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逝世後蜀國不再北伐,能否蟄伏至五胡亂華時成就大業?

凡事存在都有一定道理,有一定因果,歷史(演變)不容假設,不能想當然!

小本認為,如果諸葛亮逝世後蜀國不再北伐,會亡得更快,不可能有蟄伏至五胡亂華的機會;當然,司馬篡魏、三國歸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還是照樣!


小本就來假設和反推一下歷史:

其一,五胡亂華,是中華民族的最大一次危機;但其產生根源,是因為中原王朝(晉)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家族無限造孽,內部極度虛弱。


其二,八王之亂的前提,一是西晉一統天下,沒了內患,王室可以胡來,可以立傻子皇帝,可以放心內鬥;二是司馬家族搶了曹魏的天下後,總結經驗,要分封子弟,加強王室的實力,才能防止被篡奪天下。也就是說,三國沒歸晉,八王之亂是搞不起來的!


其三,司馬家族要篡奪曹魏的天下,就必須立下偉世之功來樹威(任何時代,要預測國家大勢,必須分析掌權者的心理與追求,這一點上,姜維劉禪都準確預測到了),滅蜀或滅吳必須二選一;顯然,蜀國最弱,滅蜀後又有利於攻吳,蜀國自然成為魏國掌權者(司馬家族)實現野心的墊腳石,滅蜀勢在必行。也就是說,魏國或司馬家族,不會給蜀國蟄伏的機會。


其四,假使魏國先滅吳國,然後司馬家族篡奪天下,那麼在沒有滅掉蜀國這一內患前,司馬家族是不會傳位傻子皇帝的,既使皇帝再軟弱,皇室也不會肆無忌憚地內鬥,也就不會有八王之亂,更沒有五胡亂華,蜀國還是沒有機會的,遲早被滅掉(熬過司馬篡位,也蟄伏不到八王之亂),畢竟中原政權與蜀漢政權實力差距過大,不會長期並存。

其五,就蜀國而言,諸葛亮逝世後不再北伐,休養生息,能否長期蟄伏?綜合中國的歷史,北滅南易,南攻北難,出川爭戰有一絲機會,死守四川盆地必亡;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割據政權都被中原政權輕易滅掉。也就是說,蜀國沒有長期蟄伏的機會!

其六,就蜀國而言,諸葛亮逝世後不再北伐,全力休養生息,可否?小本認為,不行。一是曹魏與蜀漢兩國的人口、實力太懸殊,絕不能給北方曹魏有休生養息的機會,最關鍵的原因,劉備留下的家底兒太弱了,還四面透風;二是諸葛亮在世時的北伐,就是以攻代守,採取保守穩妥的戰略,沒接受魏延的冒險策略;三是諸葛亮逝世後,蜀國內亂(荊州與本土勢力之爭)已很明顯,必須塑造外患加強團結;四是蜀國太弱,只能以攻代守,維持生存。顯然,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甚至是劉禪,都認為北伐是必須的,是被迫的,是唯一的選擇,是以攻代守策略。

其七,姜維北伐有無奪得天下的機會?小本認為,蜀國註定沒有機會成就大業,當然,荊州丟掉前,還是有機會的;劉備在三峽敗亡後,壓根兒沒機會了,蜀漢的精銳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不要說姜維北伐,就是諸葛亮生前的北伐,也只是以攻代守,不讓魏國有機會休養生息,戰略意圖很明顯。

其八,歷史證明,北伐是蜀國唯一的出路,但也是要審時度勢的,姜維也是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北伐。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主政期間,沒有諸葛亮,魏國的危機感減弱,魏國與蜀國沒有大的軍事衝突,劉禪及蜀國大臣也對北伐不大重視,姜維只進行了幾次局部的小規模(偏師)北伐。二十年後,姜維正式領軍,恰逢魏國司馬氏崛起,劉禪有危機感,又開始支持姜維大規模北伐,堅持以攻代守政策。由此可見,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主要還是取決於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遺囑安排)、劉禪的北伐意願、姜伐主持軍事的契機,也與當時蜀國與魏國的戰略形勢有關,不是一味勞軍疲民。當然,那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也讓曹魏與蜀漢兩國更大地拉開了差距!


其九,歷史結局,司馬家族為了樹威篡位,強令攻蜀,鄧艾陰平小道突進四川盆地後,迫降江油馬邈,打敗綿竹諸葛瞻父子,劉禪在成都投降,蜀漢政權消亡,歷史沒有意外!


小本認為,凡事存在都有一定道理,蜀國被滅也是大勢所趨,沒法長期蟄伏,北伐是唯一選擇;也就是說,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都是形勢所逼,堅持以攻代守,延緩了蜀國的滅亡,是正確的戰略決策;蜀國壓根兒不可能有蟄伏至五胡亂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