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飢餓已經離大家越來越遠了。除了等外賣和減肥的時候,大家不太可能會餓肚子了。但是在古代,科技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生活水平也不如今天這樣高,挨餓是時常發生的事情。
古代工業水平落後,而且統治者普遍抑制商業發展而追求農業,農業耕種又沒有今天這樣的科學技術作為基礎,只能是靠天吃飯,那時候遇上天公不作美,就很容易發生饑荒。
一旦饑荒爆發,老百姓就要面臨餓肚子,甚至是餓死人的局面,非常悲慘。為了填飽肚子,他們會挖野菜,甚至會啃樹皮草根,還有人吃觀音土,最後腹部脹得老高,卻無法消化排便,最後人就被活活憋死。
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既然草根樹皮他們都想辦法吃掉了,為什麼不吃河裡的魚蝦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西晉的一位皇帝也提出過類似的疑問。當時國家在鬧饑荒,大臣們紛紛上表,請求皇帝開倉放糧,另外商議如何處理。皇帝在聽說民間慘狀後,竟然一臉疑惑的問大家,既然老百姓喝不上粥了,那他們幹嘛不去吃肉呢?
這句話無異於魯豫有約有一次訪問一位貧困山區的兒童,魯豫問小朋友為什麼只吃菜不吃肉?是不是肉不好吃?對於這樣的問話,實在是讓人覺得無語,不知該如何回答。
其實在古代,老百姓遇上災荒的同時,還會有賦稅等問題的附加。就算是豐年,去掉賦稅他們也就是勉強吃飽飯。趕上災年,飯都吃不上了,還怎麼繳納賦稅呢?而且災荒之後就會有瘟疫,那時候醫療水平達不到今天的標準不說,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哪還有錢去請醫生,最後也只能是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民間慘狀,實在是令人忍不住嘆息。
那時候為了填飽肚子,豈止是魚蝦,就連鬧蝗災的時候,老百姓都吃過蝗蟲。最後也是因為蝗蟲都不夠吃了,可想而知那對於百姓是怎樣的傷害。古時候卻是比現在環境條件好,魚蝦也確實比現在要多,但是如果是發生旱災,那河裡根本就沒有水了,哪裡還會有魚蝦呢?
古時候災荒大多是發生在中原地區。因為游牧民族以打獵為主,他們有豐富的打獵經驗,也有完善的打獵工具,他們本就不靠種植為生,所以也不存在鬧災荒之說。即便是牛羊被大雪困住之類的事情發生,他們也會靠着豐富的打獵經驗找補回來,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中原地區則不同,耕種是他們唯一的生存基礎,一旦受到影響,就意味着老百姓沒了吃食。如果朝廷開倉放糧還能緩解一下,如果遇上昏君,那百姓就只能等死。而且開倉放糧也只能到州縣,鄉下的老百姓還是要受苦受餓的。
另外,還有一些沿海地區的人,他們憑藉地理優勢,還可以躲過饑荒,因為耕種的糧食本來就不是他們食物的唯一來源。不過他們捕魚的時候,使用的手段依然是非常原始的。今天我們使用的捕魚手段,古時候的人們可是想都不敢想。
至於能不能打到魚?能打到多少魚?這些也都不是他們自己可以左右的。儘管如此,他們相比較災荒時期的中原百姓來說也要好很多。對於中原百姓來說,饑荒就是上天降下的災難,是一場與死神之間的賽跑。如今我們早已經遠離了那個落後的時代,當時百姓的疾苦,我們已經很難感受到了。
如今國家富強了,農業發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糧食儲備也非常充足,而且如今我們對於天氣的掌握水平也比古時候好了太多。感謝如今這些高科技,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那種悲慘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