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以前,毛澤東究竟讀沒讀過《孫子兵法》?這件事有一陣子成了中共內部的一段公案。毛澤東自己說過沒有,也有人認為這是對「左」傾領導人說的氣話,也可能讀過。
事情的起因在遵義會議時凱豐攻擊毛澤東的一段話。關於這個起因,毛澤東在五六十年代曾多次提及。
經過四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毛澤東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接連取得了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開創了以瑞金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十六字訣」和「誘敵深入」為主要內容的紅軍作戰原則。
但當上海的黨中央搬到蘇區後,當時「左」傾路線的領導人卻對毛澤東的這些作戰原則左看不順眼,右看不順眼。
他們在《革命與戰爭》等刊物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影射毛澤東「把古代的《三國演義》無條件地當作現代的戰術;古時的孫子兵法無條件地當作現代戰略;更有好些博覽的同志,拿半個世紀以前的曾國藩作為兵法之寶」。
他們斷言:「這些不合時代的東西——《孫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讓我們的敵人——蔣介石專有。」
對這些淺薄的言論,毛澤東當時只能付之一笑,也不好反駁,因為他們還只是影射,沒有點毛澤東的名。直到遵義會議上,凱豐指着毛澤東的鼻子說毛澤東是憑《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指揮作戰時,毛澤東才憤起反駁。
1957年5月,毛澤東在與新華社社長吳冷西的談話中說,他講打游擊戰的十六字訣時,並沒有看過《孫子兵法》。
後來王明「左」傾路線領導譏諷說十六字訣來自過時的《孫子兵法》,而反「圍剿」打的是現代戰爭。這時他才找到《孫子兵法》來看。
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也是這時看的。那時他被解除指揮中央紅軍的職務,就利用空閑看了不少從紅軍走過的縣城弄來的書籍。
他還說,他開始打仗的時候,並沒有讀過多少兵法,更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靠《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來指揮的,主要是靠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1960年12月26日,毛澤東57歲壽辰。25日,他在同部分向他祝壽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說到,30年代他賦閑的時候,沒事幹,就看書。
「走路坐在擔架上,他抬他的擔架,我看我的書。他們又批評我,說我憑着《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指揮打仗。其實《孫子兵法》當時我並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我看過幾遍,但指揮作戰時,誰還記得什麼《三國演義》,統統忘了。我就反問他們:你們既然說我是按照《孫子兵法》指揮作戰的,想必你們一定是熟讀的了,那麼請問:《孫子兵法》一共有幾章?第一章開頭講的是什麼?他們啞口無言。原來他們也根本沒有看過。
「後來到陝北,我看了八本書,看了《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書看了,日本人寫的軍事操典也看了,還看了蘇聯人寫的論戰略、幾種兵種配合作戰的書等等。那時看這些,是為寫論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為了總結革命戰爭的經驗。」
1961年3月,毛澤東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也談到這件事,基本意思差不多。
當然,說毛澤東在長征以前一點也沒接觸過《孫子兵法》似乎也難成立,至少在青年時代,他是間接讀過的。
在延安時,毛澤東曾對郭化若說過,學生時期喜歡讀介紹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和著名戰役的書,讀研究農民戰爭勝敗得失的書。他讀過記載歷代戰爭中爭奪戰略要地的《讀史方輿記略》,在讀這些書中,似乎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孫子兵法》的言論和思想。
最為直接的證據是在他在1913年10月至12月所做的讀書和課堂筆記《講堂錄》中,便有好幾段前人記述和發揮的《孫子兵法》的內容。
如:「孫武子以兵為不得已,以久戰多殺非理,以赫赫之功為恥,豈徒談兵之祖,抑庶幾立言君子矣。」這段話是黃裳(1212-1280)所纂《黃氏日鈔》中《兵書》一節的大意。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無智名,無勇功。」毛澤東還標明,出自「孫武《謀功(攻)篇》」。事實上,前兩句出自《孫子·謀攻篇》,後幾句出自《孫子·形篇》。
上述筆記說明,毛澤東在青年時代便對《孫子兵法》有所了解,至少曾間接讀過,因他當時的志向和抱負不在軍事,或許就是讀過也沒有留下印象,自然更談不上研究了。只是到陝北後,毛澤東才花相當功夫研讀了《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
1959年4月,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回憶說:「左」傾教條主義者說他照《孫子兵法》打仗的那些話,「倒激發我把《孫子兵法》看了,還看了克勞塞維茨的,還看了日本的《戰鬥綱要》,看了劉伯承同志譯的《聯合兵種》,看了『戰鬥條例』,還看了一些資產階級的。總之,激發我來研究一下軍事。』,
由此看來,毛澤東成為軍事家,不僅是形勢逼出來的,而且還是「左」傾教條主義者「激」出來的。