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川軍為什麼只拆木板不炸橋?川軍老兵:真打不過紅軍

我們都知道,紅軍在和國民黨鬥爭的過程中,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戰鬥策略失敗,被迫開始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在戰略轉移的行軍過程中,紅軍戰士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流傳下來許多英勇的事迹。其中「飛奪瀘定橋」就是最廣為人知的偉大歷史事件。

當時的紅軍遭到國民黨部隊全方位的圍追堵截,只有跨過湍急的大渡河北上這一條路可以選擇。狡猾的國軍預料到了紅軍會從瀘定橋這個口子進行突圍。國民黨做足了準備,他們先是動用了兩個團在瀘定橋防守,後來又調了兩個旅增援瀘定橋的兵力。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國民黨想要剿滅紅軍的決心還是很大的,可是他們為什麼沒有選擇萬無一失的方案:直接炸掉瀘定橋呢?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人討論過,大部分人都認同這樣一種說法:

瀘定橋作當時為連接四川與西藏的唯一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的川軍和其他守兵捨不得炸毀這一條生命的通道。

當地人都知道,在河水湍急的大渡河上建這個瀘定橋是花費了很大財力和精力的,瀘定橋一共有13根鎖鏈,每一根鐵鏈都一百多米長,重達1.76噸。在架設鐵鏈的時候,由於鐵鏈十分重,怎麼樣把鐵鏈從這頭牽設到那頭,工匠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才做到。為了建成這座橋,康熙政府前前後後花費了整整五年。

除了架設這條座橋很費時間之外,這座橋也花了當時朝廷四個省的財力才建設好

如果炸毀了,重建這個橋樑是十分困難的,除了耗費時間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沒有那麼多錢重建。

捨不得炸橋這種說法雖然很有道理,但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當時國民黨高層是下了炸毀瀘定橋的命令的,守橋的川軍將領劉文輝雖然出於經濟的考慮極其不願意炸橋,可是軍令如山,面對高層的壓力,他也不得不服從命令。

所以前期劉文輝只是撤走了瀘定橋上面的木板,劉文輝拖延時間不想炸橋,是考慮到了這座橋的經濟價值,後來他已經準備好了炸掉鐵鎖鏈時,又聽說紅軍部隊已經順利來到了達安順場

於是,他向國民黨中央軍請求增援,國民黨援軍又需要用到瀘定橋過河增援。他們計劃等援軍過橋之後,他們在這將紅軍戰士一舉殲滅在大渡河畔。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紅軍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24個小時內,狂奔了240里,將國民黨援軍遠遠地甩在了後頭。

守橋的川軍將領劉文輝,本意是拖延時間,這才沒有炸毀鐵鏈,只是拆除了木板,萬萬沒想到,我們的紅軍戰士晝夜狂奔,以每小時10里的行軍速度,連續走了24個小時,我們的紅軍戰士堪比神兵天降,毅力、耐力強大到無法想像。給自己留下的後路被先到達瀘定橋的紅軍利用了,打了瀘定橋守軍一個措手不及,這讓國民黨追悔不已。

所以,國軍沒有炸毀瀘定橋是因為他們要給自己留後路,想到援軍馬上要來了,所以猶猶豫豫,不敢炸橋。

而且當時紅軍是分兩路進攻的,劉伯承帶着一部分紅軍從安順場渡河,向瀘定城發動進攻,當時川軍主力都在瀘定城內防禦,瀘定橋上只有一個班的兵力。

而負責進攻瀘定橋的紅軍紅四團更是出動了全軍的重武器,數百挺輕重機槍死死壓制住守軍,而川軍守軍手裡的鳥銃射程連河都打不過去,攀鐵索的22名紅軍突擊隊員全部換上MP18衝鋒槍和全自動毛瑟手槍。

在如此強大的火力下,守軍意志很快就崩潰了,紅軍佔領鐵索橋其實根本沒用多久,也沒遭到多大的抵抗。

包括很多川軍老兵回憶時也說到:打到一半很多人都跑了,想炸也來不及。

現在這座鐵索橋依然橫亘在大渡河上,它身上刻滿了滄桑的歷史印記,前來致敬革命先烈的旅客絡繹不絕。紅軍戰士的堅毅果敢以及紅軍部隊鐵的紀律使得我軍能夠勝利奪取瀘定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可能想像不到當時紅軍面臨的艱苦環境,但我們應該永遠記得紅軍那些偉大的革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