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也做過這樣的聰明事,范仲淹表示自嘆不如

秦檜是南宋初年的宰相,「主和派」的代表。因為他力主向金國進貢,求和,同時打壓和迫害「主戰派」,因此也被認為是大奸臣的象徵。後世很多人罵奸臣時候,都把他們比作秦檜。

秦檜的跪拜銅像,至今還立在岳飛墓旁。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大反派,卻也做過一些「聰明事」。

秦檜跪像

秦檜的「聰明事」

南宋初年,雖然那時候科舉制已經實行很多年了。但仍有一些推薦做官的渠道,憑藉名人或者高官的舉薦信,到地方長官那裡謀個一官半職。

可古代的通訊並不發達,同時也沒有現在人臉識別等高端的辨別真偽的手段,因此,不乏一些膽大妄為的投機分子在這裡渾水摸魚。

就在秦檜做宰相的時候,有這麼一個讀書人,膽子大到什麼程度呢?他偽造了當朝宰相秦檜的書信,去拜訪揚州太守。他覺得揚州太守不敢去跟秦檜較這個真,可能就糊裡糊塗地給他派個差事。

不過沒有料到的是,這個揚州太守跟秦檜有過一面之緣,他看出了這封信的蹊蹺,覺得是假信。於是命人審問,果然這個讀書人不敢受刑,直接就招了。

這個揚州太守也十分會做官,沒有直接發落。而是把這個讀書人、偽造信、供詞放在一起,派手下送去臨安交給秦檜發落。他也怕自己萬一審錯了,落得埋怨,另一方面如果是真的偽造,那麼可以向秦檜邀個功。

太守審問後,把人送到了秦檜那裡

這事到了秦檜跟前,下屬們都以為秦檜要把這個讀書人從重發落,以儆效尤。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秦檜不但沒有追究他的過錯,反而給了他一個做官的資格,並命人把他送走。

下屬們不明緣由,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了,就問秦檜是什麼緣故?

秦檜說:「我倒不是吝惜那一官半職,或者鼓勵大家做壞事。可你們想,這個人膽子大到偽造當朝宰相的親筆信,他會是一個凡夫俗子嗎?這種人做不了什麼大善事,可如果因為我的責罰,是他逃往大理、西夏、金國的話,就會成為我們的對立面,那時候麻煩的是我們自己。我現在只給他一個小官套住他,這才是權衡利弊的結果啊!」

秦檜作為一朝宰相,還是有些能力的

筆者評價:

秦檜考慮問題不着眼於表層,而是能看到背後更深的原因,這並不讓人意外,因為能做到一朝宰相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啊!

另外一個啟發是,我們在做決定前,除了考慮事情本身的對錯,還有考慮到事情的影響,綜合判斷利弊,才能得出最優解。

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范仲淹身上,就變成了反面教材。

范仲淹的「糊塗事」

范仲淹除了是我們課本中的文學家外,他另一主要成就還體現在他防衛西北的功績上。北宋時,西夏時常侵犯宋朝邊境,范仲淹跟韓琦防範邊境,號令嚴明,西夏人占不到什麼便宜。

范仲淹不光是文學家,也是著名將領

而有兩個讀書人張生和李生,想通過賣弄自己的文章來向范仲淹和韓琦求得一官半職,但讀書人向來負有書生氣,又想博取功名,又怕被世人嘲笑功利心。

於是乎張生和李生二人想了個「妙招」,他倆把自己寫的詩刻在一個石碑上,花錢請人拉着,在韓琦和范仲淹的家門口來回晃悠。

韓琦和范仲淹的家丁報告了此事,二人決定他們形跡可疑,並且處事荒誕,不是可用之才,因此沒有召見張生和李生,更沒有派給他們官職。

結果,張生和李生髮覺自己在這沒戲,索性跑到西夏去了,還化名張元、李昊。張元和李昊在西夏也是故技重施,到處題詩然後留自己的名字。當時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得知此事,覺得這倆人是在套用自己的名字,行為十分奇怪,就命人帶他倆來問話。

李元昊覺得可以,於是命人帶來問話

這一問不要緊,李元昊跟張元和李昊聊得十分投機,高興之餘立刻就命他倆做自己的謀士。而這兩個人因為長期生活在宋朝邊境,對當地的情況很了解,所以他倆不停地給西夏出主意,最終成了北宋邊境上的大害。

范仲淹如果知道這事的真相,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對比秦檜跟范仲淹的精力,我認為即使再不濟的人有時候也能靈光一閃,再聰明的人也有計算失誤的時候吧!所以,我們不可以盲目自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