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判死刑的人大部分都是秋後問斬,這是有講究的

古代判死刑的人大部分都是秋後問斬一是為了順應天道,另一個是避免產生冤假錯案,同時在秋後問斬能起到最大的震懾效應。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在看到有犯人被處決時,除了那些十惡不赦的罪犯會被斬立決外,主審官對待普通的犯人都會加上一句秋後問斬,這樣的慣例使得有些犯人能夠僥倖多活一段時間,如果能趕上大赦天下,很可能有些犯人就避免了死刑,這種制度最早起源於漢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設計,是有一定的根據的,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其中的講究:

一、順應天道

​​​在古代人們都是比較迷信的,相信天人感應,殺人也是一件有違天道的事情,人們認為秋天萬物蕭瑟,正是生命終結之時,所以在這個季節殺人不會受到天譴。而且秋天在五行之中對應着金,適合動用刀戈,所以選擇秋天來行刑。

二、避免冤案

在古代由於科技水平不發達,很多案件缺乏證據,判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審判官的經驗,在這之中很可能有冤假錯案,而且古代殺人需要上報皇帝複核,由於古代交通不太便利,這個過程也需要很長的時間,選擇秋後問斬就給了那些冤假錯案翻案的機會,這也是一種仁政的提現。

三、震懾作用

選擇秋後問斬還有一個原因是跟人們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在秋後是一年中最為清閑的時間,人們有時間來觀看行刑,在這個時間對犯人用刑能夠起到最大的震懾作用,畢竟如果沒人觀看用刑,古代的通信也不發達,僅僅依靠人們口口相傳,震懾作用就會大大折扣。

你知道為什麼古代判死刑的人大部分都是秋後問斬嗎?有什麼講究?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