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出遊中病逝,胡亥改詔篡位,誅殺蒙氏兄弟,秦帝國崩塌

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帝國皇帝嬴政李斯的陪同下出遊,嬴政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是最喜歡小兒子胡亥,本次出遊嬴政犯了最致命的錯誤,允許胡亥一起參加出遊。

出遊的皇家團隊一路上經過丹陽(安徽省當塗縣西北),抵達錢塘(安徽省杭州市),前往浙江堤岸,觀賞了波濤洶湧的錢塘大潮,然後一直西行,登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市南)祭祀禹帝。然後在返回咸陽的途中,走到平原津(山東省平原縣南古黃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卧床不起。此時,嬴政覺得自己可能要死在路上,連咸陽都回不去了。急忙吩咐宮門守衛宦官(中車府令)趙高,下令給在上郡(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鎮)的長子扶蘇:「立即前往咸陽,跟喪車會合,然後安葬。」聖旨都已經寫好,存在趙高那裡,只是還沒有派使節發出。



到了七月二十日,皇家團隊來到沙丘宮平台(河北省平鄉縣),嬴政病逝。李斯考慮到皇帝死在外面,恐怕皇子們在首都或者其他地方發動政變,決定秘不發喪。把嬴政的屍體放到寢車裡,對外稱皇帝卧病而已,車隊仍然繼續向咸陽進發。

此時,在秦帝國政治舞台上蒙氏家族絕對是整個大秦帝國的中堅力量。蒙氏家族三代都在為秦帝國一統天下而奉獻,從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到蒙恬蒙毅兄弟三代都是秦帝國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嬴政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蒙恬率領大軍在外作戰,蒙毅則在中央政府,參與決策,兄弟二人都是忠心耿耿。在朝里,就算宰相都不敢輕易冒犯他們。就是這樣一個大家族,居然敗在了一個宦官身上。什麼原因呢?由於趙高聰明伶俐,又懂監獄行政和法律,嬴政就任命他當宮門守衛宦官(中車府令),還讓小兒子胡亥向趙高學習法律。趙高何等聰明,用不了多久就把小主子伺候的親信有加。但是趙高經常犯錯誤,嬴政讓蒙毅審判,蒙毅判決死刑。嬴政念及趙高反應靈敏,就特別下令赦免,官復原職。就這樣,趙高開始對蒙氏兄弟有了怨恨,一心想着尋找機會報仇。

趙高一直想要報復蒙氏兄弟,眼下機會來了,嬴政死了,胡亥親信於自己。所以,他向胡亥建議:假傳聖旨,以嬴政的名義,下令誅殺哥哥扶蘇,宣布胡亥當太子。胡亥立刻接受了趙高的建議。趙高說:「這是一件大事,必須讓宰相也參與進來。」於是胡亥和趙高一起來找李斯,趙高對李斯說:「皇上頒發給扶蘇的詔書跟玉璽,都在胡亥手中。現在,決定誰是合法繼承人在於你我一句話,你看怎麼辦?」李斯大吃一驚,面如死灰地說:「我們當大臣的不應該討論這個問題。」趙高說:「我問你:你的才能、謀略、功勛、人緣、以及扶蘇對你的信任,這五點,哪一點比得上蒙恬?」李斯說:「沒有一點可以比得上。」趙高說:「那就對了,一旦扶蘇當上皇帝,宰相肯定是蒙恬啊,到時候你李斯會是什麼下場?」李斯點頭默認。

於是,在李斯、趙高、胡亥三人黨的陰謀下,用已經死亡的嬴政名義,頒發詔書,並派出使節宣告立胡亥為太子。再譴責扶蘇沒能力開疆擴土,抱怨不允許他回到咸陽當太子。同時也譴責蒙恬:不知道矯正扶蘇的過失,還參與不軌行為。就這樣,下令二人自殺,把軍權移交給副統帥王離。接到聖旨後,扶蘇眼淚奪眶而出,自殺身亡。蒙恬堅信嬴政不會下這樣的命令,準備查證事實,但胡亥的使節把蒙恬交給軍法處,囚禁到陽周(陝西省子長市)。


胡亥知道扶蘇已經死了,如釋重負,準備把蒙恬放了。正在此時,蒙毅代表嬴政出去祭祀山川神靈求福,完成使命後回來。趙高想起舊仇,警告胡亥說:「當初先帝想把你立為太子,只有蒙毅反對。現在不如把他殺了,以除後患。」於是逮捕蒙毅,囚禁代郡(河北省蔚縣)。後來,胡亥決定處決蒙氏兄弟。蒙恬臨刑時說:「我們蒙家,自祖父至今,為秦帝國立功三世,而今我率三十萬大軍在外,身體雖然在監獄,但仍然有力量發動反抗。然而,我寧願死,也要堅持大義,不敢辜負祖先的教導,也顯示不忘先帝的大恩。」然後吞毒自盡。


筆者說:蒙氏兄弟之死,是秦帝國政權巨變中第一次血淋淋的人頭落地。在扶蘇和蒙氏集團的悲劇命運中,唯獨蒙毅沒有接受『賜死』的詔書而拒絕自殺。蒙毅,是被公然殺害的。在秦帝國後期,以王翦王賁父子為軸心的王氏集團和以蒙恬蒙毅兄弟為軸心的蒙氏集團,是公認的帝國兩大功勛家族。而今,蒙氏兄弟一齊賜死,在整個秦政府中遺留下的後患之深是難以想像的,直接的影響就是秦國軍心極大地潰散,導致秦國軍紀軍風迅速瓦解。蒙氏兄弟死後,胡亥趙高更是殺戮成風,國家重臣和王族後裔幾乎死於非命。


導致李斯、趙高、胡亥三人黨改詔篡位成功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嬴政本次出遊本不應該帶上胡亥,如果沒有胡亥參加本次出遊,那麼三人黨的陰謀從根源就毀滅了。二是原本蒙毅也是本次皇家團隊出遊的成員之一,但是因為最後的大巡狩中離開了皇帝(嬴政發病時期,派蒙毅去祭祀神靈求福,古時候人們患病後,有去神山祈福的習慣),假如蒙毅不離開皇帝,就肯定不會發生李、趙、胡三人密謀惡可能,因為蒙毅是總領皇帝書房政務大臣,是皇帝秘密公文的直接掌權者,又是擁戴扶蘇的重臣,絕不會滯留皇帝的詔書而不發。三是扶蘇自己就沒有判斷能力,見到賜死詔書不分青紅皂白就尋死,不聽蒙恬大將軍的勸說,如果扶蘇聽了蒙恬的意見,先查證事實,然後在決定下一步怎麼辦?結果肯定不一樣,大秦帝國也不至於這麼快就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