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為何第一個滅掉的是韓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了統一六國的戰爭。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消滅了韓國、十九年(前 228 年)滅趙、二十二年(前 225 年)滅魏、二十四年(前 223 年)滅楚、二十五年(前 222 年)滅燕、二十六年(前 221 年)滅齊。終於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帝國,秦王嬴政也稱為「始皇帝」。秦國的建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但是在這其中有着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後順序。我們知道,秦始皇率先征討的並不是趙國,也不是齊國,更不是楚國,而是韓國。這究竟是為何呢?

秦始皇像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這跟秦國制定的戰略有關。

在當時來說,韓國原本就是三晉之地中最弱的一方,到了韓恆惠王的時候,韓國國力就更不用說了,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在此時,韓國就已經臣服於秦國了。在秦始皇剛即位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最後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其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國家了。

在公元前238年的時候,秦始皇剷除了呂不韋和嫪毐集團,開始親政,並在此時開始布置統一六國的戰爭。丞相李斯和尉繚子給秦始皇制定了統一六國的戰略策略。其戰略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內容:

秦滅六國順序圖

一、趁六國混亂之際,秦國可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外,秦始皇採取了尉繚子破六國合縱的策略,即「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 ,以圖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合縱。

二、繼承歷代先王的「遠交近攻」的政策,將六國能力的強弱給一一划分出來,先攻打近的國家,在攻打遠的國家,這樣的戰略布局無疑是很正確的。因為只要將離秦國最近的幾個國家給消滅了,那麼遠方的強國齊國,也就是變成了孤立的國家,這樣再集中全部力量來對付它,勢必能取得成功。所以李斯建議秦始皇先攻韓國和趙國,原因是:

「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

將這些戰略布局總結下來以後大致可以分為三步,即籠絡燕齊,從而來穩住楚魏,最後消滅韓趙,然後便是各個擊破,統一全國。所以綜上,便是秦始皇為何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先攻取韓國的原因。

​當然了,無論戰略布局再怎麼好,自身要是沒有足夠的實力的話,那麼一切都是枉然。但顯然,秦國有這個實力。秦始皇繼承先王富強的基業,擁有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強大的帝國,建立光照千秋的豐功偉績,並不是偶然,也並非白手起家,一蹴而就,而是在千​人的基礎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關於這一點,我們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參考文獻:

  1. 《韓非子》 初見秦第一
  2. 《秦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