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嬰兒塔:老照片背後的殘酷歷史,封建陰影下人性的惡

對於嬰兒塔這個名字,想來你一定很陌生,只是從名字上覺得和嬰兒有關。然而在晚清時代,正是這樣一個塔見證了無數新生命的到來,卻也同樣見證了無數新生兒的離去,它為我們揭開了那個時代的傷疤,也見證了封建陰影下人性的惡。

百年前的老照片,揭開了一段殘酷歷史

這是一張19世紀末一名英國女攝影師在福州荒郊照下的老照片,而圖中的塔正是嬰兒塔。接二連三的老照片顯示不僅在福州,在國內的其他地區,也曾有多個嬰兒塔曾經存在。

嬰兒塔,顧名思義,用於存放嬰兒,更準確地說,它們是用來丟棄嬰兒的塔,而上面的洞口正是投放嬰孩的洞口。

一兩百年前的華夏大地,封建殘餘的尾巴在瘋狂甩動着,貧困、飢餓、瘟疫、天災、封建束縛、性別歧視,遍地皆是,而嬰兒塔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一個縮影。

小小嬰兒塔背後的血與淚

外國女作家高登·康寧曾對嬰兒塔這樣描述道:

玫瑰和月季的芳香不能掩飾兩座嬰兒塔散發出的陣陣惡臭。

那惡臭的恐怕不只是嬰兒塔傳來的氣味,更是封建時代下泯滅的人性與罪惡。

在人權意識被喚醒的今天,即使是前不久看到的虐貓新聞都讓人覺得可恨,更別說是棄嬰、虐嬰了。可是在一兩百年前的過去,被貧困和封建思想沖昏了頭腦的人們,卻把這漠視生命的罪惡當成尋常之事。

不健康的孩子、殘疾的孩子、不要的女嬰統統都被扔進嬰兒塔聽天由命、自生自滅。在那個封建時代,皇室的子女即使再多也可以被封為親王公主,可窮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從一出生,他們就有落入嬰兒塔的風險。

據說晚清時期曾有一段時間,由於嬰兒塔的使用過於頻繁,甚至專門有人做嬰兒塔的守衛,負責每隔三天對嬰兒塔進行一次焚燒處理。

由於嬰兒塔本就是民間自發建造,史料在這方面有很大空白,也有學者猜測嬰兒塔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走向消亡。

生活在新中國的我們,嬰兒塔一詞對於我們來說早已非常陌生、非常遙遠,可它終究是時代留下的傷疤,提醒着我們那個時代人性的罪惡,也警醒着我們要珍視生命、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