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青龍四年,公元236年。
這一年,三國風雲人物司馬懿聽聞自己有了一個孫子,甚是歡喜。
(司馬懿)
這個孩子名字呢,叫做司馬炎。誕生於人世間之後,便常常跟隨在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的身邊,由於這些親人都是在曹魏王朝的朝野之上架空過皇帝的人物,換句話說也就是專過權,所以不免司馬炎也積累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才華經驗。
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晉書·帝紀第一》
公元255年,曹魏權臣司馬師病逝,他的弟弟司馬昭承襲司馬師的位子,繼續干起了專權的事業。
司馬昭一共有兩個兒子,除了上文提到的長子司馬炎之外,還有一人更得司馬昭喜愛,他就是儒雅之士司馬攸。
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司馬炎來接父親的位子本是鐵板釘釘,然而司馬昭卻想要立司馬攸為世子,也就是繼承爵位的人。
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大臣們就不幹了,對着司馬昭一頓教育,總體來說就是——廢長立幼有違祖制,古往今來這樣引發的事端還少嗎,你要是敢違背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那我們肯定不幹。
司馬昭見群臣反應如此強烈也只好作罷。
公元265年八月,司馬昭因為中風不治而駕鶴西去,長子司馬炎繼位。是年十二月,他像當年曹丕逼迫漢獻帝一樣,迫使魏元帝曹奐禪位。
司馬炎自立為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武帝。定國號為晉,史稱西晉王朝,國都洛陽。
司馬炎,開啟了屬於他的帝王時代。
天序不可以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炎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
———《晉書·帝紀第三》
當上皇帝的司馬炎,並沒有被高大上的權力所迷惑。因為很顯然,這個時候放縱起來無異於是自取滅亡。
西晉,一個新生的帝國,有着無數的問題等待解決。內憂外患無處不在。
從朝內來看,司馬炎開國稱帝,皇帝很高興、晉朝親貴們很高興、晉朝軍隊也很高興,但是卻有人不高興。而這群人就是能夠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存在——百姓。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沒有一個人的手是乾淨的。
秦始皇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元世祖麾下的蒙古騎兵揮刀疆場、明太祖血戰各路諸侯……
元末—鄱陽湖之戰
他們兩腳踩着無數的屍體,雙手沾染着無盡的鮮血,才走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大位。
司馬炎亦是如此,他所開創的大晉朝,是建立在對先前曹魏皇室的無情殺戮之上的。說白了,百姓們認為司馬炎不過是個靠篡位得來的無恥之徒,還殺了這麼多的人,今後我們老百姓又能有幾天好日子可以過?
而且,不光是西晉內部,朝外大地,還有已經滅亡的蜀漢當地人臣和仍然割據一方的東吳王朝仍然視晉朝為心腹大患和死敵。
西晉建國時局勢
面對種種困難,司馬炎並沒有被嚇倒。
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內」的正確決策———他首先善待業已滅國的魏蜀二朝君主,魏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保持天子禮儀且不必稱臣,蜀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同時解除對蜀漢皇室的禁錮。百姓們見晉朝政府能夠給當年的主子,也就是魏蜀二帝如此尊貴的地位,對晉朝的抵觸情緒逐漸發生轉變;加之司馬炎提倡節儉、裁剪冗官冗員、減輕刑罰、發展經濟,西晉的社會狀況迅速變化。
這些舉措,使得晉朝迅速收得了民心,國力也隨之強大起來。
而同時期的東吳王朝,西晉帝國唯一的心腹大患,卻是異常不堪。
吳國君主孫皓是一隻不折不扣的惡狼。他殘暴成性、倒行逆施、貪慾美色、盤剝百姓,如此罪行,乃是千古未得一見。
而孫皓治下的吳國,更是民不聊生。甚至可以說是草木不敵三秋,蒼生轉瞬即亡,堂堂江南大地,毫無祥和之氣。東吳南北,無不戰火連天、民怨沸騰。
又激水入宮,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岑冒險諛貴幸,致位九列,好興功役,眾所患若。是以上下離心,莫為皓儘力。
———《三國志·吳志·孫皓》
吳國末代皇帝 孫皓
面對如此境況,西晉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司馬炎並沒有為此沖昏了頭腦。
他深知東吳雖然腐朽,但是其力量仍然不可小覷,必須採取最穩妥的方式,不給東吳以絲毫翻身的機會,才能一擊而定天下。
對東吳的滅國部署,司馬炎派將領在吳晉邊境屯兵,安撫吳國百姓,對於東吳往來的投降軍民任由其選擇去路,從不強迫吳國人做事。
這種攻心戰術,使得晉朝漸漸取得了吳國百姓的認可。
實際上,東吳也同樣實行過這種政策,但是可惜大廈傾頹並非一日之功,東吳王朝已經腐敗到了骨子裡。吳主孫皓除了虐待民眾就只會享樂自娛,越來越多的東吳民眾扛起了反抗吳國的大旗,戰爭一觸即發!
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冬天,經過了數十年的準備,司馬炎終於下達滅吳的命令,西晉六路大軍二十餘萬王者之師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直搗吳都重城建業。
縱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吳,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江南帝國,走到了它王朝的終點,同時也是自東漢黃巾起義以來長達96年亂世紛爭局面的終結。自此,中華大地又一次實現了統一,中國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國家統一之後,內憂外患皆已消除,司馬炎開始着手發展經濟,在滅吳之後僅僅三年,西晉人口就增加了一百三十萬戶有餘,王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得以迅速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庫充盈,史稱「太康之治」。
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
——————《晉書·帝紀第三》
在西晉盛世曇花一現之後,緊接着的卻是極速的下坡路。
俗話說得好,善始善終。可是古往今來能做到善始善終的人能有幾個?更多的是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終。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盪》
(司馬炎)
司馬炎也不例外。在有了一番作為之後,靠着天下承平,他開始享受起來。
他以表達孝心的名義,花重金修建祖廟;除此之外,司馬炎竟然為了自己選美禁止天下老百姓嫁娶,舉國上下所有女子都要參加選美,甚至還接受了吳主孫皓的數千美人。
「有蔽匿者以不敬論;採擇未畢,權禁斷天下嫁娶」 ———司馬炎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司馬炎卻根本沒有把東吳貪慾酒色敗亡的教訓放在心上。
他肆無忌憚地收集天下美女,竟然達到了一萬人之多,這個數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很難有皇帝能和司馬炎一樣如此貪戀美色。
而且由於宮女太多,以至於有些被選中的女子直到去世也沒見上皇帝一面。於是,司馬炎就每天坐着羊拉的車在皇宮中四處遊盪,羊車停在誰哪裡,他就寵幸哪幾個妃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羊車巡幸」。
不僅如此,司馬炎一改當年的躬行節儉之風,大搞奢華。
皇帝帶頭搞,大臣們學起來可就沒那麼謹慎了。在很短的時間內,整個洛陽都城都以誇富為主流,把蠟燭當柴火燒、將糖水用來洗鍋……如此行為,數不勝數,西晉的社會風氣迅速敗壞!而司馬炎,也因為縱慾過度,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這個時候,司馬炎開始意識到應當選一位皇位繼承人了。而這,也是司馬炎莫大的敗筆。
他選擇了痴傻的兒子司馬衷當皇帝,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司馬衷有個聰慧的兒子,司馬炎從孫子的身上看到了王朝未來的希望,決定通過司馬衷,讓皇孫繼承皇位。
可是,司馬炎忽略了司馬衷這個重要因素,他遲鈍無能,除了吃喝玩樂造,別的啥也不會,甚至還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荒謬言論,西晉在他的手上又加速了滅亡的步伐。
西晉第二位皇帝 司馬衷
除了這一點,司馬炎還有一個舉動直接對中國未來數百年的黑暗戰亂紛爭埋下了隱患。
眾所周知,西晉是由於胡人變亂與少數民族內遷,被匈奴人劉淵所滅亡,但是導致西晉衰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卻是西晉朝廷內部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說白了就是一群姓「司馬」的為了皇位所進行的血腥鬥爭,這場爭亂影響範圍極大,且時長十六年之久,使得大量無辜百姓家破人亡,西晉王朝的國力受到了空前的打壓。
八王之亂
而一切的一切,最終來源是晉武帝司馬炎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並且賜予他們足夠的武裝力量,伴隨着時間的向後推移,變亂的危害性也越發變大。
且由於八王之亂和其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災難,使得原本就不忍受漢人壓迫的胡人更加忍無可忍,這場變亂給了胡人們獲得了可乘之機,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三十餘年的黑暗的大分裂時代逐漸拉開序幕。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深重苦難,一個接着一個的暴君,一次又一次的暴政, 刀光劍影,戰爭無期,蒼生如處水火,仕子痛斷肝腸。
這一切的發生,不全是司馬炎的責任,我們也沒有資格將所有的功過都放在一個人身上,這樣做有失公平。
但是這絕對是和他脫不開關係的。中國數百年的分裂與動亂,人民遭受到的無盡的苦難,司馬炎都要擔一部分責任。
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
——————《晉書·帝紀第三》
終於,西晉的第一位皇帝司馬炎,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炎病逝。葬於峻陽陵,廟號世祖,享年55歲。
曾經,由於學業所需我背誦過《孟子》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中有一句傳世名言這樣說道「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個道理古往今來從來不會落後。
西晉王朝如此,司馬炎亦是如此。
當年司馬炎繼位,內有人民躁動,外有東吳南據,內憂外患抨擊着新興的晉王朝。那時候的司馬炎,力行節儉、勤政、有謀略有膽識、關愛民眾,妥妥的明君氣象。
可是後來,司馬炎被「太康之治」的盛世面紗蒙住了雙眼,開始以此放縱起來,貪杯好色、鋪張浪費、不見膽識,又是一個昏君無疑,最終草草離世。
晉武帝司馬炎
為什麼司馬炎的一生會有如此大的轉折?
我想,這也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司馬炎帶領西晉,在內憂外患中走向太平盛世,又因為盛世太平逐漸放飛自我,使得司馬炎的一生走得匆忙,西晉王朝也在安寧祥和中墮落,最終被胡人一舉擊破,五十多年就滅了國,一代王朝就這麼不堪一擊地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了。
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