記掛着和周總理的那段情誼。
他安慰着病床前淚流不止的妻子時子,交代時子在他死後,一定要將周總理贈與他的那張照片放進他的棺木。
時子聽後含淚點頭,岡崎嘉平太這才安下心來。
毫無疑問,岡崎嘉平太既是周總理的摯友,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兩位偉人的情誼令人感動,希望我們能學習到他們熱愛和平、熱愛友好的美好品質,把美麗的中國建設得越來越好。
-完-
作者 | 鍾漫琪
編輯 | 阿琰
編輯 | 不誤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