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將甘寧到底何德何能,孫權竟拿他與「威震江東」的張遼相比?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這段話是甘寧百騎劫曹營後,東吳最高領導人孫權的當面誇讚。見於《三國志·甘寧傳》。那麼甘寧真的能與張遼相比嗎?為了體現二人武力,膽量,智計,在《三國演義》里作者羅貫中分別給二人寫了完美的一個回目,分別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甘寧百騎劫魏營」。當然兩段故事並不是出自於同一回書目,時間上有先後之分,張遼大戰在前,甘寧劫營在後。看這兩段回目的氣勢似乎有點旗鼓相當的意思,但其中取得的戰果有實有天壤之別。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

首先,那個時候的張遼還沒有「威震逍遙津」,不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張遼是以八百勇士威震逍遙津之後,才致使江東諸將聞張喪膽,江東小兒不敢夜啼哭,此後才可以說是張遼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自此江東無人再敢正視張遼,由他鎮守的合肥邊境,東吳絕跡不敢侵犯,即便是張遼抱病在身,孫權同樣不敢輕視,常常對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所以,甘寧能否匹敵張遼,不要過度去考慮之前孫權說的這句話,二應該從甘寧的軍功表現逐一分析。

雖然張遼威震江東,但這並不足以證明甘寧的能力就不如張遼。論個人武力,甘寧是不次於張遼的,二人捉對單挑也是半斤八兩,棋逢對手,完全對應孫權那句「足相敵也」。下面咱們從單挑廝殺的武藝、領兵打仗的水平、處理事情的頭腦,三個方面來比較甘寧和張遼。

首先是武藝,甘寧其實比較可惜,實際上在東吳陣營中,甘寧才是真正的第一猛將,無論戰績還是還是殺傷率,都要比太史慈強很多。除了合肥之戰百騎劫魏營之外,甘寧還有以下輝煌戰績。在夏口水戰中一箭射死了凌操;沔口之戰中隻身飛躍上敵船將鄧龍一刀砍死;荊州東門伏擊黃祖,一箭將其射於馬下;三江口之戰,一箭射死蔡壎;赤壁之戰,斬殺蔡中、馬延、張凱;皖城之戰,手執鐵鏈冒箭雨首先登城,用鐵鏈砸倒朱光後將其砍死;彝陵城外,與曹洪大戰二十餘合,曹洪詐敗而走;合淝之戰,與樂進對戰,樂進不數合詐敗而走;猇亭之戰,沙摩柯率番兵突襲吳軍,甘寧病中迎戰,被射中頭顱逃走,死於富池口大樹之下。

綜上可見,在甘寧的戰鬥生涯中,除了最後一戰挨了沙摩訶一箭之外,所有的廝殺都獲勝了。甘寧殺死或重傷敵將八名,戰鬥效率之高令人震驚。而與太史慈相比,一生中從來沒有斬殺過任何一個有名有姓的敵將,遠不如甘寧。

下面再來看一下張遼的戰績表。除了合肥「威震逍遙津」之外,還有濮陽之戰,與夏侯惇交鋒,無具體結果,可視為不分勝負;延津渡之戰,與徐晃聯手夾擊文丑,被文丑第一箭射中盔纓,第二箭又射倒了坐騎;官渡之戰,與張郃對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烏巢劫糧,張遼突襲蔣奇,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殺;北征冀州,張遼與袁尚交鋒,戰不三合,袁尚敵不住,敗陣而走;隨軍北征,張遼與沮鵠交鋒,戰不三合,沮鵠不敵,拔馬敗走,被張遼一箭射下馬去;北征烏桓之戰,亂軍中正好遇到蹋頓,張遼奮勇將蹋頓斬殺;赤壁之戰,在混亂中,張遼一箭把黃蓋射下水中;葫蘆口突圍戰,張遼、徐晃和許禇三人圍攻張飛,掩護曹操撤退,被張飛打跑,「各自帶傷」;合淝之戰,張遼與太史慈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

可以看出,張遼參加的戰鬥,有勝有負,斬殺敵將三名,重傷一人,有4場平局,分別是:夏侯惇、張郃、太史慈、凌統。如果論單挑廝殺的戰績,張遼是不如甘寧的,而且甘寧的戰鬥技巧十分全面,無論馬戰、步戰、攻堅、水戰樣樣精通,還善使各種兵器,像刀、雙戟、鐵鏈,尤其擅長箭術,是三國諸將中射殺射傷敵將最多的。所以說,如果論武藝的話,甘寧要比張遼略勝一籌。

以上是二人單挑戰績,下面我們來看看領兵打仗的水平。這一點其實沒什麼爭議,張遼的綜合素質非常高,有勇有謀,對戰場形勢的分析水平極強,隨機應變,沉穩果決,還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總的來說,張遼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是個非常罕見的帥才。而甘寧由於出身不好,以前曾經做過江賊,被人藐視,又曾殺死過東吳的貴族將領凌操,也就是凌統的父親,而這就得罪了東吳的貴族集團,在投奔了東吳以後,他屢屢受到眾人的排擠,沒有幾個人支持他。因此使他的戰功被埋沒,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而且,甘寧所參與的戰役雖然表現都非常精彩,但統兵都不過數千之眾,所以甘寧一直是被當做是衝鋒陷陣的猛將來使用,面對着戰場上的刀林箭雨各種危險,卻沒有機會成為獨領一軍的重將。因此,比較兩人的領兵水平,差距還是蠻大的,這一點張遼遠遠勝過甘寧。

最後,論頭腦張遼更是要比甘寧強得多。同樣都是降將的身份,張遼在曹操手下混得是相當不錯,因功升遷的機會多,更能夠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即使李典這樣的刺頭,張遼依然能夠將其收服,以為己用,可見其政治頭腦之高。而甘寧豪俠之氣,卻沒有太好的辦法應對東吳的官場習氣,一生委屈忍受,無法出頭,不能盡展大好才能。比起張遼,確有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甘寧與張遼兩大名將可以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要論綜合能力,張遼是遠強於甘寧的。

我是文化原始人,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註歷史領域,探究傳統文化,以上均屬個人觀點,若對您有所啟發,敬請點贊關注。每日分享美文美圖,帶您走進一段不為人知的趣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