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早年間平定北伐、安定中華,驅日寇、捍三民,堪稱一代英雄豪傑,但後期卻為了個人私慾悍然發起內戰,主張親美,不為國民謀福利,自然也成了中國人民的公敵。但令人好奇的是,蔣介石在1975年病逝後,為何至今已經46年,棺材一直都沒入土下葬,反而做了防腐處理,被放置在慈湖行館呢?一切竟是因為他臨終前的一句遺言。
清末年間,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勢,百姓們更是民不聊生,此時孫中山先生毅然發起辛亥革命,成立了改變世人的國民政府,用三民主義號召群眾抗擊侵略勢力,蔣介石憑藉著過人的優勢,被孫中山任命為軍校校長兼司令部參謀長。但隨着孫中山的去世,中樞力量逐漸消亡,中國很快就又變得混亂起來,不久後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消滅軍閥混戰,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這下蔣介石才確立起了自己的領導地位,然而西方列強卻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就在他大肆圍剿我軍的時候,中國卻像一隻富得流油的雞肉,被列強分的連殘渣都不剩。在這個危急關頭,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出現了,他被迫停止內戰 聯合我黨開始抗日,當時國民黨有錢有裝備,軍事學歷也是一個比一個高直接就成了戰勝日軍的中流砥柱,國共合作的強強聯手,很快就粉碎了日本的侵略計劃,中國人民終於從水深火熱中站了起來。
但蔣介石的好評也從此開始消失不見,抗日戰爭剛結束不久,他就不顧百姓遭受戰爭的苦難,迅速發起內戰妄想奪取領導權,依靠着美國的庇護和幫助,蔣介石很快就佔據上風,讓我黨被迫開始萬里長征。但此時老蔣也犯了幾個巨大的錯誤,導致一手創辦的國民黨就這樣垮台,他低估了我黨的革命力量,還不顧百姓的感受,逐漸失去民心,於是在1946年到1949年之間,我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很快就獲得了全國百姓的支持,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接連潰敗,最終失去了他一手好牌的優勢,眼睜睜看着我黨橫渡長江 解放全中國。
這一年可謂是蔣介石最傷心的一年,當我黨以迅猛之勢跨過長江 扳倒國民政府之時,蔣介石唯有狼狽逃離,第三次蟄居於溪口老家,清明這天他帶着一家老小前去祭拜先祖,蔣介石雙膝跪地,眼淚橫流的給母親做了最後的告別:此一去便不知何年何月,願母親原諒兒子不孝。隨後蔣經國攙扶父親起身,開始制定南下路線,1949年12月蔣介石在西南地區做着最後的努力,但因劉文輝在成都宣布起義,蔣介石最後的希望也油盡燈枯,一家人只能坐上飛機逃往台灣,此生再也沒有返回大陸。
蔣介石與蔣經國(左)蔣緯國(右)
逃往台灣後,蔣介石依然沒有放棄反攻大陸,於是整頓軍隊,繼續加強和美國的聯繫,試圖借用外力重振旗鼓,但隨着美國逐漸插手於國民黨政務和領土的時候,蔣介石才開始醒悟,想要擺脫美國的控制,他堅決反對製造兩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中國的事情可以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絕對不允許別國侵犯我國利益。五十年代中期,我黨的政策發生改變,提出用和平解決台灣問題,1956年章士釗帶着偉人的信,輾轉多次交到蔣介石手中,建議國共和談,也希望他能回故鄉看看。不久後蔣介石就派曹聚仁從香港來到北京,在中南海和偉人秘密和談,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陸之時,還替蔣氏父子到陵園掃墓,圓了蔣介石未了的心愿,兩岸友好的橋樑也由此搭起。七十年代初國民黨被趕出聯合國,中國與等西方國家的和平建交,讓蔣介石的處境急轉直下,這時候他才覺得談判的時機終於到了。1975年,蔣介石把友好的使命,交到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手中,希望大陸不計前嫌 可以握手言和,並向偉人發出了訪問台灣的邀請。這次陳立夫的到來,開創了國共合作的新局面,但不幸的是沒過多久蔣介石就病逝於台北官邸,享年87歲,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再沒看到兩岸和談與三通。
蔣介石的去世,對兩黨統一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第二天他的喪葬活動也隨之拉開序幕,為了向台灣人民開放瞻仰遺容和弔唁活動,蔣介石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停放在紀念館中,瞻仰開放期間,紀念蔣介石的人已經超過50萬,但活動結束後,他的棺槨並沒有立即入土安葬,而是放在桃園縣慈湖的大理石棺中。蔣介石早年間發現慈湖和家鄉溪口鎮的風景很像,於是便在這裡建立慈湖行館,希望有一天能夠落葉歸根。時至今日蔣介石已經去世46年,他的棺槨依舊沒有入土,只因臨終前說了這樣一句令人動容的遺言:「棺材不要落土 時機成熟後葬回大陸」。蔣介石有着中國老人的傳統思想,當卒於異鄉之時,還是希望歸葬桑榆,棺材不入土,就是他返鄉歸葬的傳統,但他這個遺願,還是只能成為遺憾。
早年間在大陸時,蔣介石已經為自己選好了百年後的安息之地,當時他還是國民黨總裁,經常以孫中山的信徒和繼承人自居,希望死後能長眠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還派人建了個小亭子作為標記,命名為正氣亭,左右楹聯為:浩氣遠連忠烈塔 紫霞籠罩寶珠峰。但沒想到 1975年國民政府早就垮台,後人也沒能完成他葬回祖墳的遺願,只能在台灣的慈湖行館,懷念着家鄉的風景。如今46年過去了,栽種在慈湖的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而曾經戎馬半生的蔣公,究竟能否回到大陸入土為安,相信也只有時間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