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給犧牲戰士致悼詞:「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

人固有一死,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毛主席在1944年9月8日為張思德同志開 追悼會上的講話。高度讚揚了張思德同志,為革命,為人民利益,大公無私,勇於奉獻的精神。並引用了西漢時期司馬遷的詩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奮鬥的足跡。為人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勇於奉獻,艱苦奮鬥的精神。從一個窮苦孩子到一個平凡戰士,經歷平凡人生,處處為別人着想的優良傳統,成為學習的楷模榜樣。

張思德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生產分隊,時任副班長。來到安塞縣生產農場,參加燃燒木炭工作。為了快速解決供暖問題,他精心研究燒出好木炭的技術,提高產量質量。帶領戰士們砍樹,建窯,燒窯,出窯等一系列工作。住在窯上,夜以繼日,出大力,流大汗,連續奮戰,三個月就運往相距70里地的延安8萬斤木碳。在1944年9月5日,天空下着雨,張思德帶領戰士挖建新窯。施工時窯頂突然坍塌,張思德見狀,急忙把戰友從窯裏面推出來,為了救戰友,張思德被坍塌的土方壓在下面,年僅29歲就光榮犧牲了。

毛主席知道後,命令把張思德同志的遺體從土裡弄出來,把身上洗凈,換上新衣服,用好棺材入殮。 9月8日上午,中央機關和中央警備團一千多人,在延安棗園溝口的操場,為張思德同志開追悼會。毛主席參加追悼會,在花圈上親筆寫下「向為人民利益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並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話,讚揚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

張思德生於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家庭窮困,生活艱苦,父親給地主幹活,流浪他鄉。重病的母親生下他時,家中無米可炊。拖着沉重的身體到鄰居家借點穀米,搗碎喂他,母親就給他起名叫谷娃子。谷娃子剛生下7個月時,重病的母親去世,跟着嬸娘一起生活,6歲就會拾柴割草,幫嬸娘幹家務。1933年紅四方面軍解放儀隴縣,他第一個參加少先隊併當隊長,為紅軍籌糧得到嘉獎,加入共青團員。跟隨紅軍轉戰南北,奮勇殺敵。在獨立團2營當通信員,瓦子窯戰鬥中立功,並參加列寧小學學習,畢業後被調到省軍區指揮部任交通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毛主席衛士。在反六路圍攻戰鬥中,兩次負傷,仍然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繳獲敵人兩挺機槍。

長征路上,和戰士們一起共同干共苦,團結一致,爬雪山,過草地。以頑強的精神兩次輾轉雪山草地,參加「嘗百草」任務。遍地野草,有的有毒,有的沒毒,有能吃的,有不能吃的。口感好的卻有毒,有的口感不好,卻沒有毒。為了能找到沒毒的草讓紅軍充饑,他嘗草時總是搶在前面,不怕中毒,找到能吃的草,就先告訴戰友。有一次,部隊來到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地,有一片野草,樣子有點像野蘿蔔。一個戰士發現後,跑過去吃,張思德急忙跑過去,一把把野蘿蔔奪在手中,放在自己口中慢慢品嘗。感覺到頭暈腦脹,他急忙讓戰士告訴部隊這草不能吃。這時他肚子疼,無力,昏迷多時才清醒過來。部隊來到陝北,因為糧食少,張思德總是吃半飽就放下碗去打水,把飯讓給年輕能幹,飯量大出力多的戰友吃。時間長了,戰士們都發現了他的高尚精神,對他更加尊重。有時他到河裡逮小魚,給戰士們烤小魚吃,自己卻捨不得吃,戰士們感到他們的班長對他們太好了,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在楊家嶺建造大禮堂時,發生危險,張思德就用肩膀扛着,讓路過的毛主席看到表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