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到底能不能排入春秋五霸之列

宋襄公的父親開始並不服齊桓公,但是後來審時度勢,卻成為緊緊追隨齊桓公的最親密的戰友。他一心跟着齊桓公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齊國的稱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舉辦曠世規模的「葵丘會盟」這一年,宋襄公的父親去世了。於是,宋襄公就參加了這次最著名的大會盟。

在這次高峰會議上,齊桓公非常欣賞年輕的宋襄公,親切地握着他的手,與他進行了友好的會談,並且把太子昭託付給了宋襄公。

這是宋襄公第一次在國際上露臉,得到了春秋第一霸主的青睞,具備了最佳的政治資本,率先成為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

二是宋襄公以仁義聞名。


齊桓公為什麼會非常欣賞年輕的宋襄公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齊桓公和宋襄公父親的關係非同一般;其二是因為宋襄公這個人很早就以「仁義」聞名於諸侯。

宋襄公排行老二,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名叫目夷,是他老爸的小妾所生。因為是小妾生的,就沒啥名分了,但在他老爸去世的時候,宋襄公居然主動讓賢,要把宋國君位讓給他的哥哥目夷。

理由是哥哥為長,弟弟應該聽哥哥的。

作為太子,主動要把君位的繼承權讓出來,這在春秋歷史上是極其罕的。所以從這個時候起,他就被世人刮目相看了。

而他的哥哥也很知趣,堅決不幹,再三推辭之後,最終還是讓宋襄公做了宋國的國君。宋襄公就讓他的哥哥目夷當上了宋國的首席大夫——首相。

因為有着讓賢的美名,使他成為一個「仁義」之人。所以齊桓公非常欣賞他。

三是宋襄公首次號令諸侯。


齊桓公去世了以後,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君位,大打出手,鬧得齊國不得安寧。太子昭被打跑了,來到宋國求助宋襄公。

宋襄公為了護送公子昭回齊國當國君,他就約集、號令天下的諸侯,都派兵來相助太子昭,以壯大聲勢。

但是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就沒幾個人理他了,只有衛 ,曹、邾幾個小國派了點人馬來了。

宋襄公大怒,為了立威,他就把故意遲到的滕宣公扣押了起來,又把不來的鄫國國君殺了,當作祭品用了,以此來威脅震恐諸侯。

這樣,在諸侯霸主齊桓公去世了之後,宋襄公的名聲、地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快速高了起來。

四是宋襄公平定了齊國之難。


宋襄公帶着衛、曹、邾幾個小國,號稱「國際維和部隊」,來到齊國,平定了齊國之難,讓齊國太子昭當上了齊國君主。

這樣,宋襄公的名氣就更大了,連齊國的事務都要由他來裁定,那天下的諸侯們,誰還能和他相提並論呢?

從此宋襄公自認為功高無比,天下的霸主之位,也就非他莫屬了。

春秋時期的那些「霸」們,可以排出大大小小的十九霸出來,但真正的霸主,實際上只有五位。

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老大的意思。特指「諸侯長」,率領天下諸侯的頭頭,就是諸侯之長——霸主。

這是齊桓公按照管仲的策略而首創的。是否成為霸主,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看是否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

齊桓公生前,有着兩個身份:一是齊國君主;二是諸侯霸主。


作為齊國君主,齊國就是他的私有財產。

作為諸侯霸主,他就是「大周諸侯協會」的會長。

前者,齊國可以繼承給他的兒子,而後者「大周諸侯協會會長」的職務,則是要許多諸侯坐在一起,靠大家推舉而產生的。

在齊桓公去世之後,第一任諸侯霸主也就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就應該產生新的第二任諸侯霸主了。

誰可以成為第二任霸主呢?按當時的情形,以及齊桓公的意思,倒還真的該輪到宋襄公來坐這個位置了。

所以,如果沒有什麼其他特殊的情況發生時,那就該宋襄公來接替齊桓公,成為新任的「大周諸侯協會會長」。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宋襄公,在事實上,他的確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霸主,也做了一些霸主身份該做的事情,但是他還沒拿到證,沒得到天子的冊封。

所以,宋襄公只是事實上的霸主,而不是合法的霸主。

(如果按實力來排的話,他也可以算作春秋時期的一霸,但卻排不進實力最強的前五名。說他算一霸還是可以的,但說他是五霸之一,則不對了。)


桓公的青睞這兩個有利的條件之下,才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新一任霸主的。理所當然。

接替的,過渡性的。

他靠的並不是實力,而是名分。

所以,你說他打仗不行也好,沒有能力也罷,這些都不妨礙他成為那一段時期的暫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