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開國時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鐵帽子王甚至要比一般的親王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好,其封爵可是世襲罔替永遠不變,同時還能享有配饗太廟的特殊榮譽。還有4位鐵帽子王屬於後來恩封,他們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而受封。從嚴格意義來講,戴鐵帽子的人其實一點都不「鐵」,人是可以隨時替換的,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也是非常嚴格,可以參考禮親王代善家族。鐵帽子王除了能夠世襲罔替,其俸祿也是非常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也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開國之初,皇室宗親的確為國家的穩定發展立下不少功勞,可是在國家的發展軌跡趨於穩定後,他們卻變成王朝的「寄生蟲」,八旗子弟和皇室貴族平日里只知道享樂,國語騎射本為八旗之根本,不知何時遭到捨棄。八旗人的後代稱為八旗子弟,如今多代指仗着祖上有功於國家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清王朝中後期的腐敗觸目驚心,可統治者一直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最終將王朝推向深淵。清朝末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清政府只知道自保,不斷出賣國家主權,而清朝皇室仍然不知醒悟。
面對外國訓練有素的軍隊,八旗子弟顯得弱不禁風,他們早已經被鴉片掏空身體,上戰場也要背一桿煙槍。與清軍入關時相比,清朝後期的八旗子弟完全淪為王朝的「寄生蟲」。清朝不斷對外割地賠款,同時還要撥巨款來養活滿清皇室成員,如此怎能不滅亡。清朝滅亡後,其皇室成員的日子並不好過,有的王爺甚至還變賣府邸,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外出務工。平日里大手大腳慣了,如今沒有清王朝作為支柱,他們都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晏森,他在清朝瀕臨滅亡時承襲克勤郡王爵,年輕時尚且還有鐵帽子王府作為最後的依靠,後來卻在建國前揮霍完所有家產,寧願淪為窮人,心態良好的晏森還主動上街頭拉車維持生活。從封建社會時期過來的人,還作為曾經清王朝的克勤郡王,其身份地位自然是非常尊貴的,能夠放下身段去拉車為生,也是很了不起的改變。
晏森的祖上是愛新覺羅·岳托,滿洲鑲紅旗人,清王朝的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皇太極後來念及其功績,追封克勤郡王。清乾隆年間,克勤郡王爵位成為世襲罔替,乃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傳至晏森這一代人時,清王朝已經是瀕臨崩塌,各大鐵帽子王家族也早已是人才凋敝,只能是保全自己。由於生在特殊的年代,晏森還是得以機會繼承克勤郡王爵位,他也因此成為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
儘管清朝已經滅亡,晏森家族的財產還是非常充裕的,足夠幾代人穩定生活。可是晏森不願省吃儉用,以往如何花錢,後面還是繼續大手大腳花錢。除晏森以外,其他清朝皇室成員有的早已經揮霍完家產,最終只能流落街頭,戰亂使得清朝貴族失去尊貴的地位,甚至有很多人無法生存下去。晏森作為鐵帽子王,他還是過得蠻舒適的,凡是與政治有關的事情,他一概不參與,只過好自己的生活即可。
建國前夕,晏森已經將先祖留下的遺產揮霍殆盡,他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於是放低姿態前往大街上拉車。通過自己的辛苦勞動來維持生活,晏森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有的皇室成員認為自己身份尊貴,寧願餓死也不願工作討生,這也是晏森能夠活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原因之一。不得不說,晏森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晚年時期他的生活雖然非常窘迫,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生活。拉車雖然辛苦點,但也是一份正經的工作,每當有人坐他的車,他總會笑臉相迎。
相比那些不願意接受思想改造的滿清遺老,這位最後的鐵帽子王算是非常「開竅」的人。有關清朝的歷史還有很多,有點人覺得看文字類歷史書非常乏味,百曉生為各位讀者推薦一本書籍,點擊下方的鏈接可以查看詳情,本書通過漫畫圖片的形式來展示歷史,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幫助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故事,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