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讓關羽守華容道放過曹操?2大謀略,表明諸葛亮太狡猾

諸葛亮

曹操赤壁之戰後大敗,諸葛亮算定曹操必定從華容道逃竄,便派關羽去守。曹操見兩邊深山高壑,剛嘲笑完諸葛亮缺少智謀,倘若在這裡伏下一隊兵馬,就算逃脫性命,也會傷人無數。話音剛落,就見一隊兵馬出來,正是關羽。關羽道:"等候丞相多時。"曹操死裡逃生,已經接連撞見諸葛亮埋伏的兩隊兵馬,不由膽戰心驚。這時候程昱道:"我知道關羽這個人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別人有患難時,必定會出手救助,仁義播於天下,丞相過去與關羽有恩,不如您親自向他說情,一定能夠逃脫此難!"曹操聽從程昱建議,親自與關羽溝通,關羽果然受到感動,放曹操過了華容道。別的兵馬都收繳很多曹操的兵器,獨獨關羽一無所獲。在聽說關羽解釋自己私放曹操的原因後,諸葛亮要把關羽斬首,幸虧劉備勸說,才放過關羽一馬。

華容道

《三國演義》對關羽放曹操過華容道的描寫很到位:"雲長思起五關斬將放他之恩,如何不動心?於是把馬頭勒回,與眾軍曰:'四散擺開。'""雲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嘆一聲,並皆放之。"《三國演義》里這種"情感描述"很少,讀來讓人感動,對關羽的"大情大義"肅然起敬。但在這裡有一個疑問,以諸葛亮的智慧,他不是不知道關羽仁義的性格,也不是不知道關羽曾與曹操有恩義,為何還要他去把守華容道?

關羽

原因有二。

第一:達到對關羽的掌控和駕馭

諸葛亮城府很深。除了劉備能與他唱紅白臉外,關羽和張飛在智力上絕對不是他的對手。但倘若他們用蠻力,也是諸葛亮所忌憚的。尤其是關羽,大義凜然,以"道義"為最高行事準則,天下沒有什麼人他能看在眼裡,即便是同為結拜兄弟的劉備,也經常受到關羽的責備,就更不用說作為"儒士"的諸葛亮了。因此,如何駕馭關羽,能夠指揮得動他,是諸葛亮面臨的一個難題。他知道關羽與曹操有恩情,所以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去守華容道,放曹操一馬,關羽違背軍令狀按理要殺頭,但在劉備說情之下,諸葛亮放過關羽,這樣就讓關羽覺得虧欠諸葛亮莫大情分,你想,關羽被諸葛亮拿住了小辮子,以後能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嗎?

關羽大仁大義

第二:諸葛亮很明白,曹操的命不該絕,魏國無法攻破,只有鼎足三分對劉備才是最有利的

人都有惻隱之心。劉備曾有機會殺死曹操,但都被他放過。這是關羽經常埋怨劉備之處:"倘若過去聽我的話,何苦現在面臨這種情況?"但諸葛亮很明白:魏蜀吳三方的命運是相互依存的,曹操雖然經歷赤壁之戰的大敗,根基沒有毀滅,未來三家勢利誰能"一統華夏"還未可定,諸葛亮尤其明白劉備這一方的力量,與曹操孫權相比實在太弱。如果不給曹操留一線生機,必定會遭到曹操這一方的致命打擊,孫權不可能一再出手相助,到時候劉備就更加危險了。

關羽光明磊落

魯迅評價《三國演義》時,認為羅貫中描寫人物有失敗之處,比如為了顯示劉備忠厚,把他描寫的很虛偽;為了顯示諸葛亮智慧,把他描寫得像妖怪;唯有對關羽描寫地很"正常",給人大義凜然的感覺。諸葛亮與關羽相比運用智謀太深,因此魯迅先生給他一個評價是:"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