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兩位戰神,不僅同名同姓,還在同一年被同一個人所殺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曾出現過戰神級別的牛人。

他們憑藉超強的軍事才能以及過人的戰爭膽識,成功帶領軍隊贏得戰爭並幫助自己的君王奪取天下。

然而「飛鳥盡,鳥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在政治方面沒有同樣出色的嗅覺,絕大部分將軍最終都很有可能因為功高蓋主而被君王所殺害。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我國歷史上就有兩位戰神,不僅同名同姓,並且還在同一年被同一個人所殺害,令人匪夷所思。

而這兩人便是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以及韓襄王的庶出孫子韓王信

而之所以會說兩人同名同姓,主要原因就在於相關資料顯示,韓王信同樣名為韓信,只是為了區別所以被稱為韓王信。

接下來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關於這兩個人的各種機緣巧合。

韓信

了解韓信的人一定都聽說過這樣一句歇後語: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意思就是說韓信帶領軍隊打仗,士兵越多越好。

或許很多人覺得,難道不是每一位將軍帶兵打仗的時候都覺得多多益善?

其實主要原因就在於士兵太多的話,將領也管理不過來。

以十萬軍隊為例,這十萬人的具體作戰人員,輜重補給配備,馬匹準備、士兵的實際戰鬥能力等等,試問有多少將軍能夠真正掌握完全?

而韓信卻能夠做到將手下每一位將領都管理好,藉此讓士兵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實際戰鬥力,這便是他被後人奉為兵仙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與孫臏龐涓等人不同,史書中並未記載韓信師從何人,他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解決戰爭,幫助漢王開創一個全新的帝國。

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韓信雖然投奔了項羽的軍隊,但最終依舊輾轉到劉邦手下。

蕭何的存在,更是讓韓信最終成為統領漢王所有軍隊的大將軍。

從此以後,韓信兵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全殲楚軍,讓霸王項羽不得不自刎於烏江

就戰績上來看,韓信在中國歷史名將之中名列前茅絕對毋庸置疑。

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朝建立以後,面對功勞如此之大的韓信,劉邦唯一的感受便是畏懼。

倘若韓信願意,對自己的統治絕對是極大的威脅。最終藉助蕭何策劃,一代戰神被誘騙到長樂宮中處死,而他的家族也因連坐被全部誅殺。

韓王信

相較於韓信而言,韓王信雖然沒有像韓信一樣出名,但他的戰績同樣不容小覷。

史書記載,為了忽悠韓王信能夠為自己效力,劉邦承諾自己統一天下以後,便韓王之位賜予韓王信。身為韓襄王的庶出孫子,韓王信自然十分高興。

儘管在成事以後,劉邦的確兌現了當初自己許下的承諾。可是在遠征匈奴期間,劉邦遭遇匈奴的圍攻。

劉邦對此極為不滿,並懷疑此次軍事行動的失敗,完全是因為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於是暗中謀劃對策準備除掉韓王信。

可誰也不知道韓王信究竟從何得知的消息,竟然先一步與匈奴聯合。

從此刻開始,即便韓王信曾經和匈奴沒有任何關係,現如今也正式走到了漢朝的對立面,開始和漢朝軍隊不斷交戰。

只不過面對聲勢浩大且經過多年戰爭鍛煉的漢軍,韓王信的軍隊顯然不是對手。

更重要的是,雖然名義上和匈奴聯合,可實際戰鬥的過程之中,匈奴並沒有給予任何幫助,反而希望韓王信與漢朝相互內耗。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王信最終在公元前196年與漢朝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漢軍殺害。

而此時也正好是韓信被誘騙到長樂宮中被殺害的時間,正是這一巧合讓世人感慨,兩個同名同姓(韓信)的人,竟然在同一時間(公元前196年)里被同一人(劉邦)殺害,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當然,對於這兩人的巧合,很多人至今仍然保持懷疑的態度,不過就韓信與韓王信的故事,其實都分別記載到了《史記·淮陰侯列傳》以及《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之中。

因此,兩人的人生經歷雖然巧合,但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而韓王信在史料中記錄為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韓信為泗水郡淮陰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一說淮陰區),同樣證明這並非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