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過多次群雄割據的混亂時期,其中有兩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一個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另一個就是東周年間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兩個朝代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兼并、大動蕩時期,皇室力量微弱,失去了對中原的控制,各地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群雄爭霸。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分別指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在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秦國滅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不同於三國時期,戰國前後持續250多年,比存在時間不到一百多年的三國時期要長的多。在此期間,七國的實力是在不斷變化的,他們一直都在試圖通過變法來使自己的國家變強。隨着戰爭和社會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有着非常鮮明的由弱到強、或是由強到弱的變化,所以對於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需要分階段來看。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算很強大,魏國的綜合國力才是七國中最強的。"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不但繼承了晉國的衣缽,而且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先實現變法的國家。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在位50年期間,他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間繼續推行改革,東征西討,使魏國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魏國在法律上秉承晉國的法制傳統,有着一套由李悝主持制定、魏文侯帶頭遵守的法律系統,給魏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魏文侯

在經濟上,魏國重用李悝興修水利,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大大提高了魏國國土資源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同時魏國還鼓勵百姓從商,加大貿易往來,使國庫得到了充實。在軍事上,魏國任用吳起等人,採用武卒制訓練精銳步兵,史稱"魏武卒",是當時職業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為精銳彪悍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達到6、7萬人。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為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開拓了大片的疆土,其中更是有過"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的關輝戰績。可以說,在戰國初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遠超於其他六國。

李悝

到了戰國中期,魏國漸漸衰敗,齊國在經過齊威王和齊宣王的勵精圖治下,到了公元前286年左右,進入全盛時期,取代魏國成為戰國中期的霸主。從國土面積上看,齊國領地在戰國初期不是很大,只有15萬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後來經過戰爭,國土面積得到了大幅擴張,人口和地域資源得到了補充。

齊威王

齊國當時的工商業十分發達,可以說是七國中最富庶的了,人口也一度達到400萬。齊威王在任期間,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任用田忌、孫臏為將。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分別和魏國打了兩仗,尤其是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齊國直接把魏國打得由盛轉衰。

馬陵之戰

公元前314,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趁機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五十餘日攻佔燕國,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國攻攻楚,大敗楚國。公元前298年,齊聯合韓、魏攻秦,攻入秦國賴以為生的天險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稱臣。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達到巔峰。但是齊國強盛的背後充滿的隱患,就在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的時候,齊湣王甚至想要吞併周朝,成為天子,諸侯大驚,甚至恐懼到去向秦國求救,從而導致了後來的五國攻齊。上將軍樂毅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直打到齊國首都臨淄,後來雖然收復失地,成功復國,但也元氣大傷,基本無力再爭霸中原。

齊湣王

就在魏國、齊國先後由盛轉衰的這段時間裏,秦國先是在公元前356年,由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編製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得本來地廣人稀的秦國逐漸得到發展。公元前350年,商鞅再次進行深化改革,拜託舊貴族勢力的干擾,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秦國繼續實行商鞅變法的國策,逐漸做大。

商鞅

就在公元前341年前後,魏國數次大敗於齊國之際,秦國趁機攻打魏國,終於在公元前330年收復先前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在這期間,秦國可以說是悶聲發大財,經過秦孝公往後三代君王的努力,終於在不斷的合縱連橫中做大到能夠與齊國、楚國對峙的程度,並處於上風,雖然之後曾一度被山東各國聯合群毆,但是秦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已經逐漸體現出來。

伊闕之戰,秦軍一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魏從此甘心臣服。

鄢郢之戰,秦軍順流而下,八百年的楚軍一戰沒落。

長平之戰,趙國數十萬軍隊被秦國一舉殲滅。

秦國在戰國後期壓倒性的優勢,是實至名歸的。

自從齊國衰落之後,一直處在北邊角落的趙國逐漸嶄露頭角,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逐漸強盛起來,並且在廉頗、趙奢、藺相如等文臣武將的幫助之下,成為了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正面交鋒的國家。趙國當時一直是處於"帶甲數十萬"的行列,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自從"三家分晉"之後,趙國一直發展比較穩定,雖然比不上齊國那麼富庶,但也有着三百多萬的人口,然而趙國崛起比較晚,在前近一百年都一直處在內部矛盾斗陣之中。

趙國的真正崛起是在公元前307年間,當時趙國大力推行軍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騎射",公元前305年後才開始大舉用兵,這個時候已經接近戰國後期,這時的燕趙齊楚等國中,只有趙國能與秦國抗衡。然而,經過公元前260年前後的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雖然在山東諸國中仍然是最強的國家,但是長平之戰後,戰國七雄已經沒有能夠與秦國抗衡的了。

其實在戰國後期的時候,還是有一個國家有潛力與秦國一戰的,就是楚國。楚國地處中原地區的最南端,國土面積非常大,一度達到150萬平方公里,人口在巔峰時期曾經達到800萬,屬於"帶甲百萬"的行列,自春秋以來就是個大國。

從戰國早期開始楚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就一直處在第二、三位,雖然楚國和後期的秦國相比,不論是從軍隊的數量、士氣或是武器裝備都與秦軍相差很多,但是就國土面積來看,還是要比中原各國強不少,如果傾盡全國之力,滿打滿算可以徵得五、六十萬的兵力。在秦國滅楚的第一次大戰中,秦國出兵大約20萬,楚國出兵大約25萬,而後秦國大將王翦傾國之軍60萬再伐楚國,楚軍還能臨時增援30萬人,雖然這些人中真正有戰鬥力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但是這也足以說明楚國在人口、軍隊的數量上與其他五國相比的絕對優勢。由此可見,楚國當時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到這裡,戰國七雄已經說到了五個,還剩下韓國和燕國兩個。韓國在歷史上的巔峰時期、公元前355年申不害變法時期,韓國的軍事實力依舊不強,頂多也就十幾、二十萬人,雖然蘇秦在出使六國時曾經說過:韓國帶甲數十萬,天下強弓勁弩盡出於韓。就算韓國軍隊素質和戰鬥力還算不錯,但是數量太少了,當時整個韓國的人口也就不到250萬,再加上地理位置差,前後左右都被魏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擴張的空間。因此,可以說戰國時期任何時候韓國的綜合國力都是墊底的,在六國中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滅的。

至於燕國,算是韓國的難兄難弟,國土面積就比韓國大了一點,雖然一直號稱自己有數十萬軍隊,但是仍舊是個軟柿子。當然燕國不像韓國,一點崛起的機會都沒有,在公元前284年的五國伐齊之戰中,燕國的上將軍樂毅就曾一度幾乎將齊國滅國,但由於燕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樂毅被撤,燕軍被齊國軍隊一舉擊敗,齊國趁勢收復了所有失地,燕國也就失去了唯一一次壯大的機會

最終嬴政滅六國,建立了秦朝,雖然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的實力不是一直領先於各國的,但是憑藉著商鞅變法和秦國的多位國君的勵精圖治,為後來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