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看過《封神榜》等系列小說和電視劇的朋友應該對商紂王、妲己、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間的恩怨多少有些了解,其實在這四個人之外,還有一個的出場不是很多,但是卻很令人難忘,他就是伯邑考。

伯邑考是誰呢?他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嫡長子,這個嫡長子比較悲劇,當時商紂王和妲己盯上了姬昌,將姬昌囚禁了起來,伯邑考知道後就去救父,結果被商紂王給弄成了肉羹,並且逼着姬昌吃了,至此,伯邑考就領盒飯了,然後姬昌和次子姬發成為推翻商朝統治的領袖。寫到這裡,就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即姬昌的嫡長子為什麼叫伯邑考,而不是和嫡次子姬發一樣有個姬姓名字呢?這是小說演義的加工還是歷史上就是如此呢?

實際上,在歷史上,姬昌的嫡長子的確叫做伯邑考。伯邑考的生平記載很少,在《史記》中不過一筆帶過,在別的史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遠遠不能和周文王的其他九子做對比。這個嫡長子的存在感似乎格外的低,我們也只能從他的名字猜測一二。

伯邑考這個名字比較特別,它的特別之處並不在於沒有「姬」,而在於和他的弟弟們的區別。史載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史記·管蔡世家》有說明:「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

所以我們看,這十個兒子的名字似乎都沒有加上姬,我們熟知的周武王姬發也只是被叫做武王發,從這十個人的名字中能得出一些結論,比如武王發和周公旦,實際上都是採用的都是「謚號外加名」樣式,而包括管叔鮮、蔡叔度一直到冉季載都是採用的「封地加上兄弟排行次序再加上名」樣式,比如管叔鮮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封邦建國的時候,他被封在管地建立了管國,因此被稱為管叔鮮,實際上他的名字按現在來說應該是姬鮮。

而在這十兄弟中,似乎只有老大伯邑考的名字是和其他的不一樣的,按照兄弟排名,伯邑考的名字中是應該有一個「伯」字,但這個「伯」字似乎放在中間比較合適,為什麼卻放在了最開始?而這個「邑」又是什麼什麼意思,是否指的是一個官職,又或者是一個特殊的身份?

不過「邑」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城市、國都,比如采邑、食邑的說法等。我們很難用套用當時的姓氏法則來解說伯邑考這個名字,甚至伯邑考是不是應該叫姬考也很難說。

先秦時期的姓氏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姓氏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現在姓氏就是一個詞,即名字,擋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離的,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為一談,最開始姓很少,姬姓就是一個很古老的姓,後來隨着人數的增加,以及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氏開始出現,並逐漸增加,一個姓之下有很多的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用以別婚姻,氏用以別貴賤。

女子稱姓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歷史上有很多美女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姜」字,比如文姜、宣姜、庄姜、宣姜等等,這些大多來自姜姓齊國。而氏就比較複雜了,謚號、封地、官職、居住地、國名、先人的字、兄弟排序、職業等等都可以成為氏,先秦時期,男子的名字其實就是「氏加上名」,當然,秦漢開始,姓和氏合二為一,一步步演化為現在的姓氏。

在周文王的十個兒子中,伯邑考的九個弟弟的名字都能套用姓氏法則,但是伯邑考這個名字,我們卻很難確定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確定的是,伯邑考並沒有封地,他去世的比較早,比周文王去世的還早,所以並沒有看到商朝滅亡,更沒有等到周朝建立。

同樣是在《史記·管蔡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這就有意思了,周文王當初選擇的太子是次子而不是嫡長子,雖然商朝末期,嫡長子繼承製就已經出現,但是周文王似乎並沒有實行,或者伯邑考真的能力平平,不及武王發和周公旦賢能,所以不能成為當時周國的繼承人。而且伯邑考死得很早,周文王白髮人送黑髮人,自然這樣的伯邑考自然不可能在周朝建立之後有封地,畢竟人都死了,更甚至,伯邑考似乎也沒有後人。

《史記》中並沒有記載伯邑考為什麼早死,但唐朝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卻引了晉朝皇甫謐《帝王世紀》中的一段話,說的是當時伯邑考在商王朝做質子,為帝辛駕車,後來帝辛在扣押姬昌期間,將伯邑考煮了,賜給姬昌吃。至於這是不是真正的歷史,就很難說了,這裡姑且一體,大家姑且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