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做了成吉思汗做不到的事「征服中原」

天天通曉全球事 日日遍讀世界書

關注《王際凱》獲取更多資訊

發表於 2022 年 7 月 5 日• 13 分鐘閱讀

忽必烈率領蒙古人打敗中原,實現了他祖父的雄心壯志,統治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259 年,第四位蒙古大汗蒙哥去世,他的兄弟忽必烈從未懷疑過誰是他的合法繼承人。

雖然蒙哥一直在將蒙古人統治到西邊的敘利亞,但事實證明,忽必烈是一位出色的將軍,征服了現在中原西南部和現代越南的大片地區。

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勇氣,但還有其他人試圖統治。


忽必烈傳來消息,他的另一個兄弟阿里不哥也想稱帝。

忽必烈,當時 45 歲,匆忙趕往他在上都的住所(後來在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名詩《忽必烈》中被譽為世外桃源),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

忽必烈知道,無論誰接替蒙哥,都需要強大的外交和軍事技能,才能將一塊從中原北部延伸到波斯到俄羅斯的巨大土地拼湊在一起。

為了應對來自阿里不哥的威脅,他選擇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式,這將賦予他不可動搖的合法性。

在諮詢了他的顧問之後,忽必烈決定通過鑄造易經來鞏固他的主張,這是一種與儒家道家都有聯繫的中國古代占卜系統。

莊嚴的儀式表明,如果忽必烈堅持正確的道路,他將取得崇高的成功。

忽必烈選擇中國傳統而不是蒙古傳統的決定有力地提醒人們,這將成為一個終生的困境。
忽必烈被他的祖父,可怕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未實現夢想所驅使,他希望在蒙古統治下統一整個中國。

忽必烈知道征服中原是一回事,但統治又是另一回事。

這需要一個微妙的平衡,既要吸引新的臣民,又要保持對蒙古人的忠誠。

易經儀式及其精心設計的虔誠與政治的融合帶來了回報,忽必烈以忽必烈的身份掌權,四年後擊敗了阿里不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從太平洋延伸到黑海


養可汗

1206 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的部落,並將他們好戰的目光投向了遠離家鄉的地方。

當成吉思汗於 1227 年輕時,他們幾乎征服了中原北方的金朝和中亞的大片地區。

汗的意思是「統治者」,經常被寫成可汗或大汗。

成吉思汗後,他的兒子窩闊台成為第二任可汗,他的兒子居於克成為第三任可汗。

1251年,王位傳給了成吉思汗之子托雷之子蒙哥。

忽必烈出生於 1215 年。

他們的母親是索爾加尼,是東方基督教教派的成員。

作為托雷的妻子,她以高超的技巧策划了朝代政治,確保了蒙哥在 1251 年成功成為第四位可汗。

她在塑造忽必烈方面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索爾加尼確保忽必烈被傳授蒙古傳統。

她鼓勵包容其他信仰,包括伊斯蘭教,並聘請中國導師讓忽必烈學習當地的傳統和佛教和道教的基礎。

這種多元文化教育後來幫助他理解了容忍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和信仰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戰士,忽必烈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1251 年蒙哥成為可汗時,忽必烈參與了他兄弟的領土擴張,這一進程由久經考驗的蒙古極端殘暴方法推動。


值得信賴的顧問

與其他文化相比,忽必烈時代的蒙古婦女在她們的社會中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他們享有更多的權利,包括擁有和繼承財產的能力。

歷史學家將他們的地位歸因於蒙古人的游牧起源。

當戰士騎馬離開時,婦女組織並管理營地。

從平民到貴族,女性被鼓勵並被期望成為有能力的管理者。

忽必烈的母親索爾加尼撫養她的兒子重視教育和其他文化的教訓。

忽必烈的妻子夏碧也不例外。

一位聰明、獨立、思想開放的女性,她的特質與忽必烈作為領導者的優先事項相得益彰,兩人成為了權力夫婦。

夏碧駕馭中原和蒙古文化的能力幫助她的丈夫也做到了這一點。


緊張與勝利

在他於 1260 年宣布為可汗之後,忽必烈必須果斷地處理阿里不哥的王位要求,然後才能重返競選活動。

內部緊張的局勢正在成為與外部敵人一樣大的威脅。

儘管可汗的頭銜具有莊嚴和權力,忽必烈的加入標誌着蒙古土地分裂為子汗國的開始。

伏爾加河上的金帳汗國,中亞的察合台汗國伊朗伊爾汗國,以及忽必烈親自統治的中原領土。

1264年阿里不哥戰敗後,忽必烈三年後在中原南方重新開始對宋朝的軍事行動。

南宋統治者人口約 5000 萬的領土,發展了一種創新文化,早在印刷技術傳入歐洲之前,就進行了活字印刷的第一次實驗。

繁榮的經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其中一些城市的人口達到了超過 100 萬的峰值。

對忽必烈來說,宋國的土地似乎已經成熟,可以佔領了。

宋朝已經抵抗蒙古侵略多年。

他們擁有熟練的軍事指揮官、火藥和精良的軍事硬件,包括攻城車

當忽必烈重新開始敵對行動時,很明顯,最後的比賽迫在眉睫。

戰爭漫長而艱苦。

知道忽必烈的優勢在於蒙古騎兵對空地的快速攻擊,宋朝利用他的弱點撤退到了堅固的陣地。

漫長而曠日持久的圍攻展開了。

忽必烈開始了一場沿海進攻運動,以切斷宋朝的補給路線。

對於根植於草原文化的指揮官來說,這是一種冒險的策略。

到 1273 年,蒙古人的毅力導致了襄陽城的陷落。

南宋富庶的國度,逐漸在政治上分崩離析。

1279 年,南宋終於落入忽必烈之手,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統一了。


新的開端

隨着忽必烈佔領了越來越多的宋朝的地方,他宣布他的統治是中國的一個新王朝。

1271年忽必烈自立為元帝,意為「大元」。

依靠他的教育和他目前的顧問,忽必烈知道擁抱中原文化更為重要。

他採用中原服飾和習俗,採用中原的治理和管理方法,並組建了一支當地顧問團隊來幫助他管理國家。

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劉炳忠。

忽必烈在位初期,可汗將蒙古都城從喀喇崑崙遷往上都,期待忽必烈統治的中原味越來越濃。

為政府和企業而建,其奢華的設施在遇到忽必烈時給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世外桃源,忽必烈汗……」

都在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 1816 年著名的詩歌《忽必烈汗》中被稱為於 1274 年成為忽必烈的避暑都城。

深色的磚牆依然屹立,但馬可波羅描述的擁有大理石和鍍金房間的宏偉宮殿已經不復存在。

元朝於 1368 年滅亡後,這座城市徘徊不前,但很可能在 1430 年被廢棄。

今天,該遺址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為了將帝國更多地集中在中原領土上,首都向東南轉移到大都(今天的北京)。

馬可波羅因在忽必烈宮廷服役而聞名,這一事件表明可汗對外國習俗的開放態度。

無論是以顯著的軍事失敗為標誌,例如:他在 1274 年和 1281 年企圖入侵日本, 還是以征服越南和緬甸等成功為標誌,忽必烈後來的統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非蒙古軍事人員和外國顧問。

儘管如此,元朝的等級制度還是僵化的,蒙古人居於首位,其次是中亞人,然後是中原人。

儘管忽必烈依賴一些中原人作為親密顧問,但中原貴族對他們如何被排除,在元朝政府的高層職位之外以及元朝廢除公務員考試,實質上切斷了最聰明的就業和社會提升的機會感到不滿中原社會中最好的。

與此同時,蒙古人對忽必烈帝國權力結構日益以中原為中心的性質感到不滿。


元社會階梯

忽必烈在 1294 年去世時已經選擇了他的孫子鐵木爾作為他的繼承人,享年 79 歲。

他說,他的遺體、現在已經丟失的位置,應該與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的遺體一起安葬在東北部的一座山上。

蒙古。

儘管在中原生活了這麼多年,忽必烈的心始終屬於蒙古草原。

征服中原,建立元朝,將是他最大的成就。

然而,如果不採用中原的習俗,他就不可能這樣做,從而疏遠了視中原人為劣等的蒙古貴族。

蒙古精英與其臣民,尤其是中原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動搖蒙古統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忽必烈死後會留下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帝國,但他會在他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倖存下來。


更多資訊,敬請關注

《王際凱》版權所有©2022年。未經許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轉載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