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衛的兒子回國祭拜,看見父母跪像後,含淚說出9個字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汪精衛是我國近代最臭名昭著的大漢奸,他所創建的汪偽政權在抗日時期培養了八十餘萬偽軍,兵力幾乎達到了侵華日軍的一半。這些偽軍在日佔區為非作歹,殘害了無數革命人士和平民百姓。

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同樣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奸,汪精衛下定決心公開投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陳璧君的推波助瀾。

汪精衛和陳碧君

汪精衛夫婦的無恥行徑讓全國愛國之人怒不可遏,廣大民眾恨不得生啖其肉,死寢其皮。

為了聲討汪精衛夫婦叛國投敵的行為,重慶、南京等地都有民眾自發建立起抗戰無名烈士墓,並在墓前鑄造汪精衛夫婦的跪像,意在讓汪精衛夫婦跪在犧牲英烈的面前永遠懺悔。

自此設立汪精衛夫婦的跪像以來,前來祭拜抗戰無名烈士的全國民眾,總要對着遺臭萬年的兩人唾罵以此泄憤。

可就在2005年,一名70多歲的老人卻在他們的跪像前失聲痛哭。

這個老人正是汪精衛最小的兒子汪文悌,此次回國正是前來祭奠自己的父母。

汪文悌看着汪精衛夫婦的跪像淚流不止,最終沉重地說道:

「既然做錯了,就該受罰。」

面對父母犯下的罪行,汪文悌並沒有選擇替他們洗白,而是覺得理應受到這樣的懲罰。

與其父母格外不同,汪文悌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政治覺悟,除了愛國情懷之外,還與他所遭受到的牽連有關。

叛國投敵,殃及子孫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病死在了日本,他死前的唯一遺願就是可以回國安葬。

他的妻子陳璧君將他的屍體帶回國內,並想要為其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

可由於「賣國賊」的名號實在太響,即便是陳璧君花重金僱人,依然沒有幾個人願意前來參加葬禮。

這場鬧劇結束後,陳璧君厚顏無恥地將汪精衛安葬在南京梅花山上。

南京梅花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正是坐落於此。但是背叛祖國和革命的汪精衛,有何臉面與孫中山先生葬於一處!

陳璧君自知與汪精衛作惡多端,為了防止有人日後將汪精衛挖出來鞭屍,她用了足足五噸碎鋼,混合著混凝土,為汪精衛的墓室澆築了一個堅固厚重的「龜殼」。

可是國讎家恨又豈能如她所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身為大漢奸的陳璧君迅速落網。國民黨法院最終判處陳璧君無期徒刑,而汪精衛同樣沒能逃脫他應有的制裁。

在南京市民的請願與聲討下,國民政府決定扒除汪精衛在梅花山的墳墓。

國民政府總司令何應欽奉命運來一百多公斤的炸藥,這才將汪精衛的墳墓里的「龜殼」炸開。

隨後衛兵將汪精衛的屍體拉去火葬,骨灰隨意地拋灑在路邊的水坑裡。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最終在死後遭到了挫骨揚灰的報應。

他的妻子陳璧君也沒好到哪去,全國解放後,陳璧君被關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

她在一次次提審時大吵大鬧,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投敵叛國的罪惡行徑,最終在1959年病死在監獄中。

而陳璧君死的時候,她的子女並沒有陪在身邊,最終落得了孤獨病死的下場。

汪精衛和陳璧君一共有六個子女,除了剛出生不久就夭折的那個,其餘的五個孩子直到陳璧君病死都沒來看過她。

這是因為汪精衛夫婦的賣國行為不僅讓他們自身飽受唾棄,就連他們的子女也因此受到了各種影響。

汪文惺(左)

長子汪文嬰在汪精衛去世後,因怕受到懲處逃到了美國。在世期間從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更不敢回到祖國,就這樣隱姓埋名地度過了一生。

長女汪文惺沒有跟隨父母投降日本,而是一直從事着抗日活動,因此在抗戰勝利後並未受到牽連。但她卻在晚年移居到了美國,替父親汪精衛寫書洗白。

次女汪文彬十分凄慘,由於汪精衛的罪行,她被歹徒綁架受盡了折磨。被大哥汪文嬰解救後,隻身一人到印度尼西亞當起了修女,再沒有回國。

小女汪文恂在汪精衛夫婦身邊長大,一直替汪偽政府處理文稿工作,因此深深被投降思想所洗腦。在抗戰勝利後,執迷不悟的汪文恂逃離大陸,一直妄圖洗白父母的罪行。

最小的兒子汪文悌同樣在汪精衛夫婦身邊長大,在抗戰勝利時才17歲,因此並沒有成為汪精衛夫婦叛國的幫凶。但他還是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判處了一年半的有期徒刑

出獄之後,汪文悌正確認識到父母曾經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很少提起父母,從不為他們進行任何辯解。

可畢竟,父母和孩子之間有着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汪文悌時常想回到祖國祭拜汪精衛夫婦。

2005年,77歲的汪文悌終於決定來到南京祭拜父母。

汪精衛的墳墓被扒除後,國民政府曾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名為「觀梅軒」的小亭子。

汪文悌來到此處,卻看到了在20世紀90年代,為了讓汪精衛夫婦向孫中山先生及全國人民謝罪,南京民眾自發在這裡澆築的汪精衛夫婦的跪像。

他的心中百味雜陳:父母的養育之恩讓他沒齒難忘,但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犯下的罪行卻無時無刻不提醒着汪文悌,他的父母是可恥的漢奸走狗。

正是出於這樣的心理,加上自身這些年所受到的牽連,汪文悌說出了:「既然做錯了,就該受罰」這樣的話。

相較貪生怕死、拒不認罪的汪精衛夫婦,敢於直面歷史、承認父母犯下的罪行的汪文悌要比他們有骨氣得多。

而汪精衛在年輕時,曾經也是名滿天下的革命英雄,深受民眾的追崇。他是如何從有志青年淪為賣國求榮的漢奸呢?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出生於廣東三水,家境較為殷實。在他十三四歲時,他的父母相繼見背,導致他在壓抑的家庭環境下逐漸養成了懦弱自卑,猶豫不決的性格。

長大後他到日本留學,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追隨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同盟會的元老級人物。

為了表明自己革命的決心,他為自己取名汪精衛,有「精忠報國」之意。

汪精衛的文筆十分犀利尖銳,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進行「筆戰」時可平分秋色,因此深受孫中山賞識。

他犀利的文筆和外貌在當時讓無數少女為之傾心,陳璧君也是其中之一。

為了追求汪精衛,陳璧君加入了同盟會,跟隨着汪精衛參加革命活動。

此時同盟會已經發動了八次起義,但都被血腥鎮壓。梁啟超便在《新民叢報》上諷刺同盟會領袖們自己躲在安全的國外,卻唆使那麼多年輕革命者在國內冒死革命。

這一言論深深刺激到了年輕氣盛的汪精衛,這也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他決定鋌而走險,親自刺殺大清朝攝政王載灃,以此重振革命派的士氣。

陳璧君被其精神所打動,又擔憂心上人的人身安全,也加入到了刺殺行列中。

1910年4月2日晚,汪精衛與陳璧君及同伴將炸藥埋在了載灃第二天上朝的必經之路,不料卻被一個車夫發現並報案,汪精衛等人的刺殺計劃因此徹底失敗。

次日,汪精衛等人就被逮捕了,陳璧君僥倖成功逃走。

此時的汪精衛大有為革命獻身的心理,入獄後還寫下了著名的絕命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倘若汪精衛真的因此而獻身革命,他勢必會青史留名,成為人民尊敬的革命先驅。

可清廷顧及到汪精衛等人在革命黨中的名氣,擔心殺掉他們會引起更激烈的革命運動,於是就將汪精衛等人長期監禁。

在長期監禁生活中,汪精衛的意志被逐漸蠶食,為他日後的倒戈埋下了伏筆。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汪精衛被革命派中手握大權的袁世凱所營救出獄。

袁世凱

出獄後的汪精衛由於他先前的刺殺行為,收穫了當時輿論的極大讚譽,地位飛升。

這是他在過去從未想過的,他逐漸迷失在了鮮花與掌聲中,變成追逐權名之徒。

汪精衛與袁世凱結為至交,暗中幫助袁世凱取代孫中山的領袖地位。

而與他一同進行刺殺任務的陳璧君,也在此時向他表明了心意,兩人就此結為了夫婦。

陳璧君十分強勢,而汪精衛生性軟弱,在婚後往往大事由陳璧君做主,汪精衛多會遵從她的意願。

此時汪精衛雖貪圖名利,但依然沒有過多地展露出他的野心,隨着孫中山先生的逝世,汪精衛的獠牙逐漸展露了出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由於當時汪精衛有着極高的名望,廣州國民政府推舉汪精衛為國民政府主席。

而此時的蔣介石才剛剛嶄露頭角,地位遠低於汪精衛,便拿出金蘭譜想與汪精衛結拜,並洋洋洒洒地寫了一封讚美汪精衛的信。

汪精衛對蔣介石的恭維十分受用,在回信中稱呼他為「介弟」,可陳璧君卻十分討厭蔣介石。

因此,怕老婆的汪精衛只得將回信撕了重寫,但即便如此,兩個野心勃勃的人還是組成了「聯盟」。

1927年,北伐戰爭國共合作下取得了勝利,而蔣介石卻悍然發動了「四·一二」政變,與蔣介石同流合污的汪精衛也在7月15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

兩人聯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犯下了種種罪行。

此時的汪精衛雖然在資歷和名氣上都遠超蔣介石,但蔣介石靠着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大肆培養了雄厚的個人勢力。

因此,擔任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靠着手握軍權的優勢,輕鬆擊敗了汪精衛,一躍成為了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者。

心高氣傲的汪精衛怎肯屈居蔣介石之下,在妻子陳璧君的挑唆之下,汪精衛聯合軍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共同反蔣。

但汪精衛在政治能力上和蔣介石的差距太大,空有名望而不懂得培養自己的勢力。加上反蔣聯盟看似聲勢浩大,實則軍閥各懷鬼胎並不團結,最終以失敗告終。

1931年9月8日,日軍侵佔中國東三省九一八事變後,迫於國內外的輿論壓力,汪蔣兩人重新聯合。但汪精衛由於之前與蔣介石政斗失敗,因此在各種方面都低蔣介石一頭。

蔣介石取代了汪精衛的領袖地位,宋美齡自然也取代了陳璧君的第一夫人地位,這讓陳璧君十分嫉恨。

喪心病狂的她為了爭權,竟然想到了與日本人合作以此打壓蔣氏的愚蠢做法,也最終將無辜的民眾推向火坑。

投敵叛國,遭遇刺殺

抗戰初期,汪精衛此時雖然不滿蔣介石取代了他的地位,經常背地裡散步消極抗戰的言論,但對日本仍採取「軍事上抵抗,外交上交涉」的政策。

然而陳璧君卻鐵了心的要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往上爬,即便他們屠戮的都是中國同胞。

在陳璧君大肆拉攏國民黨人、私下勾結日本人談判的行為下,汪精衛的軍事抵抗政策開始動搖。

1932年,汪精衛抵抗日軍進攻上海失敗,而蔣介石此時正忙着對共產黨人進行「圍剿」,這讓汪精衛產生了消極抗日的傾向,並最終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

全國各地抗戰的頻頻失利讓軟弱的汪精衛覺得日本不可戰勝,又加上陳璧君不斷挑唆,致使他竟產生了親日情緒。

面對侵略者不採取奮起抵抗,而是企圖用搖尾乞憐的方式求得苟且偷生,實為大謬!

由於蔣,汪政府的消極抗戰、媚外親日行為,導致東北華北地區相繼淪陷,這激起了愛國人士的憤恨。民間義士孫鳳鳴為了救國救民,決心對蔣介石展開刺殺行動。

刺殺計劃安排在1935年11月1日。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召開了四屆六中全會,此時身為行政院長的汪精衛負責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結束後,台下的記者紛紛湊上前來為其拍照,擠着往前尋找最好的拍照角度。

蔣介石見各派系錯綜複雜,又心煩於合照秩序混亂,臨時決定不參加拍照,提前離開了。

偽裝成記者的孫鳳鳴遍尋蔣介石無果,抬眼便看見了正中間的汪精衛。找不到蔣介石,殺了這個賣國賊也是賺的。

於是,趁汪精衛等人轉身離去之際,孫鳳鳴從口袋中掏出左輪手槍追了上去。

「嚴懲賣國賊!」

孫鳳鳴一邊高喊,一邊對準汪精衛的背影扣動了扳機。

第一槍就命中了汪精衛的「後心」位置,隨後孫鳳鳴又連開兩槍,打中了汪精衛的胳膊和臉頰。

義士孫鳳鳴隨後被趕來的保鏢射中胸口昏迷,現場亂作一團。中槍的汪精衛癱倒在地,對死亡十分恐懼的他竟害怕地哭了起來。還是在陳璧君呵斥之下,才強撐着對蔣介石等人說了幾句像樣的「遺言」。

遺憾的是,由於孫鳳鳴採用的子彈彈頭威力較小,並沒有對汪精衛造成致命傷害。

汪精衛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成功取出了兩枚子彈,但命中「後心」的那一發子彈嵌入了他的脊椎無法取出。

這顆子彈雖然沒有讓汪精衛一命嗚呼,但也讓他日夜飽受疼痛折磨。可汪精衛並沒有因為這次刺殺而迷途知返,他的親日思想愈發嚴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戰爭初期,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頻頻失利,重要城市相繼淪陷。整個中國一時間陷入了迷茫悲觀的氣氛中。

許多立場不堅定的人萌生了亡國論以及與日和談的想法。而汪精衛更是在對英國記者談話中公然表示:

「如日本提出議和條件,不妨礙中國國家之生存,吾人可接受之。」

汪精衛的投降言論引起國內一片嘩然,就連英國大使對汪精衛的發言都「甚為驚異」。

身為國民黨副總裁,辛亥革命的元老級人物,在國難當頭之際說出這種話語。無疑將自己怯懦軟弱,對侵略者搖尾乞憐的奴才模樣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汪精衛還厚顏無恥地將這稱之為「曲線救國」。

1938年11月12日,汪精衛派代表與日方在上海簽訂了《日華協議記錄》。這一賣國條約承認了滿洲國的合法性,日本獲得了在中國內自由交易、優先開發資源的權利,嚴重損害國家獨立自主的權益。

事後,汪精衛潛逃到越南,並在1938年12月29日向蔣介石發出一封震驚國內外的電報,也就是著名的《艷電》。

汪精衛將日寇侵佔我國領土的行徑美化為「租借」,為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塗脂抹粉。這是汪精衛撕破偽裝,徹底淪為漢奸的象徵。

然而妥協苟安永遠不能換來和平,只能讓侵略者得寸進尺。汪精衛的投降言論並沒有動搖中華民族抗日的決心,遭到了國共兩黨的一致抵制。

此時日本侵略者雖然佔據了我國的半壁江山,但在國共兩黨及全國人民的奮起反抗下陷入了持久作戰。

而資源不足、人力不足的日本在持久戰之中是必定失敗的。

日軍同樣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於是便用權利和金錢作為誘餌,拉攏如汪精衛這樣的漢奸為其助戰。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日軍的支持下,在南京成立了汪偽政府。

汪精衛通過媒體大肆宣傳賣國思想,對日佔區的青少年進行奴化思想教育,培養了大批偽軍阻撓抗日革命力量。

這些偽軍雖然戰鬥力低下,但在抗日戰爭期間達到了八十餘萬人的規模,實在令人痛心!

他還拉攏那些被俘或不受重視的國軍將領,利用他們的恐懼和慾望,誘騙他們倒戈成為漢奸走狗。

而日軍對重慶展開的「政略轟炸」和「疲勞轟炸」,同樣是汪精衛所提出的。

「政略轟炸」就是對政治,經濟,產業中樞機關進行轟炸,「疲勞轟炸」就是趁居民入睡的傍晚至午夜時間展開空襲。

重慶大轟炸至少造成了1萬以上的平民死亡,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著名轟炸慘案。

於是,自汪精衛公開投敵叛國以後,包括國民黨軍統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汪精衛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行動。

雖然這些刺殺行動均以失敗告終,但好在汪精衛很快就迎來了他的報應。

1943年,先前留在汪精衛體內那顆彈頭上的鉛毒隨着時間慢慢滲入了他的脊椎骨髓中,最終誘發了脊髓病變

這讓汪精衛生不如死,不得不做手術將彈頭取出,而他也因為這場手術險些癱瘓。

此時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日本身陷中國戰場泥潭,在太平洋戰場也頻頻失利。

日本戰敗已成為時間問題,這讓附庸於日軍的汪精衛十分提心弔膽,為了保命趕忙逃往了日本苟延殘喘。

自從將彈頭取出後,汪精衛的身體就誘發了一系列感染,身體越來也虛弱。為了能延續自己的生命,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接受了手術治療,

但這場手術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1944年11月,大漢奸汪精衛死在了異國他鄉,走完了他高開低走、不甚光彩的一生。

汪精衛死後,陳璧君依照他的遺囑,回到了國內將其安葬。

陳璧君此人的人品極差,在汪精衛活着的時候經常打罵他的手下,引起了汪偽政府中許多人的不滿。

汪精衛死後,陳璧君迅速失去了她的地位,被汪偽政府的二號漢奸陳公博等人所排擠。

汪偽政府的人本就是一群只為名利的無恥之徒,連自己的祖國都可以背叛,又怎麼可能指望他們念及舊情呢?

在汪偽政府待不下去的陳璧君只得灰溜溜地逃到了廣州。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內嚴懲漢奸叛徒的呼聲中,陳璧君被軍統迅速逮捕,在1945年12月以「漢奸罪」的罪名將其關押。

面對審判,陳璧君恬不知恥地聲稱汪精衛與她是為了救國救民,忍辱負重在敵人身邊為百姓求福祉,不但無罪還有功勞。

但律法會做出正確的抉擇,最終陳璧君被依法判處無期徒刑,在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關押。

1949年4月,我軍解放蘇州後,將陳璧君解押到上海提籃橋監獄。她始終不願承認犯下的罪行,於1959年6月17日病死在了監獄之中。

汪精衛夫婦的賣國行為對抗日戰爭的勝利產生了很大的阻礙,殘害無數革命志士,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他們自私自利的行為也讓自己的子女備受牽連,始終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無法抬頭做人。這也給我們以警示:

做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能為了一己私慾去損害國家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堅定,背叛祖國和人民,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對於汪精衛夫妻賣國求榮的行為及小兒子拜祭時說的話,各位讀者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