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領導人竄訪台灣,可不是一次兩次了,1960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在其任期的最後一年,為了刷存在感,就曾經到中國台灣省竄訪了一趟。
說起艾森豪威爾,那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曾經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五星上將。朝鮮戰爭結束前的1952年,接替杜魯門成為美國第34任、戰後第二任總統,並且於1956年連任美國總統,在美國和世界上都有着非凡的影響力。
朝鮮戰爭是在艾森豪威爾手裡結束的,這是美國人對外戰爭中唯一的一場沒有勝利的戰爭,這讓艾森豪威爾心裏非常憋屈。他在美國總統的任上,曾經和麥克阿瑟一樣,威脅要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可以說,艾森豪威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華總統,在其兩個總統任期里,一直推行敵視和遏制新中國的政策,自然也就極力維護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分裂狀態,並因此觸發了兩次台海危機,其中一次危機觸發了大陸解放沿海島嶼的戰鬥,主要有大小金門九三炮戰,攻佔一江山島,解放大陳島、小陳島等,另外一次就是著名的1958年823金門炮戰。
由艾森豪威爾製造的第一次台海危機,促使大陸下定決心收復了大陸沿海的絕大部分島嶼,而第二次台海危機,則是大陸利用金門島,牽着台灣鼻子、阻止美國圖謀「兩個中國」的一次炮戰。
特別是823炮戰,讓中國徹底摸清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牌,那就是盡一切可能避免與中國直接開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在朝鮮戰場上被我們打怕了,不想也不敢再觸中國的霉頭。
1958年8月23日,對蔣軍不斷炮擊福建沿海的行為忍無可忍的解放軍部隊,向佔據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和駛往金門的運輸艦船進行警告性的炮擊,一天之內就向金門傾瀉了3萬發炮彈,斃國民黨軍金門防衛部3名中將副司令及以下官兵600多人,擊傷運輸艦1艘,還打死了兩個在金門島上的美軍顧問。
這次炮擊,解放軍採取的是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策略,不給美軍軍事介入提供借口。
此後金門炮擊改為單日打、雙日不打,就算是這樣,截至1958年底,金門炮擊一共擊沉擊傷國民黨軍隊各型艦艇23艘,擊落擊傷軍用飛機34架,斃傷中將以下官兵7000餘人。
尤其好笑的是,在解放軍炮擊期間,一開始氣勢洶洶趕到台灣海峽為將軍打氣助威的美軍第六和第七艦隊的軍艦,一聽到解放軍隆隆的炮聲,嚇得立馬抱頭鼠竄,一個比一個跑得快。
美軍的所作所為,讓一直始美國為最大依靠的老將氣得直跳腳,也徹底明白,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人是靠不住的紙老虎。
事實證明,823金門炮戰確實讓美國人在圖謀「兩個中國」問題上吃了個癟。
時間到了1960年,艾森豪威爾的總統任期也到了最後一年。為了填補其政治上的空白,他開始策劃亞洲之行,主要目的地是日本和中國的台灣省。
但讓艾森豪威爾沒有想到的是,他亞洲之行的第一站日本,就遭遇了滑鐵盧。
1960年6月,新版日美安保條約生效,這讓日本反戰力量大為憤怒。在得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即將訪問日本的時候,日本人民的憤怒情緒終於爆發了。6月11日,近600萬日本人走上街頭抗議新版日美安保條約,光美國駐日本大使館附近,就被近20萬日本抗議群眾包圍,以至於為艾森豪威爾日本之行打前站的美駐日大使哈格蒂乘坐地坐防彈轎車也被示威群眾包圍,其本人不得不狼狽不堪地從後門溜進了大使館。
見日本這邊情況不妙,本來預定在6月19日訪問日本的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無限期推遲訪問日本。
但艾森豪威爾根本不甘心,想我堂堂美國總統,搞得我現在連日本都去不了,顏面何在?
日本去不了,可以去其他地方轉轉找回一點面子嘛。
艾森豪威爾腦筋一轉,就把目光對準了菲律賓、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去菲律賓也好,去韓國也罷,和咱們關係不大,但艾森豪威爾要去台灣竄訪,那就不一樣了,這是分裂中國的行為,是對中國人民赤裸裸的挑釁。
但艾森豪威爾的菲律賓之行而已不平靜,在馬尼拉,艾森豪威爾的車隊遭到了抗議人群的襲擊,石頭、雞蛋都是當地人民送給他的最好禮物。
匆匆忙忙結束了馬尼拉之行,艾森豪威爾決定於6月17日到19日,竄訪中國的台灣省。
針對艾森豪威爾的台灣之行,有了1958年823金門炮戰經驗,中國在如何對待艾森豪威爾竄訪台灣一事上,同樣也祭出了炮擊台灣海峽這個利器,而且還是打7萬發炮彈,分別在艾森豪威爾竄訪台灣的17日和離開台灣的19日這兩天進行炮擊。
用當時國家領導人的話說就是:「好得很嘛,艾森豪威爾是貴客,我們不僅要迎接,還要歡送咧,我老家湖南就有燃鞭迎客的習俗嘛,我看福建前線,在艾森豪威爾到和走的時候,打7萬發炮彈,也算盡地主之誼嘛。」
不知道艾森豪威爾當時是不是特別激動,看看還是俺厲害吧,迎來送往的都是大炮彈,可比菲律賓的石塊瓦塊強太多了。
不過,這次炮擊和823炮擊還不一樣,823炮擊是直接打擊大小金門島上的軍事設施,而這次劃定的炮擊區域則是金門兩島的海灘,和無人居住的山地,也就是說純粹的炮擊,金門島上的人大可放心,該幹嘛幹嘛,別去炮擊區域就行。
當然,這次我們的新聞稿上第一次使用了「勿謂言之不預也」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
為了這次炮擊,解放軍準備了35個炮兵營,和400多門重炮,就等艾森豪威爾過來了。
根據我方監視系統獲取的情報,艾森豪威爾搭乘的軍艦即將進入台灣海峽。艾森豪威爾也做好了登陸台灣的準備,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解放軍的數萬發咆哮而至的炮彈。
1960年6月17日20點05分,這是預定的炮擊金門的時間。隨着一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剎那間,數百門大炮齊聲怒吼,30分鐘左右的時間裏,就有數萬發炮彈帶着憤怒的火焰,呼嘯着朝預定區域而去。
急促的炮聲把正在聖保羅號巡洋艦上優哉游哉的艾森豪威爾嚇得一個激靈,急忙命令軍艦全速躲避,生怕跑得慢了被那顆不長眼的炮彈招呼到了,那就不好玩了。
其實,艾森豪威爾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此時聖保羅號巡洋艦的位置是在台灣島東側的火燒島也就是綠島海域,我們根本打不到他,也沒有想打他,只是嚇唬嚇唬,看看美國人還是不是紙老虎了。
果然,大炮一響,美國人還真是紙老虎。
這下子好了,本來想利用軍艦向中國人民展示武力、秀一秀肌肉的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匆匆忙忙上岸,形象很是狼狽。
艾森豪威爾登陸台灣以後,老蔣組織了有50萬人規模的歡迎隊伍,才把艾森豪威爾從炮擊的驚懼中回過神了,這麼多人歡迎俺,嗯,還是不錯的。
但艾森豪威爾高興的還是早了點,他在台灣期間,試圖販賣其「兩個中國」的圖謀,但並沒有得逞。
1960年6月19日,在台灣折騰了兩天的艾森豪威爾就要走了,因為他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感覺到再留在台灣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這次,解放軍同樣給他準備了歡送大禮,還是數萬發不長眼睛的炮彈。
當天上午8點,解放軍炮兵再次對金門島的海灘進行了炮擊,這次,艾森豪威爾長了記性,他知道了,中國人民不是好欺負的。
艾森豪威爾竄訪台灣期間解放軍的兩次炮擊,究竟發射了多少炮彈,大陸和台灣方面的說法不一。我軍的資料說一共打了7萬多發,而台灣方面則統計說打了14萬發,這裏面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但無論是7萬發還是14萬發,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對美國人說了他們聽得懂的話,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