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記憶②|守衛綠水青山的第一代常山森警

序言:

72載滄海桑田,72載櫛風沐雨,人民公安隊伍始終緊緊圍繞在中國這艘不斷遠航的巨輪身邊保駕護航。一代又一代的常山公安人在共和國72載歲月里始終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奮鬥意志、恆心韌勁砥礪前行,把紅船啟航的紅色根脈烙印在常山公安的血肉中,將忠誠、乾淨、擔當的使命譜寫進屬於常山公安的共和國記憶。

守衛綠水青山的第一代常山森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8月考察浙江安吉時作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建國以來,常山地區的山林面積一度達到全縣總面積的69.71%,各項農業收入是常山經濟的生命源泉。基於這種情況,常山公安從建國以來便致力於保護縣域內山林資源,並逐漸演化出了今天的森林警察。

初定規章的五十年代

1950年3月,常山縣人民政府發佈公告:「查本縣大山頗多,森林稀少,少數人對愛護森林不重視,個別不良之徒砍伐樹林、破壞森林。為此,特規定不準砍伐,如有違者一經察覺,嚴懲不貸。」

1957年3月,常山、江山、玉山三縣建立了護林防火聯防,研究制訂了《護林防火聯防暫行辦法》。公安局會同有關部門在白石、崇正(現龍繞)、鉗口、球川、溪口、招賢等6個鄉建立了護林防火組織,組織動員群眾訂立聯防公約和制度,禁止偷砍盜運等不良行為,並執行生產用火審批制度,定期檢查山林防火。

完善統計的六十年代

1962年4月9日至5月11日,公安局會同林業、法院、檢查、農林墾殖等部門,抽調10名幹部,組成兩個護林防火檢查組,對白石、球川、龍繞、同弓、城關、鉗口、宋畈、毛良塢等8個公社,39個大隊進行檢查。經查,當年1至4月全縣共發生山林火災85次之多,燒毀山林面積2680餘畝,大小林木165000餘株,損失油茶7943擔,摺合人民幣667200餘元,其中白石、宋畈公社尤為嚴重。針對這一統計數據,常山公安進行分析並確定了起火原因大多在於燒墾不甚。

1963年,公安局、林業局在球川公社召開了第一次聯防會議,將縣域劃分為4個聯防小組,確定了以治保幹部、民兵為骨幹與治保工作密切配合,加強聯繫,交流經驗的聯防體制。同年2月至3月,縣公安局會同法院、檢察院、林業局、農林墾殖場等部門,重點檢查了白石、球川、鉗口、芙蓉、毛良塢等5個公社15個大隊的山林防火工作。

經過檢查和聯防聯控,全縣山林火災次數顯著下降,與1962年同期相比減少59次,林木損失減少25%,處理了破壞山林案件15起。基於這些成果,縣公安局進一步提出「三禁、四包、六不燒」三項政策。

制度成熟的八十年代

1981年農村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山林管理混亂,亂砍濫伐森林現象嚴重。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了「關於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緊急指示」,先配合縣檢察院對亂砍濫伐破壞活動進行了嚴厲查處,至1983年底,全縣共發生亂砍濫伐毀林、販運木材案件139起,處理123起,凍結、沒收、扣留、收購木材243立方米,罰款11540元。

基於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種種嚴重的山林盜砍濫伐現象,常山公安局於1987年10月成立了常山縣公安局林業派出所,也就是今天的森警前身。自林業派出所成立以來,於80年代末處理了較大的破壞山林案件41起,逮捕案犯5名,行政拘留22名,罰款22名,並在城關燈光球場召開群眾大會,對濫砍亂伐的7名違法犯罪分子分別予以依法逮捕和行政拘留。

在林業派出所的迅速作為下,常山地區濫砍亂伐的情況下降了53%,林木植被逐步恢復,油茶等地方農業支柱收入逐漸提升。第一代森警為常山地區的植被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仍激勵着一代又一代森警為守護綠水青山不斷奮進。

···THE END···

(通訊員:羅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